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f 发表于 2006-5-27 13:03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2005.12.22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通纬•孝经援神契》:“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日为一年中夜最长昼最短时间,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北移,白昼渐长。是日起,严寒将至,农业上大部分地区进行防冻、积肥、深耕、消灭越冬害虫、保护耕畜安全过冬等农事活动。冬至又民间传统节日,俗称“冬节”。周代“以冬日至,敬天神人鬼”。汉代起列为令节,有贺节之俗。南北朝进,更重于前,有拜父、拜母之礼,民间有吃赤小豆以辟邪之俗。至唐宋,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朴,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民间称冬至日为“过小年”,亦称“亚岁”、“贺冬”,是日学校放假,商业歇市,渔家停网、织工停织。各家做应时食品,馈赠宴饮,有“冬至大如年”之谚。南方则家家做糯米粉圆子,长幼咸集,敬神祀祖,然后全家聚食,谓之“添岁”。山东邹县传说冬至是孟子卒日,故废除贺冬礼仪。陕西关于等地,又有冬至敬师之俗。旧时冬至又为决定契约变更和交清欠帐,交换佃农之期。现各地尚有吃汤团,送冬至盘,食补,祭祖等俗,北方则多食水饺,谚谓“冬至馄饨夏至面”。

cff 发表于 2006-5-27 13:04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2006.01.06
  初八:腊八节 2006.01.07
  十六:尾牙节 2006.01.15
  廿三:灶王节(小年)2006.01.22
  除夕 (年三十)2006.01.28


驱傩日
“傩”(音“挪”),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已经变得相当生僻。《说文解字》对“傩”的解释是:见鬼惊词。也就是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辞海》解释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
较为传统的说法,“傩”是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形式,已延绵数千年。它以巫师歌舞戏剧为载体,涵盖了我国人类发生、原始宗教、民族形 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又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剪纸之大成,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腊 八 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也叫“成道节”。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总要吃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以前曾到各地游学,有一天,他来到一个荒凉的地方,又饿又渴,昏倒在荒野里。这时正好有一位牧羊姑娘来到这里,姑娘把自己带来的黏米粥给他喝了,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后来,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得道成佛。中国佛教徒要在这一天集会诵经,还要用黏米、豆子和果子煮粥供佛。因为农历十二月是腊月,所以这种粥就叫腊八粥。可见,腊八节是受佛教影响形成的一个节日。



尾牙节
农历腊月十六的尾牙节对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这个节是比较陌生的。这一节日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台地区。但是它却的的确确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与中国人的土地神崇拜有关。 土地公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据说,周朝时有位家仆张福德,因主人赴远地当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随主人爱女千里寻父,途中遇到暴风雪,张福德为救其女免受冻死而牺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诚而建庙祭祀。周武王时加赠封号“后土”,後来人人视其能造福乡里、福泽万民而尊称“福德正神”。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渐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牙的本义是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确保旗开得胜、一路平安,称之为“禡牙”。这个典礼后来被商号援用,於每年过完年后第一次开市时,同样来个祭典,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旺。他们祭拜的对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地公。这一祭礼称为“牙祭”或“做牙”。一年有24个“牙期”,尤以“尾牙”为隆重。另有一说是古代商场买卖介绍人称为“牙郎”,人在年终算其所赚利润时而向牙郎致谢请客之方式。因为社会变迁,土地公崇拜已经不只是与农业有关,也与工商业有所连系,成为财神象征。配合“牙祭”,尾牙成为工商界年终酬谢员工聚餐活动。

    尾牙节发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风俗是各公司企业在当日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还有尾牙聚会、尾牙烧烤、尾牙晚会甚至尾牙舞会等,总之,基本样式是企业宴请员工进行年末的聚餐和联谊,以感谢和表彰员工的辛勤工作。很多地方不过尾牙,但却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还把大吃一顿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这种文化的遗存。




祭灶日(小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传说是灶君诞期。这天,灶君老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情,户主用糍粑和三牲酒礼供奉之,使其饱吃一餐,用糍粑封住他的嘴,并买一匹纸马给他骑上天庭去,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乱说。纸马两旁写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灶君爷上天要为住户说好话。然后举行祭祀仪式,把灶君爷接回,庇护全家。该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故民间有“天下四时春为首,人间五祭灶为先”之说。



除夕(年三十晚)
除夕之“除”为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本义为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是中国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晚上。由于农历月有大小,它可以是二十日,也可是二十九日。除夕,含有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日另换新岁之意。另外还有“除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雅称。在外做工的多赶在这天前回家大团圆。这天晚上,各家各户杀鸡备酒肉祭祖先诸神,祈求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幸福。祭毕,全家欢宴,菜肴丰盛,其中必有一条鱼,菜肴须有剩余,以应“年年有余”之吉兆。在中国北方,除夕之夜要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并且在个别饺子里包上硬币,吃到饺子里硬币的人,据说在新的一年里可交好运。也有的地方将金如意、花生仁、糖、蜜、枣和栗子等包进饺子里,寄寓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称之为“喜庆吉祥”。在上饶一带的汉家,还在房屋内角竖放两条有头有尾(须带青叶)的甘蔗,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要有志气,自强自立。各家各户还张贴门神和春联。当晚老人多不睡觉,称为“守岁”,小孩得了压岁钱后,也都联同守岁,等吃开镬粽。过年都要包粽子(取意能中功名),做粉利(取意大吉大利)和蒸年糕(取意年年高)。到了子时,家家鞭炮齐鸣,此谓“除旧迎新、迎春接福”。

一天又一天 发表于 2006-5-27 19:45

涨见识了,顶~~~

yueyuewang 发表于 2006-5-28 22:25

别让高丽棒子看见了,到时候又全变成从他们那里传过来的了

smzhsong 发表于 2006-5-28 22:31

后天做粽子吃,想到就开心.谢谢楼主了,真是大涨见识.:P: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汉民族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