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解决“头等大事”
作者:辛迪,自由撰稿人,热爱旅游,现旅居德国。人一辛苦,最容易长的就是头发了,所谓“马瘦毛长”嘛。
人到德国后,发现这“头等大事”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在德国可不像在国内,国内不管沿海还是内地,到处都是发廊和小餐馆。而在德国,发廊不知为什么这样少,在大街小巷转悠半天,就是看不见哪儿有门前转动不息的三彩灯。来久了才知道,人家的街道上是不允许设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的(红灯区除外)。掘地三尺在偏僻小巷找着一个,还没进去就被玻璃门上的价目吓住了:最低价格:49欧元。乘上8,嗬嗬。我吓得转身就走。想想看,在国内我有一个固定的理发师,其店附设于香格里拉大酒店,洗剪吹加上一小时的按摩,也只有这价格的三分之一。后来理发师自己找了个便宜地儿开业,价格又降至其三分之一。听忍痛进过这种发廊的朋友说,剪得也不怎么样,那个金发碧眼的英俊师傅还直道歉,说是不会理中国人的头发,中国人的头发比白人的硬。
退而求其次。听说土耳其人理发便宜,于是互相介绍,谁家的附近有土耳其师傅。女生还好说,长发嘛,不过是洗洗吹吹,男生就惨了,事先我们还真没注意,从土耳其店里走出来的土耳其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小分头”,就是那种后脑勺推得很高,前额分成两半、撇向一边的发型,如果嫌笔者笔拙说不清楚,可以想像一下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文艺青年,对,就是那个样子。不知是不是土耳其民族比较单一,他们大多数人的脸型是适合理这种发型的,千不该万不该,这些师傅因此就只学会了这一种,哪管中国顾客是方头大耳还是尖嘴猴腮,也不管你事先给他怎么交代,到了他刀下一律给你收拾成“文艺青年”,收费也不算太“含糊”,10-20欧元呢。
有的中国学生人未到德国已了解到这种严峻形势,早早就备下了刀剪,进了学校以彼此的脑袋为实验品,还别说,真有不少人自学成才,大学留言板上经常有中文广告称剪一次收费5-7欧元。最妙的是我的室友,练得一手好刀法,遗憾的是,他把大家都打扮得太酷,以至轮到他了,却没有一个人敢下手,于是他就照着浴室的镜子,正手剪一剪,反手剪一剪,后脑勺实在够不着,就只能胡乱抓个差。运气好时,在他的严格监督之下,电推子能凑凑合合把头发齐齐推了;运气不好时,他的后脑勺就高一块低一块的,像被羊儿刚啃过的绿草地。
来源: 深圳周刊 哈: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