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全城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很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昔日的传说。最为知名的是位于三圣桥下边的“旧桥”(ponte vecchio),那是阿尔诺河上的唯一的廊桥,像一条“空中走廊”,把乌菲齐美术馆和比蒂宫连成一体。这座饱经沧桑的老桥建于古罗马时期,1177和1333年曾两次受到洪水侵袭,只剩下两个大理石桥墩。现在这座造型典雅的三拱廊桥是1345年在原有的桥墩上重建而成,桥面过道两侧坐落着三?愦砺溆兄碌穆シ浚桥面的中段两侧留有?20米宽的空间作为观景台,这一别开生面的设计使得整个大桥显得奔放而和谐。1944年夏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诺河上的十座古桥中的其它九座都被纳粹军队炸毁了,唯独“旧桥”安然无恙。
不过,这座古桥之所以出名并不全在于它古老而传奇的历史,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个版本的“廊桥遗梦”,而它的主人公正是被世人所仰慕的伟大诗人但丁。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尔诺河上,波光闪闪,把河上的廊桥(那时的老桥还是古罗马时期的模样,桥面和桥廊都是木料所搭)和桥畔的行人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向老桥走来。此时,但丁正从廊桥的另一头迎着少女走上廊桥,两人在桥上不期而遇。但丁凝视着少女,既惊喜又怅然;而少女却手持鲜花,双目直视前方,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仿佛没有看见但丁。但她的眼里放射出的异样的光芒和脸上泛起的潮红却透露出少女情动的信息。
这是著名画家亨利·豪里达在他的油画《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中所描绘的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画中手持鲜花的少女就是诗人但丁的梦中情人贝特丽丝。
其实,这幅油画所描绘的仅仅是但丁初恋的开始。贝特丽丝最终并没有嫁给但丁,在但丁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已被迫嫁给了一位伯爵,不久就夭亡了。贝特丽丝带走了但丁的梦想,也把美丽和哀伤留给了但丁。但丁是个对爱情矢志不渝的人,他一直爱恋着她,永志一生。这样的哀伤和思念,成就了他早年诗作《新生》。
但丁在《新生》中抒发了自己对贝特丽丝的一片纯真的爱恋之心后,继而将他的恋人描绘成追求天国真理的化身,她的灵魂飞向天空,得到了新生。即便到了晚年,但丁对贝特丽丝的那份执着依然难以释怀,他在《神曲》中,又把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特丽丝的美好情感。爱情催生了《新生》,《新生》又为他晚年创作《神曲》作了情感和素材的准备。而这一切都源?“廊桥”的一次邂逅。正是在“廊桥”的这一次相遇造就了但丁“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伟大的诗人”之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旷世诗作《神曲》。
重温但丁的爱情故事,难免让人黯然神伤,但诗人对爱情的专一和执着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正因为如此,那幅悬挂在但丁故居的油画及其背后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纯真爱情的人们,并指引着无数的游人来到那座被当地人称为旧桥的廊桥,领略但丁爱情的真谛。 不知道街上是游客多呢,还是小偷多呢?
市内街道到处是敞着门的工匠店铺,传统市场保留至今,出售金、银器和珠宝,现代商店的橱窗里展示着皮衣、时装、真丝领带和木框镶嵌的古建筑印刷品。这里仍保留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每年6月24日放焰火,举办穿着中世纪服装的足球赛,纪念该市保护神圣乔万尼。在中国,想古人的时候,翻书而已;在翡冷翠,“上他家去好了”。乔托、米开朗琪罗,有的就在城里,有的离城不过30分钟汽车。他们的家,跟活着时候一模一样,穷就穷,富就富。200年、300年、500年,纹丝不动。不知什么时候读过的历史、传记、小说等等,早就以为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不料在阴暗狭窄的小巷里,在流泉四溢的广场上,却一下子都记了起来。也许就在这个台阶前面,达芬奇跟米开朗基罗交换过钦佩而又戒备的眼光;也许在这个街角,切里尼拔出佩刀跟人生死相搏。
[ 本帖最后由 Kerze 于 2006-6-28 12:58 编辑 ] 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的中央广场几乎是个卖画的市场了,柱子壁龛里有几乎所有的的历史伟人的石像。他们静静地,高高地站着,俯视着热闹的人群。我找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他们的脚下拍照留念。一般我不是那么喜欢拍到此一游的照片的,这次例外,并且真的很想见见他们,还想要和他们握握手。
乌菲兹美术馆(Uffizi)是意大利最大的美术馆,不仅可欣赏到意大利最着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也同时可欣赏到来自西班牙、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名画杰作。馆内珍藏有些是来自麦迪奇家族的贡献,这里原来就是麦迪奇家族的办公室,建于1560至1580年间,最后由麦迪奇的末代继承人安娜玛丽亚(Anna Maria Lodovica)捐赠给翡冷翠政府。馆内的展览品是陈设在顶楼,而雕刻类的作品是陈列在走廊上,绘画则是依照年代悬挂在展示室中。馆内共有45间展示室:2-6室是哥德式艺术展、7—14室是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15—29室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30—45室是较近代的作品。其中,10—14室有波提且利“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神”;而15室是达芬奇的作品,最着名的就是“天使报喜”;25室则有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26室则是拉斐尔的作品,这些是比较知名且受到观光客喜爱的几间展示室。 Firenze,在意大利语中意味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得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翡冷翠是大师的故乡,翡冷翠人几百年来爱美如痴。
在那些狭窄的街道里,仿佛跟往昔文艺复兴那辉煌的时代一样还能听到马蹄声。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和绘画还保存在这里。小小的古城到处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花”的芬芳 不错的。。。。。。 离开了佛罗伦萨,直奔比萨。说到比萨,肯定会想到比萨斜塔了。果然,一行人径直来到斜塔下止步,开始听导游上课。
斜塔是奇迹广场上的古建筑之一,四周没有一棵树。正是下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建筑物又没有阴影,严重影响了听课质量。这时万分向往森林。
比萨斜塔(Torre Pendente)
白色大理石八层高58米的斜塔,被世人认为是建筑的奇迹。起先只是作为大教堂?闹勇ァ?1174年开始动工,由于地基下限,建到第三层时就出现了倾斜。因此被迫停工,80年后继续施工,并做了矫正但始终没能使斜塔扶正。多年来为了不使斜塔倒塌,科学家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挽救。另一个著名的是传说伽利略在塔上进行了自由落体试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的原理。如今斜塔每天限定一定的人数可以登塔参观。网址:http://torre.duomo.pisa.it
[ 本帖最后由 Kerze 于 2006-7-2 15:40 编辑 ] 总算听完了课,开始自由参观。第一件事自然是去拍推斜塔的照片了。去之前看到大家推斜塔的照片还嘲笑呢,可到了那里,看到斜塔那么斜,没办法,怎么就这么想去凑下热闹啦。可是角度最好的地方根本挤不进去,于是找了个人少的地方,由于斜塔不仅斜,而且还已经变成香蕉形,于是拍出来的照片更像是给斜塔挠痒痒。 对于奇迹广场来说,游客的数量绝对已经到了极限。上斜塔要排起码两小时的队,进教堂,洗礼堂也要排队,只有买纪念品的地方不用排队。
大教堂(Duomo) 在斜塔旁边的大教堂 1063年开始兴建,工程用了两百多年。教堂大厅中的大吊灯叫“伽利略吊灯”当年伽利略在教堂内作礼拜时,观察到教堂中间的吊灯周期性来回摆动,得到启发提出摆动原理,后人据此发明了钟摆。 到底有些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导游很精确地地告诉大家,洗礼堂上第几根柱头上的雕塑是仿制品。
洗礼堂(Battistero)大教堂的前面的白色圆形建筑,是意大利最大的洗礼堂。 墓园的大理石墙面很震撼,而导游痛心疾首地描述二战时,被炮火烧熔的屋顶上的铜被炮火烧熔了,缓缓流下来覆盖壁画时的表情更让人震撼。那是我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一种民族感情。
墓园(Camposanto)在大教堂旁边的长方形建筑。外墙是白色的大理石墙面,中间是回廊围住的庭院。始建于 1277年,陆续用了两百多年才建成,是比萨城重要人物的陵园。园内有600多雕有浮雕的墓碑和石棺,回廊中装饰有精美壁画。二战中墓园被炮火击中,遭到严重破坏。损毁最严重的是那些壁画,后来经过精心的修复成如今的样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