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文化再度起航
曲江星光灿烂,谢晋、徐克、吴思远、关锦鹏、尔东升、黄建新、霍建起、尤小刚……华语影视界的众多明星大腕都聚集在大唐芙蓉园内御宴宫,为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揭幕仪式道贺助兴。在这样一个电影明星与名导大腕云集的盛会上,其貌不扬、光头黑脸的吴天明却是最引人注目的绝对主角,他在台上的发言不时引来台下明星大腕们整齐划一的欢呼喝彩声。吴导短短9分钟的讲话,11次被热烈真诚的叫好声打断!绝对主角吴天明满场“飞”
这场揭幕仪式进行了两个小时,除了喜庆、欢腾、兴奋、激动、热闹……现场带给大家更多的感受是:感动!吴导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回响在御宴宫大厅内:“感谢上帝,我找到了圆梦的地方!从梦开始的地方(指西影厂),到圆梦的地方(曲江)的直线距离不到400米,我整整跑了46年!”说到这里,吴导低头哽咽了。“好!好!”台下整齐的喝彩不断为吴导打气。而台下十几位“重量级”嘉宾对记者的说辞几乎完全一致:“我们都是来给吴导捧场!”
“曲江影视”揭幕仪式像一场宴会,也像一场两岸三地影视工作者的大聚会。导演、演员,资深制片人、制作发行专家,还有来自美国的专家、教授,400余人围着数十张圆桌坐定。他们有的是很久没见过面的老朋友,有的刚刚结识,有的素未谋面。但同是圈中人,大家聊着工作,说着西安的新变化,其乐融融。大批记者忙碌地穿梭在各个圆桌之间,一位北京记者感叹:“从来没见过这么豪华整齐的明星阵容同时出现在一个简单的揭幕仪式上。”香港导演尔东升说:“大家能凑在一起都是吴导促成的,这也是一种缘分。我们为了一件能振兴陕西影视文化产业的事情来捧场,义不容辞。”
看着周围肝胆相照的圈中好友们,吴导这转转,那走走,这边话没说完,又让那边一把拉了去。他向大家表示:“泱泱大国,十三亿人口。中国电影怎样抵挡蜂拥而来的西洋、东洋大片的冲击?”“2005年底,一个叫段先念的人找到我,说‘我投资8个亿,你拍4部电影——周秦汉唐’!我惊愕得张着嘴半天没喘上气。他的话不是呓语,也不是吹牛。曲江新区管委会成立了影视投资(集团)公司,让我当董事长,给我搭建起一个实现抱负的平台。这里有充足的资金,深厚而广博的城市文化资源,优惠的文化政策,更有一群为理想玩命的年轻人!”吴天明拿出了当年带领西影人征战全国的气概,他的话语是那么振奋人心,令人热血沸腾。
徐克拍板与吴天明合作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83岁高龄的导演谢晋走上前台,看得出德高望重的谢导此时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只听他喊出一句“口号”:“向吴天明同志祝贺!”接着给大家讲起了“跟自己关系好得很”的吴天明一件陈年往事,说是他给吴导拍完的一部片子中的一幕戏提了个意见,结果吴天明居然把那场戏重拍了一遍。
吴若甫告诉记者:“多年前我跟吴导合作,他在为人、艺术创作和生活上传授给我的东西,都是终身受用的!我也非常期望借着‘曲江影视’这个平台,跟他再合作一次。”黄健中更是感叹:“居然吸引了这么多人,说明吴天明很有人格魅力啊,我简直不能不看好‘曲江影视’投资(集团)的前景。”导演黄建新说:“20年过去,吴天明又回来了。听了他那一番话,我甚至快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20年过去,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重新开始了,曲江这次作为一个领头者,做的是理性投资,这对良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徐克昨晚一聊天就拍板,决定来了。当然,我也做了决定,来!”记者职茵贾妍
链接
黄建新:影视陕军的性格全人类都喜欢
黄建新(右)
28日下午,中国电影导演学会会长黄建新回到了家乡西安,他说他是“为响应吴天明导演的号召”,来当好“香港导演驻西安办事处处长”,早早为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挂牌仪式打前站。当日下午,记者在酒店里遇到忙着搞“接待任务”的黄建新,一听说是晚报记者,黄建新就乐了:“我当年可是咱西安日报社的实习生啊。”
52岁的黄导一身休闲装扮,看看四周熟人尚未出现,就和记者聊了起来。从最初正襟危坐一副应对媒体的状态,到后来的越说越兴奋,黄导直接说起一口浓重的陕西乡音:“哎,我当年跟你们一样,都是记者。70年代的时候我到了西安日报社做文字记者,跟苏夏荣等记者都很熟悉。当时,我还没从西北大学毕业呢,在报社算是实习,实习了3个多月以后,我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做这行的天分,后来就到了西影厂。”
谈到当下“大片”成风的电影现象,黄导说:“这是因为媒体和大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所谓的大片上了。每年有很多小成本的文艺片,可因为媒体关注的少,大家就以为中国一年就只生产那几部电影了。其实仅从利润这一项来说,别光看那些大制作、大投入的票房很高,其实,最多只能回收投资的一倍,而许多小成本的文艺片的收益甚至远远超出了这个比例,例如投资四百万,回收四千万,你说哪个更划算?其实在美国,一年要上映数百部小成本的电影,真正主流电影市场反而是由小成本的电影支撑的。”
接下来,黄导开始猛夸西安人,“陕军人数在影视圈内的比例可是不小,就拿我最近监制的影片《墨子攻略》来说,400多人的工作组,西安人就占了几十个。我觉得这跟西安人认真、执著、不计较得失的工作态度有很大关系,搞艺术创作就需要这股拼命劲,西安人还幽默、爽快,这样的性格全人类都喜欢。就看吴导吧,到了外国都让老外欣赏。”黄导接着以自己为例:“我也是个香饽饽,人缘特好,圈里人都喜欢我。我就是‘香港导演驻京办事处’的处长,一会儿徐克、张同祖、吴思远他们就来了,我还得充当‘驻西安办事处’处长,搞好接待工作。”记者职茵
我找到了圆梦的地方
■吴天明
每人都有一个梦,人生旅途上踩满了寻梦的脚印。
小时候,每次去看电影的路上我都默默地祈祷:千万别发生什么事儿,只要让我看完这场电影,哪怕天塌地陷死了都行。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电影成了我的梦。
为看电影,我逃过学、饿过肚子;为看电影,寒冬腊月我在电影院门口卖掉脚上的新棉鞋,买电影票。
上高中的时候,我想当电影导演。其实,那时候我并不清楚电影导演的职责,只知道他是电影艺术的主宰。
二十岁那年,我考进了西影演员训练班。我明知自己不是做演员的料,只是想捷足先登钻进电影圈,为了圆梦。
没想到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冲断了我圆梦的路径,一断就是十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云开雾散,雨过天晴,我这才踏上了圆梦的征途。
西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可是,出师不利,我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以失败告终。没有气馁,更没有退缩。八十年代,一口气拍出《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一步一个台阶,渐入佳境。1984年,我被任命当了西影厂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西影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而狂热的寻梦者,摄制出《野山》《黑炮事件》《孩子王》《棋王》《红高粱》等一系列优秀影片。随着这些影片出现的是一长串响亮的名字:严学恕、滕文骥、黄建新、周晓文、张子恩、杨钢、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何平、曹久平、赵季平、顾长卫、周友朝、杨凤良、姚守岗、许还山、孙飞虎、高明……“西部电影”成了著名品牌,西影成了国内外知名的电影企业。
1989年4月,我应邀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考察。1994年1月回国。去国五年,国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是人非,一切从零开始。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艰难跋涉。电影《变脸》《非常爱情》《首席执行官》,电视连续剧《黑脸》《黄河人》《都市情感》《牛虻》等,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2005年获得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和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这是竖在我四十多年寻梦征途上的一块里程碑,但它远不是梦的终点。
十多年来,眼见中国电影在迷惘中艰难地爬行,作为一个视电影为生命的热血汉子,我心里充满了焦虑,泱泱大国,十三亿人口,国内全年电影票房收入不抵东邻四千多万人口的韩国一部影片收入的二分之一。喜耶?忧耶?入世以后,中国电影怎样抵挡蜂拥而来的西洋、东洋“大片”的冲击?死耶?活耶?
当然,不必抱怨,也不必气馁。只是久久找不见振兴民族电影的途径!
2005年底,一个叫段先念的人托许还山找到我,我奉命来到曲江。段先念开门见山地说,我投资八个亿,你给我拍四部电影———周秦汉唐!我惊愕得张着嘴半天没喘上气来。经过几番谈话,才明白这是个心比天高的人。他的话不是呓语,也不是吹牛。三年前,他来到曲江,手无分文,仅用一年多时间建起了一个让国人震惊、让世界惊奇的大唐芙蓉园,使周围地价涨了五六倍;他要用十二个月建起西北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南湖、大唐爱情谷、楼观台道教文化展示区、临潼秦汉园等等都在悄悄地进行策划。现在,他又要整合陕西的影视企业,创建中国影视硅谷。这个人,像永远不知疲倦的长跑健将,跑进一片绿洲,连口气都不喘,接着又向下一片绿洲飞奔而去,他连欣赏一下自己脚印的时间都没有。
曲江新区管委会成立了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让我当董事长,给我搭起一个实现抱负的平台。这里有充足的资金,有深厚而广博的城市文化资源,有优惠的文化政策,更有一群为理想玩命的年轻人。
感谢上帝,我找到了圆梦的地方。
从梦开始的地方(西影)到圆梦的地方(曲江)直线距离不到四百米,我整整跑了四十六年!
有人说我是福星。能不能给别人带来运气我不知道,但我是幸运的。
来吧,有志于影视文化艺术的朋友们,这里是你圆梦的地方!我相信,在这里,梦想将化作永恒!
[ 本帖最后由 jeck 于 2006-4-30 14:11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