煳锅蒸馒头
“恶搞”《无极》属自娱自乐 胡戈:不悔做馒头【专题】从馒头血案看网络侵权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2-21 09:14
该用道德还是法律评判《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评论:陈凯歌与“一个馒头”之争将如何收场
馒头案当事人开始磋商 网络名人支持胡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是一个引子。
引出了关于商业大片和网络搞笑短片,以及大导演和一个本来并不惹眼的后辈之间的冲突。其实
也是公众人物和平民之间的一场撞击。现在,陈凯
歌和胡戈都不可避免地成了被人关注的人物。
陈凯歌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反应很大。这让人意外。但也并不是让人不可理解。
因为我们的公众人物还没有成熟到像西方导演那样,一个片子制作出来后扔到市场任人评说,而我们的精英人物没有这样的准备,他们没有面对指责和批判的成熟心理。对于娱乐应该走向市场,虽然喊了那么多年,但很明显,他们承受压力和批判的心理准备还不充分。一般来说,主流化评论总是八分成绩两分不足,人们也往往被这样的评论所牵引。但是胡戈站出来了,他成了一个另类的代言人。这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人家精心制作出一件华美、举世瞩目的新衣服,大家都说好,这时候忽然有个小孩儿站出来说:你根本没穿,而且很难看。
这当然不存在无耻的问题。胡戈只是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虽然他的本意不过是自娱自乐,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就是娱乐的大众概念。
不过陈凯歌也有愤怒的权利。这一点,大家也用不着大惊小怪。总得让人有一个心理接受和成熟的过程吧。
新报:现在你可以说是处于一个非常态时期,因为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争议。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胡戈:还那样,就是多了几个记者,我的生活被他们监视。现在家里还有几个。
新报:你看《无极》这部电影是因为喜欢陈凯歌的电影还是因为当时的炒作?以前看过陈凯歌的电影吗?你第一次看《无极》的感受是什么?
胡戈:因为广告。以前看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不太喜欢,我不喜欢正剧和悲剧,喜欢喜剧和科幻电影。第一次看《无极》感觉不好,跟别人一样。
新报:我知道你以前也做过网络原创音乐,你的音乐作品有一种谐趣风格,不是常规的样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不是常规样式,这是不是就是你主张的“娱乐到底”的创作风格?
胡戈:是,文字和图像都是这种风格,自娱自乐。
新报:你说做《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为了给朋友一份新年礼物,是一时兴起做出来的,现在看来,这个给别人的礼物对你来说是不是沉重了一些?
胡戈:不沉重,大家喜欢啊。
新报:不沉重吗?那你说话怎么这么“闷”?
胡戈:这跟你们记者有关,采访太多了。
新报:那你为什么不拒绝我采访?
胡戈:我拒绝那你怎么办?现在我不接受电视采访了,太麻烦,耽误我很多时间。
新报:那好吧,言归正传,有人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恶搞”,本意是开个玩笑,也有人说是影评的另一种形式,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
胡戈:都有。就是娱乐。
新报:其实很多东西做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后来会引发什么后果,但既然状况出来了就得去面对。无论什么结果,你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不对?
胡戈:受益?那肯定是,谁让他告我的。
新报:但静下心来想,此时此刻,你是宁愿没有做过这个短片还是不后悔,不怕被关注、被打扰?
胡戈:不后悔,但害怕被关注、被打扰,我没想过出名,名气不重要,我希望平静地在我的范围内生活。
我的性格不喜欢跟人打交道,跟朋友们也是有话就说,没事儿从来不找他们。有人喜欢串门聊天,我不干。我业余爱好多,都属于单干性质。
新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本来是你随手做着玩的,但现在看来,自娱自乐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尤其是在网络这一行业,以后你还会想做就做吗?
胡戈:想做就做啊,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做事。
新报:说法律这个词儿怎么这么顺呀,是不是被这件事弄怕了?
胡戈:有吗?没有。
新报:现在舆论明显有一边倒的倾向,包括主流媒体,还有一些人,像张艺谋和陆川都觉得陈凯歌没有必要这样。但是从个人角度讲,你有没有体会陈凯歌的感受?
胡戈:国外导演的很多片子被人恶搞都不在乎,我以为国内导演也不在乎。如果我做的东西被人恶搞我会很高兴。
新报:不过我还是想知道,举个例子说,就像一个人到了中年有了孩子,他把孩子当成宝贝一样捧着,以为自己有了一个稀世珍宝,他用尽了自己的心血,很严肃地做出了一个大片,但是你无意识的行为导致了他精心制作的《无极》也弄成了恶搞,你能不能站在他的立场理解他的愤怒?
胡戈:从他的角度?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很少,我懒得回答。
新报:你以后的生活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彻底改变?
胡戈:改变什么?今后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郑津 胡戈个人资料
【专题】从馒头血案看网络侵权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2-21 09:08
馒头案当事人开始磋商 网络名人支持胡戈
央视称不会起诉胡戈 《馒头》有创意作者有灵气
胡戈承认已和陈凯歌接触 但“没达成一致”(图)
关于家庭:今年31岁的胡戈出身于武汉的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搞艺术的,胡戈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初中时还迷恋过架子鼓,这对他今后在音乐上的发展影响重大。
关于大学: 1993年,胡戈进入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自动控制系仪表及检测技术专业学习,第二年加入校乐队。大学时期胡戈成绩一般,偶尔逃课。
关于工作:毕业后胡戈在湖北交通音乐台担任音乐DJ,还先后在武汉文艺广播电台和湖北文艺广播电台做过客座主持,“胡戈放歌,胡乱放歌”是那个节目的宣传口号。播音工作让他练就了一副善于拟音的好嗓子。
1999年5月,胡戈来到北京某信息公司工作。北漂后,胡戈辗转来到上海,逐渐搞起了个人音乐工作室。因夜晚工作比较扰民,后搬到上海郊区的三层小楼中至今。
关于电脑音乐: 1998年2月,胡戈在母亲和弟弟的出资下添置了一台电脑。经过了很长时间摸索,胡戈基本掌握了用鼠标和软波表作曲的绝活。之后,胡戈开办了一系列的个人音乐网站,不断发表他自己创作的电脑音频作品,还为上海的“冷酷仙境”乐队担任编曲和录音。
关于网站:在国内电脑音频圈子里,胡戈是一名响当当的角色。他著名的专业论坛是“音频应用”,这是一个在业内非常著名的音频技术专业网站,胡戈经常写一些电脑音乐教程,发布最新的音频技术,包括音乐人张亚东等都是这个网站的常客。
关于作品:胡戈曾经自己录制音乐小品《蚊子蚊子我在这儿》,各种乐器都由自己人声模拟合成;他和朋友合作的广播剧《夜宿驴棚》( 4集)被誉为声效模拟合成的经典;他编写的音视频教程被某写手称为“丰富的无厘头情节让人忍俊不禁”。
关于兴趣爱好:除了音视频技术,胡戈的爱好是速度轮滑和滑翔伞,据说水平达到了半专业级。
关于现状:胡戈现在夜里工作到4点,中午起床,目前最大的任务是接受媒体采访。因为“馒头事件”,一度有5台摄像机拍摄他的日常生活。他以盒饭为食,一周一次轮滑活动,平常足不出户,所有工作(包括踩单车健身)都在他的工作台上完成。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郑津 该用道德还是法律评判《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专题】从馒头血案看网络侵权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2-21 09:14
“恶搞”《无极》属自娱自乐 胡戈:不悔做馒头
评论:陈凯歌与“一个馒头”之争将如何收场
馒头案当事人开始磋商 网络名人支持胡戈
“恶搞”《无极》纯属自娱自乐生活没改变过日子一如从前
我们捍卫一个孩子他爸生气的权利许多许多人站在一起吆喝一件事情,比如无数网民和非网民汹涌地来挺胡倒陈,无论原本的是非曲直,这个姿态就多少有些不容分说一锤抡到底的意思。
如果《无极》真的是凯歌生的孩子,无论这个孩子在别人看来怎么样,这个在家长眼里美若天仙的孩子的若干照片忽然被人拿来描了胡子,或者把鼻子眼睛重新组合了———重新整出来的东西再可爱再招别人喜欢,可是人家亲爹亲妈肯定是不答应的。虽然许多网民包括王晓峰等一再说,恶搞和效仿就是国际惯例,就是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等等,但是,我们得允许孩子他爸生气,允许孩子他爸觉得受到了伤害,这才是一种比较理性的反应。
生气就会有生气的下文,所以凯歌说“无耻”,所以凯歌去启动他的法律程序。我们得庆幸凯歌是一个理性的人,至少他没有借助他的大导演的气势让胡戈“满地找牙”。这个事件发展至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受了伤害的人理性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的形象,这个形象其实是无可指责的。
所以,我们理解凯歌的起诉。但是,如果说凯歌因为受了伤害而起诉,那么面对这起事件以后汹涌而至的唾骂,他是否又会受到伤害呢?而这两种伤害,哪个会更厉害一些呢?恐怕只有凯歌自己才会明白。
无论结果如何胡戈都是赢家个人博客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渠道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公众媒体的开放程度也是空前的。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罕见的舆论和民意、精英和草根的看法都一边倒的事件,网上统计有九成的人都在支持胡戈鄙视凯歌。其实稍微懂得法律的人应该都知道,如果司法程序真的启动,那么在官司上胡戈的赢面很小。但是如果凯歌赢了,随后的问题依然不少,比如许多电视广告直接套用经典电影情节的问题,比如电视模仿秀问题,甚至央视曾经搞过的歌曲翻唱大联唱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究竟该用道德判断还是法律细则还是民意所向?估计法律专家们也会头疼,所以,这个案子和解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
总之胡戈是出名了,一时的困扰和压力,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干扰,甚至他不能去滑轮滑了,这些都是小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有一个把凯歌大导演整得很惨的搞怪小子,也许胡戈志不在此,但成名绝对会给他一个不同以往的平台。
“馒头”打伤了凯歌,打红了胡戈。闹了这么久,事情该平息了,人民应该有其他更值得注意的事情。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郑津
专题报导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2/16/001234445.shtml 所以,我们理解凯歌的起诉。但是,如果说凯歌因为受了伤害而起诉,那么面对这起事件以后汹涌而至的唾骂,他是否又会受到伤害呢?而这两种伤害,哪个会更厉
害一些呢?恐怕只有凯歌自己才会明白。
这一段真搞笑。我看陈老白脸受到人民汹涌的唾骂伤害更大。哈哈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