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30 17:48

AI淘金热下的万亿生意:谁在悄悄使用OpenAI的万亿Token?

作者:微信文章


“OpenAI首次曝光万亿Token超级客户名单!”——最近,这样的标题在科技圈疯传。听起来像是AI界的“福布斯排行榜”终于揭晓,引发了无数猜测和讨论。

但真相究竟如何?

事实上,OpenAI官方从未发布过任何名为“万亿Token超级客户”的正式名单。这个吸引眼球的说法更多源于科技媒体和分析师,基于公开信息的拼图游戏。

然而,这个传言之所以能够掀起波澜,是因为它触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各行业的巨头企业都已全面拥抱AI,并将其作为核心战略。虽然名单非官方,但其反映的趋势却真实无比。



巨头的隐秘布局

虽然没有官方的“排行榜”,但通过梳理公开的合作声明、财报电话会议和行业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AI落地路径。

科技巨头中,微软作为OpenAI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已将GPT技术深度集成到Bing、Windows、Office 365和Azure中;苹果也在iOS 18中宣布集成ChatGPT;而Meta、亚马逊等公司则在不同业务线中探索使用OpenAI技术。

企业级软件领域,Salesforce、Slack、Asana等公司正在利用AI增强产品能力;金融行业的摩根士丹利部署了基于GPT-4的AI助手,帮助财务顾问快速查询海量研究资料;教育领域的可汗学院、杜林格语等平台则用AI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这些布局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叙事:AI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真正成为了驱动商业价值的引擎。
从“是否用AI”到“如何用好AI”的转变

a16z最新发布的AI应用支出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更扎实的数据支撑。报告显示,早期初创公司在AI工具上的支出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且使用AI的公司其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使用传统工具的公司。

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转变:从讨论“要不要用AI”转向“如何用好AI”。

真正的分化不在于是否拥抱技术,而在于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那些能够将AI深度融入业务流程、解决具体痛点的企业,正在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
淘金热中的卖水者

随着巨头们纷纷入场,整个AI生态链正在快速成熟。

这波AI浪潮与以往的科技革命有着相似的规律:当淘金热兴起时,卖水者、卖铲子的人同样能获得丰厚回报。在AI领域,这体现为模型提供商、云服务商、开发工具平台等基础设施厂商的快速成长。

OpenRouter作为“AI模型路由器”,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调用多种大模型;Datadog等监控工具帮助企业管理AI应用性能;而Replit等氛围编码平台则大幅降低了AI应用开发门槛。

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加速AI应用的普及,形成良性循环。
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而已。

“万亿Token客户名单”的传言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象征着AI商业化的一个里程碑:AI已经成长为能够支撑起巨大交易额的成熟市场。

但比起关注“谁在名单上”,更有价值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如何应用AI?取得了什么效果?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答案将决定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

数据说话:a16z报告揭示的AI支出真相

用钱投票,才是最真实的趋势判断

在AI热潮中,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但有一个指标从不说谎——真金白银的支出。知名风投a16z与金融科技公司Mercury合作,分析了超过20万家初创公司的实际支出数据,为我们揭开了AI商业化最真实的一面。


三分天下:水平应用的暂时领先与垂直应用的快速崛起

报告显示,水平型应用(通用AI工具)占据60%的市场份额,而垂直型应用(行业解决方案)占据40%。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水平应用的领先地位说明,当前市场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普及阶段。企业和开发者首先需要的是强大的通用AI能力,这就像移动互联网初期,大家先要解决的是网络覆盖和智能终端普及问题。

代表性的水平应用包括:

通用大模型助手: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

会议辅助工具:Fyxer、Otter.ai、Read.ai

创意生成平台:Canva、Midjourney、ElevenLabs

然而,40%的垂直应用份额同样不容小觑。这意味着AI技术正在快速渗透到具体行业,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与水平应用相比,垂直应用虽然市场总量较小,但客户粘性更强,商业价值更容易量化。
氛围编程的意外胜利:Replit为何收入是同行15倍?

在所有数据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Replit从Mercury客户那里获得的收入,是类似平台Lovable的15倍左右。

这一巨大差距揭示了AI时代工具平台的演进方向。Lovable更专注于快速的UI和组件生成,降低了入门门槛;而Replit则提供了完整的应用开发、部署和运维能力,支持企业级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

关键差异点:

Replit的AI代理可以自主运行数小时

平台内置数据库、身份验证等云服务

提供企业级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这告诉我们一个关键趋势:企业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能够支撑真实业务的生产工具。氛围编程不仅仅是生成代码片段,而是要为整个软件开发流程提供价值。
自下而上:70%产品的逆袭之路

报告中最具启发性的发现是:近70%的AI产品最初是针对个人用户设计,随后才被企业采纳。

这一模式的成功案例包括:

OpenAI:从个人开发者到企业API服务

Notion:从个人笔记工具到团队协作平台

Midjourney:从爱好者玩具到企业创意工具

“个人爱用、公司疯抢” 成为AI时代最有效的增长策略。当员工自发使用某个工具并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时,企业采购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种自下而上的采纳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了产品市场契合度的真实性。与传统企业软件需要说服IT部门不同,AI工具只需要让终端用户感到“离不开”即可。
支出数据背后的三大趋势判断

第一,工具正在回归本质

企业愿意为能够直接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的工具付费。花哨的功能不如实实在在的ROI证明。

第二,垂直领域仍有巨大空间

40%的份额意味着垂直应用远未饱和。在金融、医疗、法律、教育等专业领域,仍有大量机会等待挖掘。

第三,中国开发者的全球影响力

报告发现,榜单中大量工具由中国开发者创建,然后“出口”到全球市场。特别是在视频生成等领域,中国模型展现出显著优势。
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这些支出数据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AI商业化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正在产生真实的经济价值。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意味着应该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而不是追逐技术热点;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关注那些有真实收入、而不仅仅是流量的项目;对于企业用户来说,现在正是引入AI工具提升效率的最佳时机。

真正的AI革命,不是由技术突破单独推动的,而是由技术、商业需求和用户行为共同塑造的。而支出数据,正是这一进程最准确的晴雨表。

深度解析:四大核心赛道与代表企业


万亿市场的四张入场券,你选哪一张?

当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真正的商业机会藏在哪里?基于真实的支出数据和行业实践,我们梳理出四大核心赛道,它们正在重塑未来的商业格局。
赛道一:企业级服务——AI商业化的主战场

代表企业:OpenAI、Anthropic、Salesforce、摩根士丹利

这是目前最成熟、收入规模最大的赛道。根据a16z报告,水平型应用占据60%的市场份额,其中企业级服务是绝对主力。

摩根士丹利的案例尤为典型。这家投行巨头部署了基于GPT-4的AI助手,帮助财务顾问快速查询内部海量投资研究资料。传统手动检索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这种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正是企业愿意支付高额费用的核心原因。

Salesforce则将Einstein AI与OpenAI技术结合,为CRM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从销售预测到客户服务,AI正在重新定义企业软件的价值边界。

商业模式特点:

API调用收费:按Token使用量计费

SaaS订阅:按席位或功能模块收费

定制解决方案:针对大客户的专属服务

机会分析:技术门槛较高,需要强大的工程能力和资金实力,但市场规模巨大,客户付费能力强。
赛道二: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创业公司的黄金机会

代表企业:Harvey、Abridge、摩根士丹利(再次印证其领先地位)

垂直应用虽然只占40%的市场份额,但却是创业公司最容易建立壁垒的领域。这里的核心逻辑是:行业知识比技术实力更重要。

Harvey是法律科技领域的明星项目。这家AI初创公司为律所和律师提供专业助手,能够处理法律研究、合同审阅等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与传统通用AI相比,Harvey理解法律术语、熟悉判例体系、掌握文书格式,这种深度垂直化使其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色。

在医疗健康领域,Abridge专注于医疗对话转录和摘要。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能够实时转化为结构化病历,大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文书负担。类似的还有Decagon,专注于改善医疗通信效率。

关键成功要素:

深厚的行业知识(Domain Knowledge)

精准的痛点把握

符合行业规范的工作流设计

机会分析:壁垒较高,需要同时懂技术和懂行业,但一旦建立优势,竞争对手难以轻易复制。
赛道三:生产力与创意工具——C端市场的突破口

代表企业:Midjourney、Suno、Notion、Read.ai

这个赛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往往从个人用户起步,然后自然延伸到企业市场。a16z报告显示,近70%的AI产品采用这种"自下而上"的采纳路径。

Midjourney从Discord社区起家,如今已成为创意工作者的标配工具。它的成功证明了一个关键洞察:当个人用户真正热爱某个产品时,企业采购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音乐生成工具Suno同样如此。从业余音乐爱好者到专业作曲家,都能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生成高质量音乐片段。这种创作民主化的力量,正在重塑整个创意产业。

Notion和Read.ai则代表了生产力工具的进化方向。前者通过AI增强笔记和知识管理能力,后者专注于会议摘要和内容分析,都是瞄准了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痛点。

增长逻辑:

极低的用户获取成本

强大的网络效应

自然的业务扩展路径

机会分析:用户体验决定成败,需要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和审美趋势。
赛道四:基础设施与中间件——稳健的"卖水"生意

代表企业:OpenRouter、Datadog、Replit

在淘金热中,最稳健的生意往往是卖铲子、卖水、卖牛仔裤。AI时代也不例外,基础设施提供商正在享受整个生态发展的红利。

OpenRouter作为"模型路由器",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调用多种大模型。这种中立性和便利性使其成为开发者的首选工具。随着模型选择越来越多样化,这类平台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Datadog等监控工具则解决了企业大规模使用AI时的运维挑战。当API调用成为业务关键环节时,性能监控、成本优化、故障排查就成为了刚性需求。

Replit的氛围编码平台则代表了开发工具的未来形态。通过将AI深度集成到开发环境中,大幅降低了应用开发的门槛和时间成本。

商业模式优势:

需求稳定,受技术波动影响小

规模效应明显

客户粘性强
赛道选择的战略思考

选择哪个赛道,取决于团队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禀赋:

技术实力雄厚的团队适合挑战企业级服务或基础设施领域,这里有更高的技术门槛,但也对应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行业背景深厚的团队应该选择垂直解决方案,用专业知识构建护城河。

产品能力突出的团队可以专注于生产力工具,通过极致体验赢得用户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赛道并非完全割裂。摩根士丹利既是大模型的企业客户,也是垂直应用的开发者;Replit既是开发工具,也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

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够在特定领域建立深度优势,同时保持生态连接能力的团队。在AI这个快速演进的领域,专注与开放同样重要。

下一波浪潮:未来5年的AI机会预测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当下,真正的赢家已经在布局未来

当前的AI应用格局已逐渐清晰,但技术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基于技术演进规律和产业需求变化,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将涌现出更具颠覆性的机会。这些机会不仅来自技术本身的突破,更来自技术与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
技术前沿的三大突破方向

1. AI智能体:从“副驾驶”到“主驾驶”的革命性跨越

当前的AI大多停留在“问答式”交互层面,而下一代AI智能体将具备自主理解、规划、执行和修正的能力。

典型场景:

商业流程智能体:能够自动完成从市场调研、竞品分析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

个人生活管家:整合健康数据、日程安排、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生活建议

研发助手:协助科学家进行文献分析、假设生成甚至实验设计

突破点:智能体需要解决长期规划能力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两大技术难题。一旦突破,将重塑整个软件生态。
2. 多模态理解的深度进化:从“识别”到“推理”的质变

当前的多模态技术主要实现不同模态间的转换和简单生成,下一阶段将实现深度的跨模态理解和推理。

应用前景:

工业质检升级:不仅识别产品缺陷,还能推理生产线问题根源

科学发现加速:融合卫星图像、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更精准预测模型

内容创作革命:AI能够理解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情感脉络,进行创造性续写

技术关键:需要突破跨模态的深度语义对齐和因果推理能力。
3. 具身智能: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将大模型能力赋予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物理实体,实现真正的环境感知和交互能力。

重点领域:

服务机器人:理解模糊指令,适应动态家庭环境

智能制造:具备精细操作和产线适应能力的工业机器人

自动驾驶:解决复杂城市场景的决策规划问题

挑战:需要解决模拟到现实的迁移和安全可靠性等关键问题。
跨界融合催生的“新物种”

1. AI+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的数字革命

机会点:

靶向药物研发:利用AI设计特定疾病靶点的小分子蛋白,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合成生物学:编程微生物生产生物燃料、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

个性化医疗:基于多组学数据为每个人定制治疗方案

代表企业:已有初创公司利用AI平台将药物发现时间从数年缩短到数月。
2. AI+能源与气候变化:绿色科技的新引擎

创新方向:

智能电网优化:动态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用电需求

碳足迹管理:为企业提供精准的碳排放测算和减排方案

新材料发现:加速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储能材料

市场潜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将催生万亿级市场规模。
3. AI+区块链:可信数字经济的基石

融合价值:

去中心化AI:打破数据垄断,实现隐私保护下的协同训练

智能合约审计:自动检测区块链合约的安全漏洞

DAO治理优化:为去中心化组织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创新点:解决数据隐私、模型可信度等关键问题。
应对AI自身挑战的支撑性机会

1. AI治理与安全:构建可信AI生态

需求领域:

偏见检测与消除:帮助企业审计AI模型的公平性

可解释性工具:让AI决策过程透明化,特别是在医疗、金融等高风险领域

深度伪造检测:应对AI生成内容带来的安全挑战

市场前景:随着AI应用深化,治理需求将从“可选”变为“必选”。
2. AI优化与成本控制:让AI更“经济”

技术方向:

模型压缩与蒸馏: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成本

推理优化:提升模型部署后的推理效率和稳定性

绿色AI:优化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价值:帮助中小企业以更低成本享受AI红利。
3. AI教育普及:百万人才的培养机遇

机会空间:

企业AI转型咨询:帮助传统行业理解和应用AI技术

提示词工程培训:从开发者技能扩展到全民素养

AI通识教育:培养跨领域的AI复合型人才

社会价值:解决AI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预测背后的逻辑与风险

这些预测基于三个核心判断:

技术成熟度曲线:许多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将在5年内达到商业化临界点。

产业需求牵引: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将催生特定的AI解决方案。

社会接受度提升:随着AI技术普及,社会对AI的认知和接受度将显著提高。

然而,这些预测也面临一定风险:

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基础研究的进展难以精确预测时间点。

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国对AI的监管政策可能影响商业化进程。

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需求可能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调整。
给创业者的行动建议

短期布局(1-2年):关注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和AI基础设施领域,这些领域需求明确,商业模式清晰。

中期准备(2-3年):开始布局AI智能体和多模态理解相关技术,积累人才和技术储备。

长期视野(3-5年):关注跨界融合领域,特别是AI与生物、能源等传统产业的结合点。

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能够提前布局、持续深耕的团队。在AI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比单纯的技术实力更重要。下一波浪潮的到来,将重塑整个科技产业格局,也为新一代创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给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实战建议


在AI浪潮中,冲浪需要正确的姿势和装备

面对AI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创业者和投资者都需要新的思维框架和行动策略。基于对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实战建议。
给创业者的三个关键选择

1. 赛道选择: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避免在红海市场与巨头正面竞争,选择垂直细分领域深耕

评估标准:市场规模足够养活团队,但不足以吸引巨头全部注意力

案例:Harvey专注法律科技,在巨头缝隙中建立壁垒

2. 产品策略:极致单点突破,而非功能大杂烩烩

找到用户最痛的一个点,做到比现有方案好10倍

遵循“剃刀原则”:如果一个功能不能显著提升核心价值,就果断砍掉

案例:Midjourney早期专注图像生成,不做视频、音频等分散精力的功能

3. 增长路径:自下而上,农村包围城市

先让个人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再通过内部传播进入企业

设计天然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机制

案例:Notion从个人笔记工具起步,自然延伸至团队协作
给投资者的四个评估维度

1. 团队能力矩阵比单一技术背景更重要

评估维度:技术实力×行业认知×产品感觉×商业能力

警惕纯技术背景团队,重视跨界复合型人才

优秀团队特征:有行业人脉、懂用户痛点、具备商业化思维

2. 技术护城河的可防御性

区分真假护城河:专利技术可能是暂时的,数据和网络效应更持久

关注开源风险:评估对特定API的依赖程度

重点考察:数据飞轮效应、用户迁移成本、规模效应

3. 市场时机的精准把握

太早成为先烈,太晚只能喝汤

最佳进入时机:技术成熟度曲线从泡沫低谷开始回升阶段

信号识别:主流企业开始预算采购,而不仅是实验性尝试

4.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优先选择具有天然扩容器效应的模式

警惕高客户获取成本(CAC)与低客户终身价值(LTV)的组合

健康指标:净收入留存率(NDR)>120%,CAC回收周期<12个月
避坑指南:常见失败模式分析

技术至上陷阱

症状: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忽视产品市场契合度(PMF)

解药:每周与真实用户交流,确保技术解决的是真实痛点

盲目扩张陷阱

症状:产品功能过多,资源分散,哪个都不够出色

解药:坚持“单点突破”,在核心功能做到行业第一再扩展

巨头模仿恐惧症

症状:过度担心巨头复制,战略摇摆不定

解药:专注巨头看不上的细分市场,用速度建立壁垒
资源配置的优先级建议

种子轮阶段(0-1)

重点投入:产品开发和用户获取(7:3比例)

关键指标:用户活跃度、留存率、NPS值

避免过度投入:品牌建设、销售团队扩张

A轮阶段(1-10)

重点投入:产品迭代和市场扩张(5:5比例)

关键指标:收入增长、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建立初步:销售体系和客户成功团队

B轮及以后(10-100)

重点投入:市场扩张和组织建设(4:6比例)

关键指标:单位经济效益、市场份额

构建完整:企业管理体系和人才梯队

结语:在AI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最大的风险不是被浪潮淹没,而是站在岸边观望

AI革命不是一场短暂的风暴,而是一次永久性的气候变迁。它正在重塑整个商业大陆的基本地形,没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能够独善其身。
重新定义竞争格局

这场变革重新定义了竞争优势的来源:

规模效应让位于适应速度

资源储备让位于人才密度

经验积累让位于学习能力

在新的竞争规则下,初创公司第一次在多个赛道上与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关键在于能否更快地理解变化、更准地把握需求、更狠地执行落地。
找准你的生态位

如果你是技术专家:不要满足于解决技术难题,要深入产业一线,成为最懂业务的技术人。

如果你是行业老兵:不要被经验束缚,要以归零心态重新学习,将行业知识转化为AI时代的竞争壁垒。

如果你是投资者:不要追逐短期热点,要建立产业认知深度,在噪音中识别真正的信号。

如果你是大企业:不要只把AI当作降本工具,要重构商业模式,用AI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可持续的价值创造逻辑

在AI热潮中,我们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体现在:

为客户节省的时间成本

为用户提升的体验品质

为社会优化的资源配置

为行业创新的服务模式

真正的赢家不是最会炒作概念的,而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他们可能不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每天都在为用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开始行动的最佳时机

如果你还在观望,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刻。AI技术正在从“奇技淫巧”变成“基础设施”,使用门槛快速降低,应用成本持续下降。

第一步:选择一个细分领域,深入了解现有痛点和解决方案的不足。

第二步:用最小可行产品(MVP)验证方案可行性,获取早期用户反馈。

第三步:快速迭代优化,在单点建立绝对优势后再考虑扩展。

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技术革命中,最大的风险不是尝试后的失败,而是错过整个时代。无论你选择哪个赛道,以什么角色参与,现在都需要做出选择:是成为变革的推动者,还是被变革推动的对象。

AI的未来图景正在我们手中绘制,每个人都既是画家,也是画布上的笔触。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全力以赴——这不仅关乎商业成功,更关乎我们在新时代的存在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淘金热下的万亿生意:谁在悄悄使用OpenAI的万亿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