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z_hrb 发表于 2005-12-1 00:27

敬礼!英雄的哈尔滨人 污染事件见证哈尔滨精神

2005-11-30 09:52:38 / 东北网



  东北网11月30日电 题:敬礼!英雄的哈尔滨人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见证哈尔滨城市精神

  “移动输水线”

  到27日为止,宋秋珍已经连续四天没有吃上午饭了。

  宋秋珍是康安社区一个普通干部。在哈尔滨市城区的89个办事处476个社区里,还有3000多个像她一样的社区干部,他们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了居民能够吃上放心水,承担着接水、分配、为孤寡老人以及残疾家庭送水的任务,每天超负荷地忙碌着。按照省政府、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哈市立即启动了供水应急预案。随后,兄弟城市支援的水、政府组织筹集的水、企业捐赠的水、各单位自备深井水汇集省城。这些水分配到各区,再经过各区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送到一户户家庭。在哈尔滨市停水的日子里,哈尔滨市的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社区干部们以对职责的忠诚和对群众的热忱挥洒汗水,使这个城市鲜活如常。

  事实证明,这是一支精干的队伍,是一支高效、细致、充满人文关怀和爱心的队伍。社区干部无处不在

  为了保证楼里的残疾家庭都吃上水,康安办事处组织机关党员24人、派出所党员18人、社区党员20人,一帮一把水送到残疾人家里。由于白天办事处、社区干部都是全员出动接水、发水,他们就利用上班前及下班后的时间,把水送到居民家中。

  21日,道里区的会议召开之后,布置街道办事处立即行动,逐户通知到各家,做好停水准备。区委区政府要求,必须想方设法,保证居民正常饮水的供应。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从这时开始,办事处及各社区便进入紧张的工作中。

  在南岗区荣事办事处建设社区,停水公告发出后,九个社区居委会干部就像九个陀螺,满负荷高速运转着。社区居民委干部张雅男负责的一位退休医生,今年78岁了,子女都在加拿大,生活条件十分优越。老人出过国,援过藏,儿女几次张罗要接她出国,她都不去。这次遇到了困难,还不想麻烦别人。张雅男就把水送到她的家,越是这样的家庭,越需要社区干部。重点关注残疾人家庭

  困难面前,社区首先想到的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建设社区,有24户特殊家庭。他们不是残疾人,就是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顾。

  社区干部孙丽娟,在停水的第二天来到马述民家。马述民一家三个智残一个肢残,接受能力比较差,虽然听到了通知,但不能十分理解存水的重要性。孙丽娟到他家里发现,他家只接了两小盆水,这可急坏了社区干部。她马上自己动手,把他家的所有能装水的容器全部拿出来,收拾干净接满水,终于抢在停水之前为他家存够了几天用的水,这才放心地走了。

  到27日,居民家存的水普遍快用完了,社区干部便挨家走访。社区干部张丽云敲开恒运物业张佩家时,发现这位76岁的孤老人正在家里愁容满面,家里已经没有水了,想取水却拿不动。张丽云马上回到社区居委会,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把社区存的水分了一半给他,还自己掏腰包给老人买了10瓶矿泉水。

  在他们的努力下,全社区4104户没有一家因缺水而“断顿”。

  社区干部的工作感动了每一个居民,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协助他们工作。看到水来了,80岁的老党员马殿芝自己家不接,先帮助社区干部通知邻居接水,等到楼上楼下的邻居家里都储满了水、送水车离去才发现,自己家还一滴没有接。在看到社区干部吃不上饭时,居民自发地送来热腾腾的饭菜。在看到干部们冻得红肿的手,就抢过水龙头帮助放水……真情,饱含在清澈的水中传递着,困难面前,人们同舟共济。4小时通知2000个家庭

  21日22时,松北区松浦镇糖厂社区主任徐艳萍接到通知后开始布置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22日凌晨5时前,务必把有关停水的通知和居民贮备生活用水的消息传达到各家各户。

  糖厂社区有2000多户居民,多数居民生活用水都取自自家的水井,水井基本是30多米的浅水井。松花江水体受到污染后,浅水井的水质势必受到影响。而糖厂社区既有平房住户又有楼房住户,居住分散,给传达停水通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接到上级指令后,徐艳萍和四名委主任立即开始行动,70多名居民小组长挨个联系,联系不上的就到组长的家里通知,然后和小组长一起逐门逐院地通知,告诉各户储备生活用水,在没有接到可以恢复饮用的通知前不要饮用井水。平房的院门离卧室很远,有的户要敲20分钟才被叫醒。2000多户居民通知一遍后,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

  22日开始,社区5名工作人员又开始调查低保户等需要帮助的家庭的蓄水情况,该社区有67户低保户,还有一些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对有困难的家庭进行登记,然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帮扶。

  在污染团进入松花江哈尔滨段前,社区又接到一个通知需要下达,污染物可对空气产生污染,要通知各户居民不要开窗户,在污染团经过哈市前不要到江边去。这样,社区的工作人员又把信息传递给2000多户居民。“我们的工作也没什么好说的,党和政府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怎么辛苦也要完成,这事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危,我们更得一丝不苟。”徐艳萍说。

  “明天要向镇里和区里汇报情况,居民要求请有关部门对家里的井水进行检测,我们的活就像这样,一天紧一天。”徐艳萍说着,忙着,笑着……

  与污染带抢时间

  11月21日至27日,哈尔滨市与松花江污染带作斗争的战役中,作为掌握哈尔滨市民生命之源的总调度师———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始终超前工作,与污染带抢时间,用夜以继日的工作为百姓早日喝上安全水与时间赛跑。防控,在污染带到来之前

  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污染带正在流向哈尔滨!这一消息传来时已是11月18日下午,从这一天起,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就打响了松花江水污染防控攻坚战。第二天,集团就向市政府呈报了完整的处置预案、防控意见、恢复市政供水实施方案等报告,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抢出了时间。

  就在18日下午,集团水质中心接到紧急通知,根据省水利厅、省市环保局提供的信息,掌握污染源在松花江流域的具体方位,及时制定水源水质应急措施,对水质进行跟踪检测,水质中心立即行动。

  自11月22日以来连续三天,分析组全体人员对外来水样、三厂源水、三厂净水进行了48项全分析检测,频率为每四小时一次,对苯、硝基苯每小时一次。到25日,在原有的检测项目中,加大了对浊度、色度、COD、苯和硝基苯的检测频率,检测频率由原来的四小时一次,逐步加密到二、一小时一次,24小时昼夜兼程,每天检测样品数高达百余个。争分夺秒保供水

  11月23日,哈尔滨正式停水,停水期限4天。为了实现政府保证市民4天后喝上放心水的承诺,早在11月22日,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就投入到了“防污染、保水质”的工作中,当晚22时,供排水集团召开了由哈工大吕炳南教授、袁一星教授、东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刘贵全等12位水处理专家和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家论证会,研究恢复市政供水问题。会议一直进行到23日2时30分,与会人员通过对恢复市政供水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技术措施进行深入论证和反复比选,形成了《关于恢复市政供水的实施方案》。

  24日,松花江污染带刚刚到达哈尔滨,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制水三厂已经开始按照专家组制定的方案进行工艺改造。这一天,黑龙江武警总队800名官兵进入哈尔滨市第三制水厂,开始连夜清理这个承担着哈市80%制水量的原有过滤材料,为第二天添加活性炭做准备。

  11月27日18时,哈尔滨市恢复供水,这比计划整整提前了5个小时,承诺就这样在争分夺秒中实现。

  专家瞄准活性炭

  哈尔滨临时停水了!恢复供水后,如何保证近4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

  11月22日,哈尔滨市科技局邀请哈工大、哈市环保局、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市供排水集团、哈市化工所等9家单位的负责人及专家,连夜召开了应对哈尔滨市松花江原水有机物污染研讨会。

  与会各位专家积极献策,围绕水质检测、净水、供水问题提出多种建议。市科技局决定,迅速动员和组织有关力量,拨付专项科研资金,支持开展去除松花江原水有机污染物净水全流程技术研究。

  科研人员就此开始了一场与高浓度污染带的赛跑。活性炭进入专家视野

  11月24日下午5时30分,在恢复城市供水指挥部技术组第一次会议上,为保证四天后安全供水,决定由哈工大牵头组成技术攻关组,进行系列模拟试验,并于27日前拿出最佳方案。

  接到任务后,十几位国内一流专家组成的攻关队伍昼夜研究。同时,还有20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驻哈供排水集团公司水质监测中心,设实验室专项研究。

  硝基苯可是块硬骨头,空气对其根本无法氧化。如果在水中进行天然降解,需要两到三年。怎么办?活性炭进入了专家的视野,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水处理吸附材料。科研人员用活性炭吸附实验证明,颗粒炭去除率达到90%。

  24日,经过连续60小时的实验,建设部、省及哈尔滨市联合专家组达成共识,即对污染水从取水后即开始采取活性炭吸附技术。对低温下去除硝基苯开展的现场试验表明,效果达到专家预期目标。

  24日23时,哈尔滨锅炉厂接到命令,负责生产对原水净化的粉末状活性炭加药装置。由于没有现成的图纸,北京供水集团第九供水厂厂长张速霞露了一手———现场画图纸。哈尔滨锅炉厂第一次生产供水装置,4个车间连夜赶制,生产4大6小共10个装置,并于25日12时30分运抵第二制水厂。从实验室到水厂

  26日12时许,哈尔滨市正式启动活性炭吸附工艺生产性验证运行试验。

  按照专家意见,在江中取出的原水流向泵站前,新增设了两个2米多高的“大漏斗”,粉末状活性炭则在此均匀地投放进水中。工人师傅将每袋25公斤的粉末状活性炭投入其中。

  在科技的力量下,原水在流往净水厂的途中将消灭硝基苯等污染物。

  试验的重任压在制水二厂和制水四厂的肩上。

  混合了活性炭的水在两小时后到达制水四厂。其程序是,原水在传至制水四厂的途中,将与活性炭进行充分混合,传至制水四厂后,投放助凝剂———水中杂质沉淀———滤料对水进行净化———净水由卫生监督部门检测合格———送至管网恢复道里区部分区域供水。同时,这也为制水三厂全面恢复供水提供参考。迈出恢复供水第一步

  26日14时左右,在哈制水四厂净水车间,活性炭与原水的混合物已经流到净水车间混凝池。现场技术人员说,试验效果非常理想。经过处理的水中的硝基苯含量为0.0034毫克/升,低于国家标准。

  27日8时,在哈制水四厂,建设部官员宣布:成功了,所有指标检测都合格!

  27日11时30分,制水四厂向市区供水,初期供水能力为1300吨/小时。12时30分左右,道里区的友谊路、新阳路、经纬街等地先后传来已经来水的消息,困扰哈尔滨4天的大停水终于结束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松花江水污染处理专家组专家李圭白表示,停水以前供应的水是安全可靠的,恢复供水后的水也一定是安全可靠的。

  自来水重新流到千家万户。

  科技在关键时刻显了神功。

  环保卫士:了不起的10天

  28日9时30分,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于桂云办公室。桌上正泡着一碗方便面,旁边是半瓶矿泉水,这是于桂云还未开始的早餐。“这些天来,我们站所有的工作人员,很多时候都来不及按时吃饭,而以方便面、矿泉水快速解决。”于桂云说。采样冲锋在第一线

  18日晚,中心站一接到省环保局要求监测的通知,迅速成立了哈尔滨市环保局水污染防控指挥部指挥中心、分析专家组、后勤保障组、综合报道组四个部门。与此同时,与上游的肇源、省环保部门、松辽委等部门取得了联系,随即启动了监测预案。

  负责采样的污染源室也立即投入到全面的准备工作中,布置人员,分配任务:全室9位工作人员,3个人负责有机分析,其余6个人全部下去采集水样。

  19日一早,对松花江水质的监测工作正式展开。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一直到现在,他们站的污染源室的6位采样人员,一直工作在采样的第一现场。

  从最初的对苏家屯距离取水口上游16公里处的一个断面的监测,到最多时的包括公路大桥、东江桥、8号照、苏家屯的4个断面的监测;监测频率从最初的每两小时一次、到每一小时一次、到最后的每半小时一次,随着工作强度的迅速加大,中心站配备的采集人员力量也随之增强。所有人员默默工作,坚守岗位,无人言退。

  近十天来,所有的采样人员几乎都好几天未踏进家门,没睡过一个完整觉,有时一天只能睡上一两个小时。分析年轻精英显身手

  中心站的中心分析室一共有9位工作人员。其中5人负责常规分析,剩下的4人主要担负了这次水质的分析。就是这支年龄均在30岁以下的精英队伍,默默奋战了十昼夜。一个个令人关注的精确数据,就从他们的认真坚韧的工作中跳跃出来。

  水样前处理、上机分析、察看谱图、计算数据,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就是一个水样的分析过程。每个数据的出来,都要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平均需要35分钟的时间。其间最高峰时,一天同时对8个监测断面进行监测,每天要出数据40多个,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4位分析人员为了保证及时准确的做出分析结果,两个人一组,几乎轮流昼夜奋战在分析室里。

  十天的时间里,用于分析的进口仪器———气质联机,也从来没有“休息”过;由于超负荷的工作,两台电脑的主机都“累”坏了。

  即使在这样紧张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分析室的分析人员还坚持空气质量预报、质量时报等常规的分析工作。

  污染带虽然已经离开了哈尔滨市区,但是随着它向下游的流动,中心站的担子还要继续挑下去。

  中心站里,依然紧张忙碌。

骂人ID被封了 发表于 2005-12-1 15:47

哈尔滨的地下水管道修好了吗?不是说要修好几周吗?

whz_hrb 发表于 2005-12-2 00:42

原帖由 骂人ID被封了 于 2005-12-1 15:47 发表
哈尔滨的地下水管道修好了吗?不是说要修好几周吗?
暂时没有相关信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敬礼!英雄的哈尔滨人 污染事件见证哈尔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