新闻 发表于 2025-10-28 20:01

尽信AI不如无AI,勤劳之人可用,懒惰之人不可用

作者:微信文章


黄帝4722年丙戌月初七日记

昔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

今天我想说:“尽信AI不如无AI,吾于AI,工具而已矣,勤劳之人可,懒惰之人不可。”

今日地铁中看到四字,如图。



我的第一反应是念“静水流深”,但觉得似乎不太工整,第二反应是“水深流静”,这样似乎更为通畅;第三反应念“静水流深”,这回感觉顺了许多。

闲来无事,手痒之下,开始AI。

先概括一下过程,我先输入的关键词依次是:

1、水深静流   2、静水流深   3、水深流静   

然后根据AI给的回复,开始怼AI,然后AI开始不断地认错,不断地试图自圆其说,不断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然后我又不停地找到角度去怼,然后再继续推回我;最后AI终于消极抵抗(其实如果说还是推回给了我也还可以成立);然后再然后。。。。。。。

然后我忽然觉得,如果我不断给予AI指令,让其不断地进行修正,直到其提供的答案有点“靠谱”,然后我再基于这个有点“靠谱”去研究我要研究的问题。如果我认为这个“AI思维的限制框架”有点用,我就把它存起来,以后再提问题得到的答案似乎就靠谱了些,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AI的思维模型”呢?

只是很遗憾,最后的这个想法并没有来得及实施与验证就下车了,不过这应该是一个“靠谱”的想法吧!

记得普经碰到过一个人拿着AI的回答来向我求证;大体是想说我错了,他已经通过AI了解了,他是对的。

我告诉他,“Ai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有人可以用,有人不能用,”

他问:“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

我本来想说,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人可以用,没有专业能力的人用不了;但转念一想,这样讲似乎有点利用专业优势敷衍对方的嫌疑,就换了个说法,很认真地回复他“勤劳之人可用,懒惰之人不可用”。

他又问:“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

我说“尽信AI之人懒惰,验证AI之人勤劳”

他似乎高兴了一些,认为他正在验证,正属于勤劳之人。

我却在想,没有专业的支撑,很多时候你想勤劳也勤劳不了。因为缺少专业的支撑,你无法发现AI所提供的是否准确,无法知道该如何去验证AI,只能选择相信AI,最终只能成为“偷懒之人”。

虽然AI的出现,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碍于AI已有数据库等因素的限制,你想要做个懒人,指望AI全权给你代劳,不花一点力气就得到想要的答案,最终死的一定是自己。这在法律行业尤其明显;法规变化更新得很快,碰到问题还是必须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脑来处理。

并且有时即使数据库是最新的,AI运算时依然会存在偏差。有一次我就发现AI给出的一个司法解释是旧的,当我指出其版本错误时,AI立即进行了修正。这就说明其数据库中是有最新版本的,但运算时却出现了遗漏。

我一共输入了23次关键词,这23个关键词其逻辑是连续的,都是根据Ai的回答不断地进行提问;AI也回答了23次,都是在不断地进行修正,不得不说AI确实已经非常“聪明”了。如果不是闲来无事,我可以很安静地看着AI的回复有点戏虐的提问AI,而是在急风骤雨之间的激烈对抗,周围又是不明所以的看客来做裁判,再加上AI“胡说八道”间的那份执着与笃定,我可能不是AI的对手。

最后,给大家罗列一下我“怼”AI的整个过程。

有点长,老曹说将分三到四次来发布。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依次输入的23个关键词分别是:
1、水深静流

2、静水流深

3、水深流静   

4、没有这些成语

5、你在胡说

6、不是成语

7、也不是格言

8、更不是常用短语或表达

9、结构也不固定

10、不是什么语言现象

11、每次你都说自己对

12、每次你都是直接定论被指正了就随便改然后还是直接定论然后再随便改

13、你在转移话题

14、你又转移了话题

15、你可以不再那么武断固执吗

16、你又转移话题了,要解决的是你的武断与固执,你要自己解决他,不是给我方法由我来解决他

17、可以不要继续那么武断吗,可以不要把责任推给我吗,搞不清的东西可以直接说自己不清楚吗

18、水深流静

19、静水流深

20、为啥不给我解决问题

21、你在消极敌对,还是把责任推给了我

22、这次你觉得你说的对吗

23、你的学习与应变能力还是不错的
我与AI之间的对白截图如下:


这个回答,看看是不是像模像样,再看下面的

这个回答,看看是不是跟上面一样,还是很像模像样,再看下面的

这个也不错吧,继续看下面的,从这里我开始怼AI,



因为太长了,分几次发出来,未完待续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尽信AI不如无AI,勤劳之人可用,懒惰之人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