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30 10:46

AI 评语也可以富有人情味

作者:微信文章






【视点】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社会的各个角落,教育这一深耕于人性与智慧的领域也未能例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撰写评语软件越来越多,不少中小学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这些工具运用在日常评价与学期末评语中。本期征稿所引发的热烈回应,有热烈拥抱大步迈进的,有怀疑尝试谨慎前行的,有坚守传统向AI说不的…… 老师们正在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探索。AI执笔,究竟是助攻还是枪手?是利器还是惰性的开始?是赋能还是解构?如何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奴役?如何在效率与真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如何守护评价的“真实性”与“教育性”?教师的专业素养,在AI时代应如何重新定义与提升?在此,我们无意给出简单答案,只是希望呈现这场讨论的丰富与复杂,期待这些探索与省思,能激发更多同行共同探索,在技术的浪潮中,始终保持一份清醒,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有温度、有力量的教育。刚工作的时候,改完作业,批个“优良中差”,或盖个图案印章,再写个赞赏或鼓励的短句,诸如:“加油!”“你可以的!”“老师看好你!”我幻想着这些表达鼓励与期待的词语能发挥大作用。有学生说:“老师,你写得好官方。”这浇灭了我心头些许虚伪的爱意火焰。我开始多写点话语来评价鼓励学生,可笔头的功夫着实不行,写的评语内容很相似,时间久了也不知道 要写些什么。AI 工具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输人指令:请根据学生姓名,写一小段评语,以表达教师的鼓励与期待。它立即为我生成一段精彩述评。感觉太好了!于是,从新学期第一次批改作业开始,我就尝试用AI代笔,从学生姓名、学龄阶段、爱好特长、体貌特征等方面变着花样地要求其代写评语。同学们眼前一亮,彼此分享交流。那天傍晚, 一个学生在放学路上扯着嗓子对我说:“仝老师,大家的评语都好像啊!你是特地为我写的吗?”言语中明显流露出失落的情绪,也传达出她在最初看到自己评语时的开心。我不敢告诉她,评语是AI代写的,她感觉到“都好像”正是因为评语的“机器味”很浓。无论是自己写的“官方味”,还是AI 代写的“机器味”,说到底,都是评语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于学生有意义的、令人期待的评语,从来都是走心的,富有“人情味”的。如何让AI 评语也有人情味呢?我开始了新的探索。一、基于细致入微的日常观察或学习生活互动,确定学生评语关键词,借助AI工具丰富评语关键词的内涵。令教师最为难的往往不是写评语花费的时间,而是评语的内容到底要写些什么。“关键词”是书写的抓手。如果教师在书写某位学生评语的时候,能快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内容,那么既能体现个性化评价,又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效率。而日常生活中师生间的对话内容或学习生活互动情景,是评语关键词的重要源泉。这一过程既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真实状态的理解,又能为进一步准确指导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班长小荷,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在八年级第一次月考中出现了明显的退步。一天中午,几个学生在教室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我听到她说:“我这人比较佛系……”近期她在学习上开始满足于现状,不颓废,但也不积极。于是,我请AI以 “佛系”为关键词,写一段评语,以引导她走出消极状态,表达老师的鼓励与信任:老师理解你在学业压力下偶尔需要放松心态,但也想与你聊聊真正的“佛系”智慧——它并非消极躺平,而是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努力。我相信你能够找到积极与平和之间的平衡点,既有奔赴目标的热情,也有接纳暂时的从容。拿到笔记后,她主动与我讨论评语的内容,说:“老师,你说得太对了!我要改正过来。”之后,她在学习和班级管理上变得积极了许多。我没有告诉她,这是AI代笔,也没有告诉她我一直在关注着她,希望找到那个“关键词”。此时,虽是机器堆砌的文字,却因内容源于班级生活,又饱含教师对学生的细致关心与准确指导而打动了学生。二、将AI工具所提供的智慧评语的建议,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一点一滴实践。小芹的物理笔记工整,对待学习也很认真,但在第一次期初检测中并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她的情况,我请AI写了一段评语:翻开你的作业本,总会被你工整绚丽、条理清晰的笔记所打动。老师深知,每一页精致的笔记背后,都是你沉静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有时就像挖井:最终能否涌出清泉,需向下深挖的坚毅。这次期初检测的结果并不理想,不妨将它看作一次提醒,不断优化笔记的使用方法——从记录,到消化,再转化和运用。老师愿陪你一起分析问题、调整节奏,慢慢来。她一直没有主动跟我提及这一 次评语,或许是我们刚认识不久,还不够熟悉;或许这样的评语并不能够激起她心底的涟漪。我问自己:对待学生是不是能一评了之?我有没有像评语中说的那样去做——与学生一起面对困难,多些鼓励,耐心指导?教师的核心价值——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是AI 工具永远所替代不了的!于是,我从她每日笔记记录内容与课堂听课状态分析入手,给予反馈指导。小芹开始尝试新的笔记策略,学习合理分配课堂注意力的方法,听课效率得到提高。简单地说,教师说得再好都不如与学生一起去做一做好。评语的情感依托于教师的关怀行为,教师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关注、关心和陪伴。此时,评语既是水到渠成的事,又能锦上添花。可以说,评语的力量取决于师生日常交往的程度。三、融入教师带班风格与品德个性,让AI工具说自己会说的话,说没说完的话,说可能说的话。AI 评语当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自然延展,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新起点。一名学生在学期初测验中考得不好,她在总结反思中写道:“我考得十分糟糕,差到连卜佳华的车尾灯都看不到了。我也很想进步,想一鸣惊人……”我先请AI站在教师角度对此给出评价,并借用车尾灯等词汇,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鼓励和期许。我在学生面前常是幽默有趣的形象,幽默诙谐的评语对学生们来说是熟悉而亲近的,学生们在总结反思中也会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向我诉说。我根据AI 的建议进行修改,最后在她的本子上写道:车尾灯暂时看不到没关系,说 明你前有目标,后有追兵——正好动力拉满!但别忘了,卜佳华同学的 “赛车”也是自己一点点改装升级的。与其盯着别人的尾灯,不如先给自己的学习引擎加加油:错题本修一修,课堂笔记拧拧紧,下次超车时记得鸣一声笛(一鸣惊人嘛),老师给你挥旗助威!我也告诉学生在看了评语后,可以就评语直接提出建议。有学生写道: “看到老师的评语,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大概是因为老师评语的风格与众不同吧(字词十分幽默)。我觉得还可以再改进改进,比如谈一些相关的学习经验,如果内容详细点就更好了。” 经由这样的交流,我更清晰了如何去写评语。当教师的落在笔尖的心里话是 对学生诉求针对性的回应,这样的评语必然直指人心。从心出发才得以拨动心弦。无论何种交流方式,面对面、文字、电话、微信、AI都只是工具或者手段。比笔尖更加重要的是心尖、脚尖,这是交流交往的意义所在。学生对评语有回应、有感动、有提议, 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那份细致入微的关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评语也可以富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