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腔又怎么拉?
禁令恐无益于祛除“港台腔”日前,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对主持人用语做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其中特别规定,“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及其表达方式。”此外,主持人随意夹带外语、用方言播报的现象也在明令禁止的范畴之内。触犯《公约》者甚至会遭“下岗惩处”。
作为公权力部门,广电总局担负有拟定国家广电政策,把握广电舆论导向等职责,禁止模仿港台腔的目的在于促进语言的规范和文明,也并无不可。不过,广电总局的官方网站上所详细载明的该局八项主要职能,均为广电行业中的宏观管理,出台这样的“禁令”恐无益于祛除港台腔。
先且不谈港台腔的是与非,用“自律公约”来禁止模仿港台腔的行为本身就不太妥当。因为,自律是主体性的表现,是人出于理性自觉而奉行它。“通知”既以“自律”为名,就应由全体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或他们的代表来讨论、来审定、来发布其内容,这才是行业自律的应然途径。“正式发布”并不约束自己的所谓“自律公约”,若不遵守还有罚则等候,这就异化成了“你必须遵守”(律他)。以“自律”为名来“律他”,有欠妥当。
再者,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港台腔至今尚无明晰标准,而如果标准缺失,“禁令”不免有落空之虞。更何况港台腔说到底是一种地方方言的普通话变种,这在其他方言地区同样存在。为何独独要对带有港台腔的普通话进行规范?与其如此,还不如从规范主持人的普通话标准入手。这一点反而比较容易做到,而且也有现成的考试认证。
港台腔之所以大行其道,自有其文化背景。我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生人,回想起还能留下些印象的广电作品,从最初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到后来的《壹号皇庭》、《樱桃小丸子》,甚至新浪近日推出的完整版《康熙来了》,无一不有港台腔。设身处地想一想,和我一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主持人(不说更年轻的),在港台文化大肆侵袭内地的大背景下,他(她)们的口音带有一些港台腔根本就不需要刻意模仿。2004年“超级女声”的季军张含韵也被指责港台腔浓厚,张在面对记者时却一脸无辜,“我不觉得呀!”南方的年轻人说港台腔,和北京的年轻人说北京腔并无本质的不同。所谓的港台腔,并不是几个主持人的港台腔,而是这一代人的港台腔———这不过是港台文化大举进入内地在这个特定岁月留下的印记。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好好反省,为什么我们没能像港台那样生产出一大批能够影响青少年心灵的精神产品,而不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祛除其文化影响。更何况,港台腔事小,公权力如何对待公民对生活的选择才算得上事大。
主持人的港台腔与七分熟牛排
近日,《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正式下发,对主持人用语做出了明确要求。《公约》特别要求,“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及其表达方式。”(9月14日《竞报》)老实说,我对“港台腔”并无恶感,但一向反感内地主持人嘴里乱蹦“港台腔”。
那些东施效颦般的“我好好感动”、“真的很不错的耶”经常让我鸡皮疙瘩掉一地。
但是,看到将严禁“港台腔”写进了政府文件,我却大有异议。
今年3月,深圳一家派出所悬挂了一条“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横幅,结果被公众舆论批了个体无完肤。大家的批评意见是:打击敲诈勒索固然没错,但把“河南籍”单拿出来就犯了“地域歧视”的错误,因为毕竟不是只有河南人才搞集团敲诈勒索的勾当。
《公约》与深圳警方的那条横幅颇有几分神似。《公约》的主旨是严禁主持人用方言播报,但把“港台腔”单提出来加以“特别要求”,显然也有地域歧视的嫌疑,因为毕竟方言不止“港台腔”一种,且内地主持人嘴里除了会蹦“港台腔”之外还会蹦出“京腔”等其他方言。
其实,严禁“港台腔”本身就有问题。“港台腔”成为众矢之的,原本只是一个文化冲突问题,而这种冲突是内地广播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广播电视走出使命单一、节目单调的播报时代,回归到为广大公众日常生活内容与休闲娱乐服务的干道上来;而“师法港台”则成为内地广播电视工作者创制发展娱乐节目的最初选择。港台的广播电视娱乐节目已臻成熟,其创作理念、演绎形式等方面更亲近民众、符合市场规律;同时,港台节目的地域文化色彩极浓厚,主持人特有的发音和表达方式(即所谓“港台腔”)都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内地广播电视工作者效仿港台做娱乐节目,连主持人的“港台腔”也一并模仿,这是初学者难以避免的笨拙和生硬。“港台腔”里蕴涵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特有的地域文化显然与普通话背后蕴藏的内地主流文化发生了冲突。不过,冲突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有优劣之分———中国人爱吃烂熟的牛肉、接受不了西方七分熟的牛排,未必表示熟牛肉就比生牛排高一等。
严禁“港台腔”、主持人说“港台腔”还可能下岗,其中的潜台词是“港台腔”低于普通话一等,这多少都有点文化歧视的味道。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应万分谨慎,使用“严禁”一类的行政命令更是必须慎之又慎。稍不留心,地域歧视和文化歧视问题就会冒出来。我觉得,由广大观众听众用脚投票而不靠政府强制命令,是解决内地主持人乱蹦“港台腔”最好的办法。公众选择更符合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多样化是美的源泉,要获得美,就必须以忍受合理的冲突为代价;如果一切都整齐划一,冲突固然不存在,就连美也找不到了。不爱听“港台腔”,我可以转台看严肃的新闻节目;但如果搜遍各台,主持人都在字正腔圆地播报娱乐八卦,那倒不如干脆关上电视机的好。
□毛飞(北京公务员)
为主持人的港台腔说句公道话
国家广电总局13日发布《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在圈内还没有引起什么反应,在圈外却引起了大讨论。其中广播电视上的港台腔和方言成了围剿对象。但我在这里倒想为港台腔和方言说几句公道话。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普通话是最字正腔圆的。赵忠祥老师主持《新闻联播》的年代,他以“大气儒雅”的主持风格和地道的普通话风靡一时,受到了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的拥戴。甚至他主持的《动物世界》也字正腔圆得很。很难想象他会在播音中夹带港台腔和方言,更别说是外语。
现在时代不同了,电子传媒越来越发达,港台腔和方言流行于广播电视,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不过凡事不能绝对。分析起来,港腔和台腔有天渊之别,一个来自广州方言,一个源自北方方言;而播音和主持一律禁用方言也是行不通的。在广州,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粤语新闻是该台收视率最高的,你能让它全部改用赵忠祥老师式的普通话吗?广东电视台全用粤语播出的珠江频道,号称覆盖珠三角乃至全球数千万粤语观众,更不能把它“消灭”。至于在祖国的香港和台湾,天经地义就是用港腔和台腔。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不用置疑,而且也不应受到歧视。今年7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把“泊车”“埋单”等粤语方言、“打拼”“体认”等台湾惯用语收入其中,被认为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受到读者肯定。这都说明语言存在的多样性和约定俗成的特征。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应不应该保留?答案应是肯定的。“千台一面”,“千人一面”的时代早已过去。要用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凤凰卫视的杨锦麟普通话肯定不过关,甚至央视的阿丘普通话也不够地道。但如果让赵忠祥老师来代替他们主持《有报天天读》或《社会记录》,收视率肯定会大大下降,尽管赵忠祥老师普通话比他们标准得多。
播音员和主持人“以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为己任”是理所当然的。但方言不是普通话的敌人,港腔和台腔也不是。我们反对的是东施效颦,我们厌恶的是矫揉造作的“娘娘腔”。而“自律公约”要约束和惩处的是那些道貌岸然却道德沦丧的伪君子,是内地那些以肉麻当有趣的男女主持人,而不是港腔、台腔和方言本身。 原帖由 the.O.C. 于 2006-1-26 19:15 发表
偶 从不看 大陆,香港, 台湾的电视节目!!!$不错$$不错$
火星上收不到中央台吧
:lol::lol::lol:
$不错$$不错$ 记得我们在台湾夏令营的时候
台湾同学拼命模仿我们说京腔
而我们大陆学人也潜移默化地沾染一些台湾腔
没办法,交流就是你中有我
最开始听他们讲话觉得做作
后来就习惯了,还觉得挺亲切 原帖由 神勇女巫 于 2006-1-26 19:19 发表
火星上收不到中央台吧
:lol::lol::lol:
$不错$$不错$
:lol: 台湾男的说话太嗲 总喜欢学bf说话的语调,因为觉得他说话带港台腔,特别逗,今天告诉我说那是山西腔,晕~~~ 不同意楼主的观点,这个规定本来就是针对播音员的,播音员当然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音,这只是一个工作准则,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吗? 好像有一首很肉麻的歌,有一句歌词:
京腔京韵自多情
是谁写的?是谁唱的? 这么明显的地域歧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