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周末报》:百姓理财,别听富人瞎忽悠
网上有个热门帖子:如果你有点钱而不注意理财,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十年之后将有可能和一般“穷人”没区别——想想曾经的万元户,仅仅4年就被历史淘汰了。的确,随着股票、基金、保险、信托、信用卡、外汇等大量进入百姓日常生活,财商渐渐成为现代家庭的一种基本素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和各大媒体的理财宣传,日益让“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深入人心。可想理财与会理财完全是两码事,许多家庭在渴望“钱生钱”的浮躁心态下,往往不切实际盲目跟风,今天看见某某富人投资什么赚了钱就心痒,明天听信某某银行吹嘘买什么稳赚不赔,也相信,结果一年忙到头,财没少理,可钱却越理越少,失败后索性又陷入不理财的误区。为此,本报记者特请理财专家为“财盲家庭”开出了一份狗年新春的“旺财秘方”,期望普通百姓的家庭理财千万别再跟着富人或金融机构瞎晃悠。文/本报记者 何蒙
特约撰稿 张凤喜 李学工
财盲家庭见财发晕 理财充满被动盲从
在北京某平面媒体工作的田女士,春节期间接到一个朋友的“发财”信息:二月份邮票市场有大“行情”,到时我通知你。二月买,三月份就出手。
田女士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根据多年交往,此朋友人品不错,一向是个负责任的人;而且他是个有相当知名度的邮票专栏作者,研究邮票多年,应该值得信任。可是,自己并不懂邮票,该怎么把握呢?
朋友仿佛想到这一层,热心地说:“你带钱来,我领着你买。怕你买错了都‘砸’在手里。”对于田女士的问题“收益率多少、风险有多大”,朋友感到可笑: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一下子稳赚几千、几万的,干吗不试一次呢?
田女士又和丈夫商量,结果丈夫坚决不支持:我们自己不懂,一旦赔了反而坏了朋友关系……田女士也这么想。于是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发财邀请。可是她又对记者说:“一想到万一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心里就不平衡。过去有多少例子证明——发财当前勇者胜啊!比如股票刚开始的时候有多少人暴富、先期做传销的人也都发了大财……”
张女士也闹心:年底时她去银行转存美元,在银行工作人员劝说下,将5万美元买了该银行的一项外汇理财产品。
当时工作人员对她说: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大于储蓄利息,与其让钱躺在银行里受市场行情震荡,被动地遭宰割,不如买理财产品,通过增加收益率来让钱生钱。因为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随着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工作人员又在纸上演算了一遍“买理财产品”和“定期储蓄”两种理财方式的收益对比,结果显示出定期储蓄要少收入不少。张女士便冲动地将定期存款转成了理财产品。可是,春节后上班,她和同事聊天,听到有人说,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有风险时,她激烈地反驳说:“明明是收益高于存款的,是银行的人这么说的!”同事们笑她:银行推荐自己的理财产品,当然只宣传好的一面。凡收益率高的,其风险性也必然高。张女士问:“怎么个有风险?”同事说:一旦行情不好,收益归零,那不是低于储蓄利息吗?万一更不好,到期结算时收不回原来那么多钱呢?张女士沉默。她和丈夫是为了保值,才将自己的存款换成美元的,而且他们夫妻俩就这么点保命钱!
某信托投资公司对一项公路建设招募资金,结果排队购买的人都是老年人。信托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感到很难过——信托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形式。公司的意图是吸引三四十岁的成功人士。而众多老年人从招募宣传里看到了5%的收益率就欣喜不已,关于“风险”,他们认为这是国家大项目,不会有风险。甚至认为:发财要抢先。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普通人,他们对“理财”及“理财产品”的认识,几乎都充满了“被动”和“盲从”:
李女士:“我买保险是因为抹不开朋友情面——我的一个好朋友做了保险推销员。我买了两项保险,一个是意外险,一个是养老险。去年我的脚扭伤住进医院,想通过意外险理赔弥补损失,结果朋友告诉我,我的情况不符合理赔规定。我考虑到自己收入不多,每年辛苦攒点钱都交保费了,就退掉了意外险。没退养老险是因为有‘返还’。但到目前为止,总体看来我对保险的投入远大于所得。”
于先生:“我的股票被套了20万,一直没有解套……所以连续好几年了,什么都干不了。基金、保险那些东西我不感兴趣。”
孙先生:“我买了开放式基金。买的时候没想到会有风险,结果第一年就赔了点儿钱。我趁着赔得不多马上出手,接手的是我妹妹,到她手里就开始涨,人家有这个命……”
陈女士:“理财产品我都不懂,也不想去研究。对于我来讲,做实业赚钱的增长点远大于做金融产品。如果要研究,不如研究‘税’。”
银行保险机构理财往往报喜不报忧
一位在保险公司工作的职员曾对记者说:“保险公司也是要生存的,保险产品也是商品。保险公司不靠保险产品赚钱怎么运转呢?”同样道理,目前的商业银行也是如此。一位银行负责人打比方说:“实际上我们银行卖基金也是在做生意,尽管我们的‘售货员’对它不是很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卖货。这和商场卖电器的售货员不了解电器的内部结构照样可以卖它是一个道理。”
对他的这种比喻,消费者马先生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到商场买电器,不但可以看到电器的外观、颜色、大小等情况,而且还可以当场看到电器运转的效果,到掏钱购买时还可以比较哪家商场的电器价格最低;基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生意,他们做的是独家买卖,连他们都不是很懂,宣传资料又不真实,他们的人再尽拣好听的说,这么做生意对我们公平吗?”
显然,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商业改革,在很多方面并不规范。
比如:很多银行网点都有阅读架,上面摆满了精美的理财产品“说明书”。然而这些说明书不同于其他商品的说明书,用“广告宣传单”来命名它们似乎更合适。例如,记者拿到这样一份外汇理财产品宣传信息:
“该产品设定两个汇率区间。在汇率观察期内,欧元兑美元汇率始终在第一区间内,则理财产品的年收益为3.6%;如果欧元兑美元曾大于第一区间上限但小于第二区间上限,或者小于第一区间下限但大于第二区间下限,则理财产品的年收益为2.2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说明产品收益率时,用的是正常字号。下面有一段提醒风险的文字,“声明: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的是极小字号,而且与正文中间空上几行,让人感觉似乎是与此文无关的一句话。
一位受银行工作人员“劝说”错买了基金的任先生,指着一份基金宣传资料首页“银河银泰理财分红基金”几个字对记者说:“按常理来说,要想分红,首先得保住本金,如果本都亏了,哪还有红利可分?”
随后他又指着基金特点介绍中“使用国际先进的CPPI组合保险技术来严格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使您的投资始终处于安全状态”的文字问记者:“你怎么理解这话?始终处于安全状态,难道不是说购买这个基金稳赚不赔?难道赔了本也叫处于安全状态?”
除了文字宣传,现在几乎所有银行都在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推销理财产品。当记者来到某银行,对其短信所宣传的理财产品进行咨询时,工作人员只是宣传最高收益率,并未主动提醒风险。当记者问到“风险”时,工作人员说:“一般都会至少持平。”然后说:“看你看重什么了。如果特别看重保本的话,那还不如储蓄。还是收益高的值得投资一次。”而且也未曾提醒记者,结算时还得扣除手续费。
消费者如果因被“欺诈”消费而付出代价,有充分证据时还能打赢官司。而如果因为信任自动放弃知情权,那结果就可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关注财界信息、了解金融改革进程、学习相关理财知识,应该是现代家庭的一门必修课。
普通百姓理财最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一些人认为小钱不需要打理,因而拒绝接受起码的金融信息和知识,以至给自己埋下理财隐患。其实,“穷人”的钱虽然少,面对生活中子女教育、购房、养老、医疗等现实问题,更需要开源节流,让手中有限的资金增值。
误区之二:理财形式过于保守,一般都是银行储蓄、买凭证国债两种方式。不妨开阔眼界多关注其他生财之路。
误区之三:盲目跟风。面对“发财”诱惑,一定先想到三个问题——有多少财力、掌握多少相关知识、能承担多大风险。
误区之四:投资过于分散。一些小股民,大多属工薪阶层。资金有限,因此投入股市不过区区数万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手中往往握有十数只股票,每只股票仅持有一二百股的样子。结果,当手中的股票有涨有跌时,顶多能保证盈亏相抵,别想实现什么“发财梦”。而更多的情况则是,由于手中股票太多,经管不过来,特别是当股市普遍下跌的时候,没有全部出逃的时间,实际上是增大了风险。
误区之五:穷人用不着买保险。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准备。没有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不等于保险就不适合你。
误区之六:不会计算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做一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相对于其放弃的另一种形式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专家建议:2006年普通家庭咋理财?
严格说来,金融理财产品要用“闲”钱来买——在风险储备金、预期消费目标之外的钱。
2006年比较稳健的理财产品有如下几种:
国债——收益高于人民币理财。目前凭证式国债的收益有所降低,但考虑国债购买起点低(一般为100元)、不纳税、提前支取可按相应档次计息等因素,投资价值不亚于人民币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比较稳健。其预期收益率一般都在2.3%至2.5%之间。其购买起点为5万元,可以采取“团购”形式购买,只要在事前的协议里写明分配比例。
货币市场基金——去年收益率一度破3%冲4%(个别还上了10%),目前最高的依然达到2.4916%(南方现金增利),大多数在2%左右。其购买起点比较低,一般第一次起点为5000元,买卖免手续费用、利息税,同时它的流动性非常好,一般在办理赎回(卖)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就可使用。货币市场基金以其门槛低、风险小、流动性强的优势,深受中小投资者青睐。分红保险——目前,该险种除了`参与保险公司的红利分配以外,还有2%左右的保底收益。无论红利高低,保底收入不变。有的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险,持满5年后的年平均收益还在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之上。目前,分红保险的投资起点金额仅为1000元,所以比较适合资金量偏小的稳健投资者投资。
黄金——有关方面预计,国际金价仍将持续上涨,目前已达人民币160元/克左右,到今年年底之前可能突破每盎司600美元。
邮票——进入2006年后,沉寂已久的邮市上“奥运与吉祥物”、“丙戌狗”、“洛神赋图”、“十大将”等品种,涨幅甚至在100%以上。从目前发展势头看,这种强势会继续保持,直到“五一”黄金周第一波峰时,才会有所减弱。
对于初入邮市的投资者,要想短线取胜,必须把握三大原则,一是入市要果断,二是目光要敏锐,三是出手要坚决。目光如何敏锐?一是关注二线品种,二是关注热门选题,三是关注邮票形式。具备这三项标准的品种,目前有2004小版“中国名亭”、“城市建筑”、“绿绒蒿”、“漆器与陶器”;2005小版“复旦百年”、“电影百年”、“十大将”、“世界地球日”,以及小版张“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等。建议快进快出,见好就收。(张凤喜 张健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