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29 13:04

AI赋能高中物理教学 共探课堂创新路径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高中物理省级专家现场跟进指导AI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四)
活动目的

   为探索AI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破解物理教学中实验数据处理繁琐、抽象概念难理解、规律探究效率低等痛点,助力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方法,推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物理课堂创新,2025年10月26日下午,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高中物理省级专家现场跟进指导活动,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开展AI赋能教学课例展示与研讨。通过优质课例示范与专家点评,为参训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教学实践范式。

课例展示

   本次课例展示聚焦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点,四位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将AI技术精准融入教学全流程,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课堂: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王友燕淄博市淄川中学)

   王友燕老师的课堂将AI深度融入实验教学,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分析系统,实现了纸带数据的快速处理、多组数据的同步验证,语音输入、图像生成等功能更是让课堂效率大幅提升。AI不仅解放了学生的计算负担,更让实验误差分析、规律探究变得直观可感,完美诠释了“技术为教学赋能”的核心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优秀范例。





《力的合成和分解》(马庆强山东省昌乐二中)

    马庆强老师的课例让我们看到了AI与学科思维的深度融合!从“大力男生vs合力女生”的情境导入,到“曹冲称象”的思想渗透,AI生成的示意图、动画和思维导图,让抽象的“等效替代”思想变得具象化。课堂中,AI既是即时验证器,又是个性化辅导助手,不仅帮助学生快速巩固知识,更拓宽了思维视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协作探究中实现了认知内化。





《动量守恒定律》(吕准良青岛市城阳区实验高级中学)

   吕准良老师的课例聚焦教学痛点,用AI破解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难点。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自由调节摩擦因数、小球质量等参数,实时观察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变化,AI自动捕捉数据、生成图像,让学生从繁琐计算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规律探究和高阶思维训练。课前AI辅助教学设计、课中AI赋能实验探究、课后AI推送个性化作业,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为精准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造卫星》(王奎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

   王奎老师的复习课!以“嫦娥六号”为大情境,AI不仅精准分析了高考考情,提炼出核心考点,更通过动画生动还原了卫星发射、变轨等过程,让枯燥的复习课变得鲜活有趣。课堂中,AI答题系统、问答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即时反馈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复习课“方法单一、效率不高”的难题,为一轮复习课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专家点评


山东省高中物理项目组专家范青林进行专业点评

         1.AI技术落地课堂的三大突破

   四节课未停留在AI工具浅层应用,而是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解决教学痛点:一是赋能实验教学,如王友燕老师的AI数据采集系统,提升实验准确性与思维深度;二是适配分层教学,如马庆强老师的AI分组与个性化指导,实现“因材施教”;三是助力情境建构,如吕准良老师的“汽车碰撞”、王奎老师的卫星运行模拟,强化知识与现实的联结。

    2.AI重构教学理念与模式

    AI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推动课堂话语权向学生转移,让教师转型为“学习设计师”;通过分析学习数据精准定位认知卡点,实现“减负提效”;同时对接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与证据意识。

    3.未来探索的两点关键建议

   一是避免技术依赖,明确AI辅助边界,不可替代学生动手操作与规律抽象过程;二是加强师生互动,结合AI数据与教师观察,用交流指导解决学生情感与隐性思维困惑,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

闭幕式



    10月26日下午课例展示与专家点评结束后,活动举行闭幕式。山东省高中物理项目组专家范青林致闭幕词,指出本次活动以“破解教学难点、深化课改落地”为核心,为期二天的议程丰富务实。专家讲座传递数字化教学前沿理念,大单元课例、提质增效课例及AI赋能创新课例多元示范,覆盖物理教学核心场景。专家精准点评直指关键,互动研讨碰撞思维火花,为全省高中物理教师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活动有效破解了教学堵点,深化了技术与学科融合共识,沉淀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助力教师更新理念、提升技能,为山东高中物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最后,范老师肯定授课教师将数字化理念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感谢授课教师的精心打磨、省级指导专家的专业支持,以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提供的场地保障与会务服务。

教师学习反馈

反馈一

   以下是会议结束两天内,参会教师完成的作业,老师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老师们纷纷把自己学校的老师拉入学习群,跟着乔老师一起学习技术,乔老师每天都在群里与老师们交流,指导老师们学习GGb软件制作物理图像的技术。













乔永海(案例)


孙乃晴


史纪晗














王超


韩世仓


张丽霞














冯倩倩


李冬梅


吴兴舟














徐鹏


李燕


吴晓燕














高龑清


黄玉玲


刘华兵














王洪海


王蕾


李炎泽














王友燕


刘东艳


王超



反馈二

   借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

   今日下午,聆听多位老师结合具体课例分享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融合技术与教学的新窗,让我对“AI+教育”的落地路径有了更真切的认知与思考。

   在教学设计维度,老师们展示的课例打破了传统备课的局限。以往依赖经验梳理教学逻辑、设计互动环节时,常陷入“思路固化”的困境,快速整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情数据,生成多版差异化教学方案,甚至能模拟学生在特定知识点的认知难点,帮助教师提前预设引导策略。AI真正成为“教学智囊”,将教师从繁琐的资料整合、流程推演中解放,聚焦于更具温度的育人设计。

在实验设计与解题析题等关键环节,针对实验教学中“数据处理繁琐、规律难总结”的痛点,老师们通过AI模拟实验过程,直观呈现变量改变对结果的影响,既降低了实操时间成本,又帮助学生建立“控制变量”的科学思维;而在解题析题时,AI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拆解题目背后的知识逻辑链,甚至提供不同解题思路的对比,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让学生从“会做题”向“会思考”转变。

   此次学习最深刻的感悟是: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在于让技术服务于“以生为本”的本质。教学经验与AI的高效、精准相结合,让教学设计更贴合学情,让知识传递更具深度,也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 刘国升)

反馈三

   通过下午的学习,几位老师对于AI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原来AI在课堂教学中还能这样应用。在课前可以利用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AI生成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的视频和动画,还可以用AI实验教学,课堂结束之后,可以用于对学生作业的分析、掌握情况分析。AI的应用可以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 尚玉婕)

反馈四

   高中物理人要不断的与时俱进!AI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确有优势。在教学内容呈现上,AI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动画或虚拟实验,如把物理课本图表变成可交互动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在教学设计方面,依托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环节,实现精准化教学,还能绘制学情画像,为不同学生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它可实时分析学生状态,智能推送合适内容,预测学习瓶颈,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此外,AI还能助力作业辅导,如分层作业生成、错题智能分析等。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选择性的借助AI,提高教学效果。

(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 任爱丽)

反馈五

    从“心动”到“行动”,GGb让课堂“灵动”起来

参加本次省项目办的培训,最大的感受不是“听到了”,而是“学到了”、“用上了”。尤其是乔永海老师的GGb分享,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物理组教研的新思路。

培训结束当晚,我就迫不及待地把乔老师演示的GGb动画案例,在我们教研组微信群里“秀”了一下一场原本计划传达精神的例会,立刻变成了GGb技术实操的“练兵场”。我们当即决定,由我牵头,成立一个小组用GGb制作成微课和课堂动画。我们已经开始动手了!目标就是将这次学习的“数字化赋能”理念,从专家的屏幕,真正“迁移”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上。

感谢省项目办搭建的平台,让我们不仅收获了新知的“种子”,更获得了让它立即生根发芽的“土壤”和“动力”。期待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更多学生因为这种直观、动态的演示而恍然大悟的瞬间!

(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 高龑清)

反馈六

   听了几位老师的AI赋能课例展示收获颇丰,王老师的AI辅助实验教学让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可以将定量实验融入课堂,让学生课堂动手做实验还能完成教学进度成为可能。还有其他老师的AI赋能课,用AI做出历史故事让我想到我们可以做出物理学史的小故事讲解,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物理概念时加深印象,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莱州一中 张丽霞)

反馈七

通过学习老师们对于AI赋能教学课例展示,我深受鼓舞,对以后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deepseek、豆包等工具的理解更加深刻,尤其学习如何制作动画、程序设计等内容,都是我之前备课中的短板。仅仅四节课例展示,就让我受益良多。感谢老师们的精彩分享!

(淄博一中 吴兴舟)

反馈八

    有幸参加了2025年高中物理学科省级工作坊为期两天的现场跟进指导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活动设计的内容、形式真的干获满满,让我大开眼界,自己收获也满满。

   我觉得这四个板块设计得都特别好,去之前我还好奇课的形式,去了之后发现是说播课形式,特别惊喜,比直接听课信息量更大,收获更大,直接链接课程设计精华和整体设计思路.大单元课例展示、提质增效课堂展示、AI融合课,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是精品,也是各位老师集体智慧的盛宴。

   乔老师是我仰慕以及的专家,我也是他公众号的粉丝,现场直接聆听他的慷慨分享和指导,更是增加了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翟老师对大单元的真知灼见,让我又增加了对大单元的认识和理解,逆向设计、以终为始的理念引入,对我启发很大,今后一定将所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去。高翔老师经常在《中学物理参考》等核心主流期刊上发表大量教学研究文章,笔耕不辍,这两天有幸见到了专家本人,心情非常激动,今后继续不断向专家们学习。

   还有吴兴舟静电场大单元设计、王红美电磁震荡与电磁波大单元、史纪晗老师的动量大单元、李钊老师制作多用电表大单元设计,他们的设计各有特色和亮点。吴老师的大情境印象深刻,场景令人震撼;王老师通过情境线、知识线、问题线、任务线、活动线五条线索,系统呈现了一个物理大单元的教学架构;史老师该设计以“驱动问题”为向,通过实验探究、定量推导等学生活动,将碰撞中的能量变化知识具象化、系统化,同时通过明确的过程评价要点,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与分析能力的精准评估,体现了大单元教学中“学评一致”的理念;李老师大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清晰,设计逻辑顺畅,整个大单元以“指向大单元完成的活动”和“为完成大单元所需的学习活动”两条线索并行,从“单元开始”到“单元结束”,将电表改装、电源参量、欧姆表制作、多用电表组装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任务驱动下知识的递进式建构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在完成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电路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听了这四节提质增效的物理课后,商俊博老师项目式学习(如跳楼机设计)的引入很有新意,把物理知识(超重失重、牛顿运动定律等)融入实际工程设计中,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象可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李俊峰老师的分享,让我对物理模型的认识更加深入,明白教学时抽象物理模型以及系统全面应用模型的重要性。张兴胜老师动态平衡专题的分享科学又内涵,有教育家情怀。于汶宏老师的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真正践行了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

   在AI赋能环节,王友燕、马庆强、吕准良、王奎四位老师皆是深耕AI工具应用的专家,尤其擅长运用Deepseek等工具破解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难题,用技术为教学赋能。

   王友燕老师借助Deepseek高效攻克了一线教师普遍头疼的复杂数据处理、生成及学生成绩分析等难题,让繁琐的教学数据工作得以简化;吕准良老师则通过该工具制作出动量守恒定律的动画演示,过程中历经多次尝试、纠错与优化,倾注大量心血才达成理想效果;王奎老师不仅是AI应用能手,更是数字工具使用的行家,他在反复试错、不断改进后,成功用Deepseek制作出人造地球卫星模型的物理动画视频,呈现出专业且生动的教学素材;马庆强也将Deepseek运用于力的合成分解等教学场景,通过工具实现动画演示与数据处理的有机结合,让抽象的物理知识更易被理解。四位老师在AI工具与物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勇于尝试、持续精进的精神,为一线物理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还有就是这两天坚持听课的老师,能看得出来,大家都是奔着学到东西去的,是一群求知若渴的物理同仁。在AI赋能物理课堂方面,大家都是在摸索阶段,本校高手寥寥,急需全省大咖云集的机会,大家相互切磋、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我们真的觉得这样的活动太好了,自己不虚此行。

(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李燕)

反馈九

   昨天下午我们物理组老师进行了集中研讨,主要有两个老师传达会议精神,反馈学习感悟,两个老师都说收获满满,把有关学习资料都发给老师们认真学习,下周一集备时间,再次研讨。

(禹城市综合实验高中 张志强)

反馈十

当物理课堂遇见智慧之光

——参加《AI赋能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观摩活动有感

   2025年10月26日下午,有幸参加了以“AI赋能”为主题的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观摩活动,学习了淄川中学王友燕老师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课、山东昌乐二中马庆强老师的《力的合成和分解》新授课、青岛市城阳区实验高级中学吕准良老师的《动量守恒定律》新授课以及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王奎老师的《人造卫星》一轮复习课四个典型课例。这场视听盛宴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与传统学科的美妙融合,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物理教学的形态,将抽象的物理世界变得可触、可感、可探究。

一、从“纸上谈兵”到“虚实结合”:AI赋能实验教学,破解时空与器材枷锁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课中,传统教学常受限于计时精度、摩擦阻力等难以克服的误差,学生往往在繁琐的数据处理中迷失了对核心规律的探索。而在这节课中,AI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软件自动生成v-t图像并计算动能与势能,将原本需要大量计算的时间压缩到瞬间,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动能与势能之和”在一条直线附近微小波动的真实图景。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科学探究范式的转变。学生从机械的“数据记录员”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数据分析师”和“规律发现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误差来源的分析与实验方案的优化上,极大地培养了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从“静态想象”到“动态生成”:AI赋能概念建立,化解抽象与具象的矛盾

   《力的合成和分解》与《动量守恒定律》是建立物理观念的关键课。力的合成中“平行四边形定则”,动量守恒中系统内力的复杂相互作用,都是教学难点。AI在这里扮演了“超级动态演示器”的角色。在力的合成中,学生可以通过软件随意拖动两个分力,实时观察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随之动态变化,平行四边形仿佛“活”了过来。在动量守恒中,无论是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AI模拟可以精准控制变量,展示在各种条件下动量矢量的守恒过程,将抽象的“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一规律,转化为清晰、震撼的视觉流。这种交互式、生成性的学习体验,直击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将原本需要强大空间想象力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态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让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

   三、从“零散知识”到“系统脉络”:AI赋能复习体系,构建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王奎老师的《人造卫星》则展示了AI在一轮复习阶段的强大整合能力。人造卫星涉及圆周运动、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多章节知识,学生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节课利用DeeoSeek制作AI轨道模拟动画,让学生亲手“发射”卫星,通过改变速度参数,亲眼目睹卫星如何从圆周运动变为椭圆轨道,乃至逃逸地球的完整过程。这不仅是知识的回顾,更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不同轨道背后是同一物理规律(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必然结果。AI将“变轨原理”这一高考高频考点,从枯燥的文字和公式描述,变成了一个可以互动、探索的“物理沙盘”,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天体运动的物理图景,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四、反思与展望:AI是“赋能者”而非“替代者”

   纵观四节课例,我深刻体会到AI的赋能并非简单地将板书电子化,而是真正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

   1.提升认知效率:将学生从低效、重复的劳动中解放,聚焦于高阶思维活动。

2.深化概念理解:通过可视化与交互,将抽象思维具象化,降低认知负荷。

   3.激发探究兴趣:创设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探究情境,让物理课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这次观课,于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坚信,AI赋能的物理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智慧的探索场。在这里,公式与定律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驱动虚拟世界运转的鲜活法则。当AI的智慧之光照射进物理课堂,我们培养的将不仅是能解题的学生.更是未来能够驾驭技术、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人才。这条路,正通向教育的星辰大海。

                         (淄博十七中 朱丽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赋能高中物理教学 共探课堂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