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shuangbaby 发表于 2006-7-4 12:51

转帖:王勤伯世界杯手记:一个民族 一种生活方式

  短短一年间,我3次穿行于意德之间,2005年夏天的联合会杯,2005年12月莱比锡世界杯抽签,然后就是2006年世界杯。两国间飞机的航程不超过2小时,不少意大利记者和摄影师都驱车前往德国。是的,如此接近,但又如此不同。
  
  任何人初到德国,都不可能不对这个现代“功效国家”的组织水平感到震惊。铁路、地铁等公交系统网络密集,居民住房精致而环境优雅。尤其是2005年联合会杯期间,无论是科隆、法兰克福还是汉诺威,球场周围总是大面积开放的公共绿地,足有七八个足球场大小,市区内这种绿地也比比皆是,唯一缺乏的是在绿地上踢球的孩子们。德国人是如此相信自己的“组织能力”,也就是人的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规划和计算。整个世界杯期间,他们的铁路系统竟然没有增开一列火车,仍可以保证多数时候车上有足够的座位。
  
  这种自信也难免出错。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德国人也常造成生硬的局面。例如为记者们提供交通便利的媒体大巴。从2005年联合会杯到2006年世界杯,德国组委会提供的大巴都很糟,频率多是1小时1次或30分钟1次,远低于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20分钟或15分钟1次。而且都很不准时,大巴总是要过了预定时间很久才到达停靠点,而且常常人满为患。
  
  “我们是历史上组织最好的一届世界杯,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汽车!换成你们亚洲组织,会糟糕成什么样?”当我试图向汉堡体育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抱怨媒体大巴太少,以至于挤不上去时,他这样回答。很多记者在1年前就给组委会抗议过,本届世界杯期间仍然不断。但德国人就是如此相信自己的能力,直到半决赛前他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做出修改措施,将大巴频率提高到20分钟1班。
  
  德国人总体而言很可爱,他们尽管处理事情方式不够灵活,却不乏温和乃至温柔的一面。但在部分德国民众当中,你却可以感觉到这种自满情绪在增长。 《明镜周刊》写道,二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还没有任何德国政界要人敢说,为自己是一个德国人而骄傲。但在德国队节节胜利的时候,一些自大的、根本不堪入耳的对外国人的攻击却出现在这家严肃杂志上,“意大利人是癞皮狗和寄生虫!”
  
  这些事件并未妨碍我对德国和多数德国人的好感,他们拥有让全欧洲作为模范的社会组织,也不失为一个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的民族。如果说有什么担心,那就是德国队可能的夺冠,滋长一部分无知的德国人本已很可怕的自满情绪。
  
  意德都是19世纪后半叶才走向统一的国家,两国的认同感却非常不同。意大利是一种典型的拉丁方式,他们更习惯从生活方式上去寻找认同,而非生活方式以外的情结。内斯塔反击《明镜周刊》时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他们攻击我们,但最后无论是吃还是穿,都要模仿我们,分明是出于嫉妒。”
  
  的确,无论在哪个城市,德国人的饮食都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意大利菜是最受接受的一种,然后是土耳其菜、西班牙菜和中国菜。同样在穿着方面,意大利人永远是德国的老师。更不用说德国人对意大利这个国家的疯狂喜爱,就算是冬天,也会有一架架包机载着德国旅游团抵达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撒丁岛等地区。而一到夏天,意大利海滩上的德国人数量足以和意大利本国人匹敌。
  
  克林斯曼说:“再来两场胜利,我们就是世界冠军了。”显然,德国人急于要证明自己是“最好的”。意大利人的回应则是典型的防守打法,“德国想要战胜我们进入决赛,将很艰难”,里瓦说。急于证明自己是最好的人,往往是因为太怀疑自己不是最好的。
  
  意大利的踢球方式就像其生活,慷慨地欢迎你入家门,和你玩着各种游戏,除非你威胁到他的老底,他才会全力抵抗,并试图反戈一击。同时,你可以说他们打法难看,但也无法否认他们时不时可以提供令你终生难忘的美感,乃至幻觉般的奇妙体验。
  
  比萨饼和时装可以被复制,大众汽车却至少需要合资企业。前者更容易也更频繁地触及到地球上的一个人,即使出自外国复制者之手,也同样可以传递意大利的生活方式。后者传递的不是生活方式,也是被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所用。
  
  1年间的3次来回尚未结束,我却试图宣布一个答案:德国是一个民族,意大利是一种生活方式。座位旁,经历了1970、1978和1982年德意之战的意大利老牌评论员朱卡拉说,他拍手赞同我的判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王勤伯世界杯手记:一个民族 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