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甜橙 发表于 2006-4-1 03:16

以色列新总理:我是半个哈尔滨人,父亲毕业哈工大(图)

他的祖父,在哈尔滨生活了20多年,死后仍坚持长眠在异乡的这片黑土地;他的父亲,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用带着东北腔的汉语完成的;他的哥哥,身居国家要职,致力推动与中国尤其是哈尔滨的农业合作。他与中国,缘定三世。在他心中,永远有一方最温柔的中国角落,系着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东北情结。情到深处,埃胡德.奥尔默特—这位刚刚上任的以色列新总理脱口而出:「我是半个哈尔滨人。」

  以色列新任总理、前进党领导人埃胡德.奥尔默特3月29日宣布在以色列议会选举中获胜,这意味着他已经成功地从沙龙手中接过了权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政坛巨人与远隔万里的中国哈尔滨有着深厚的情缘。奥尔默特曾对我们说,他是「半个」哈尔滨人。他言语中满含深情:「我对中国的感情是根植于我心里的,不光我祖父母,我父母也曾经居住在哈尔滨。我非常了解中国这个伟大国度的历史,我家的根实际在中国。」

  祖父:哈市一茶商 永留黑土地

  从20世纪初,深受欧洲排犹之害的大批犹太人就陆续从欧洲来到中国,并在哈尔滨定居,奥尔默特的祖父约瑟夫.约瑟佛维奇.奥尔默特和他的妻子也于1917年从俄罗斯西南的萨马拉(现在的古比雪夫)迁到这里。当年,犹太人总是受到一些国家当权者的迫害、排斥,只有中国人民毫无偏见、平等友好地接纳了犹太「流浪者」。约瑟夫老人认准了哈尔滨这个第二故乡可以作为自己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在哈尔滨生活了20多年。先期受雇于中国的铁路管理部门,后来做了茶叶商人。当一些犹太人在哈尔滨攒下了一笔钱先后离去,到心目中的「乐土」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时,老约瑟夫却哪里也不去,甚至也不许自己的儿子离去。这位老人最后于1941年永远地长眠在哈尔滨。现今,老人和他的妻子、妻妹还安息在远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哈尔滨犹太人公墓。

  去年11月,作为以色列副总理的埃胡德.奥尔默特会见黑龙江访问团时说:「我们家族曾经讨论过是否该把祖父母的遗骨移到以色列。我的祖父母与中国人友好相处,中国人也善待我的祖父母,因此,我们家族一致决定尊重祖父母的选择,让他们永远安息在哈尔滨。他们也属于中国,属于哈尔滨。对于他们来讲,中国哈尔滨是最理想的地方。」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3/31/100117994.jpg

父亲:毕业哈工大 满口东北话

  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父亲莫德卡在哈尔滨长大,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文极好,曾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和双城的学校里教授中文,并在一些学校教授俄文。他青年时代就显示出政治才能。在哈尔滨他结识了有着相同命运的犹太姑娘,相爱结婚。哈尔滨成了他们真正的家,一个给他们以理解、宽容、平等相待的异国之家。

  1929年5月,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青年成立了志在恢复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贝塔。埃胡德的父亲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最早加入了「贝塔」组织,同当时在哈尔滨的俄国法西斯党徒展开了英勇斗争。20世纪30年代,他立志于犹太复国之梦,于1938年回到了中东,以色列建国后回到了他的祖国。但他们仍然十分怀念哈尔滨,更没有忘记是哈尔滨人帮助他找到了工作,挣足了路费。他们经常给幼年的孩子们讲那里的故事,在家也时常用哈尔滨腔的汉语交谈。奥尔默特在2004年访问中国的时候曾对本报记者说:「父亲总是引以自豪地说他曾经在一所学校为他的中国学生讲中文课的经历。直到88岁高龄去世前夕,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话还是用汉语说的。虽然我不能完全听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他的心始终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在中国的故乡—哈尔滨!」

  哥哥:以权谋「私情」 带富黑龙江

  埃胡德.奥尔默特的哥哥欧慕然是以色列驻华使馆公使衔农业参赞,为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很重要的贡献。他积极推动建立哈尔滨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哈尔滨以色列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哈尔滨以色列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哈尔滨以色列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等合作项目。同时帮助黑龙江赴以色列参加国际农业博览会,使黑龙的绿色食品展大获成功。

  小埃:身居总理位 中国是故乡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院长、哈尔滨犹太人研究中心主任曲伟说,奥尔默特的父母经常用汉语交流,又经常给孩子讲解中国的文化和故事,奥尔默特从小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虽然不会说汉语,却可以无需翻译就能听得懂中国话。奥尔默特对从黑龙江省或哈尔滨赴以色列的访问代表团,都格外热情、以诚相待,一定要亲自会见,促膝长谈。对于中方提出的有关各方面合作要求,只要有可能实现的,他都慨然允诺。从2001年到去年11月,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犹太人研究中心代表团4次访问以色列,每次均受到奥尔默特的接见,而按照外交礼仪,并不一定每次都要作为第一副总理的他亲自接见。

  尽管工作繁忙,2003年他欣然接受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人研究中心的邀请,担任《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的顾问。赵启正(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在和奥尔默特谈起《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时,曾开玩笑地说:「以色列有500多万犹太人,是不是每个犹太人都可以买一本?这个数字是不是比较大了点?」奥尔默特幽默地说:「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大,每个犹太人都想知道这段历史。我给您找以色列相关的机构扩大发行,让每个以色列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您可以制定一个更大的发行计划。」

小甜橙 发表于 2006-4-1 03:18

有这夸张么?
PS,我从来就没觉得哈尔滨人说东北话啊?这么说的人一定是见识短!

whz_hrb 发表于 2006-4-1 03:37

以色列新总理当时竞选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是咱们半个老乡,呵呵.

whz_hrb 发表于 2006-4-1 03:39

原帖由 小甜橙 于 2006-4-1 04:18 发表
有这夸张么?
PS,我从来就没觉得哈尔滨人说东北话啊?这么说的人一定是见识短!
还是有东北口音啊,只不过比辽宁那边的人普通话标准多了.
比如说"咋了,闹心,个应人......."哈哈...

小甜橙 发表于 2006-4-1 12:08

原帖由 whz_hrb 于 2006-4-1 04:39 发表

还是有东北口音啊,只不过比辽宁那边的人普通话标准多了.
比如说"咋了,闹心,个应人......."哈哈...
有篇报道说普通话其实就起源于哈尔滨,所以哈尔滨人说的普通话应该比较正归,顶多属于能听懂东北话的。
可惜啊,好多日常用语都被辽宁人同化了>_<
最搞笑的是我在哈尔滨的时候说我普通话标准的都说我是北京人:( 才不去说什么京片子呢,:lol:

熊熊 发表于 2006-4-1 12:57

才知道,长知识了

熊熊 发表于 2006-4-1 13:17

其实从中央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将在武汉、西安、沈阳市、哈尔滨、广州、成都、杭州、北京8个城市开设分赛区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普通话的优势了,因为哈尔滨和另外的那几个城市相比,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我们都还是稍逊一筹的,这次和他们位于同等位置还是占了普通话标准的光。当然,哈尔滨人的普通话确实带有东北口音,我们自己是感觉不出来的,不过比吉林和辽宁要好一些。关起门我们自己说说,我觉得哈尔滨的文化底蕴确实不太足,应该和我们的城市历史有关,毕竟100多年前还是渔村,现在已经不错了。

traumfilm 发表于 2006-4-1 16:20

嘿嘿,以前也没感觉到哈尔滨话有什么口音,觉得挺标准了啊,可是现在离家久了打电话给家里和同学的时候一听他们说话就能听出来浓浓的东北味道啦。。呵呵

whz_hrb 发表于 2006-4-2 07:09

原帖由 小甜橙 于 2006-4-1 13:08 发表

有篇报道说普通话其实就起源于哈尔滨,所以哈尔滨人说的普通话应该比较正归,顶多属于能听懂东北话的。
可惜啊,好多日常用语都被辽宁人同化了>_<
最搞笑的是我在哈尔滨的时候说我普通话标准的都说我 ...
转一贴\~~~~:lol:


普通话标准说明什么?说明文明程度比较高,人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人的外向度指数比较高,人的竞争能力强,城市有包容性,更容易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普通话讲的标准,才有资格代表中国,代表本地区,成为地区龙头,充分参与参与国际竞争!当然,优势远不止这些...

哈尔滨本身就是移民城市,文明程度较高,所以大环境的熏染下的人们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


随着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人口的大量转移,人与人的交往增多,普通话也越来越普及,而且越来越标准,这都是文明程度不段提高的表现,其实在东北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片文明的天地,黑龙江,首先他是移民为主,后北大荒时代,数百万知识青年建设黑龙江,他们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知识精鹰,他们长达10年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的文明程度,包括语言的进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今天东北振兴,这种文明对黑龙江来说仍是巨大的内在发展动力!所以,人们对东北对黑龙江要有正确的认识!

whz_hrb 发表于 2006-4-2 07:12

原帖由 熊熊 于 2006-4-1 14:17 发表
其实从中央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将在武汉、西安、沈阳市、哈尔滨、广州、成都、杭州、北京8个城市开设分赛区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普通话的优势了,因为哈尔滨和另外的那几个城市相比,无论是政治经济 ...
当然,如果但从哈尔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来看,19世纪初才建立的我们的家乡的确是个新兴的城市,不过作为全国10大城市来讲,各方面的优势还是不容置疑的.:lol: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以色列新总理:我是半个哈尔滨人,父亲毕业哈工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