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yonbreeze 发表于 2006-8-6 17:35

后台朋友

-林语堂

友情是心灵的休息地,真正的友情只能用心体会,用爱感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着而求,咫尺千里。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妆,穿好了衣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辛苦了,或默默交换一个眼色,这眼色也许比前台的满堂彩都要受用,而且必要!

人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很重要。后台的朋友,是心灵的休息地,在他面前,不必化妆,不必穿戏服,不必做事情,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泄气话,可以说没出息的话,可以让他知道你很脆弱,很懦弱,很害怕,每次要走入前台时都很紧张,很厌恶,因为你确知后台朋友只会安慰你,不好耻笑你,不会奚落你。况且,在他面前你早已没有形象可言了,也乐得继续没形象下去。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阵子之后,重拾勇气,重披戏服,再次化妆,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须扮演的角色,做一个人模人样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赞美。


人的一生很复杂,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得到和放弃。但人们在得到面前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放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是舍得舍得到最后都舍不得。更何况,有些东西不是说放就能放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学会放弃。

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放弃和选择一样的重要。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更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希望的诞生,就像我们放弃了旧年迎来新年,就像蝴蝶要放弃蛹壳,才有飞翔的美丽一样。

         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能对人生有热忱,生活才有光亮。
  
  人人都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会落伍,会寂寞。但是在跟踪时代脚步的同时,更要能经常保持一份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冷静,才可以知道真正的方向,而在适当的时候,对这时代真正有所贡献。
  
  人生本来就注定要到处飘泊的。因为我们有两只脚,有一个会幻想的脑子。不要把”飘泊流浪”当做是一种可怜的字眼,它正是我们所有人类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追寻的一种生活。
  
  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伟人。如果你领略过真正的孤独与寂寞,而且你曾经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孤独寂寞,而找出自己的路,有了自己的创造与成就,你就可以相信,孤独与寂莫并不如你所以为的那样可怕,因为它对你有激励的作用。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能够对一件事物热衷地去爱好,去钻研,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的人,他不但不怕孤独,有时反而喜欢孤独。
  
  中国人爱自由爱到极致,寂寞也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
  
  假如人人都不肯主动地去找朋友,当然大家都会觉得孤独而寂寞。
  
  个人是渺小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可能做到的事。人如果太狂妄,就难免寂寞与无助。
  
  能够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莫;在空闲的时候,不会无所事事,所靠的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人与人之间在有形的亲密之下,还是有着无形的距离的。而且这距离有时很远,但是,我们不必为这距离而觉得悲观,我们只是必须承认这是一些事实而已。一个人能承认事实,就会有力量去面对事实,能面对事实,就不会觉得寂寞是可怕的了。
  
  爱静的人对宁静的要求,正是为了要找到自己,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使自己不再寂寞。
  
  因为我们总固执自己的成见,因为我们很少用同情和爱心去为别人设想,所以我们才容易陷于孤立和寂寞。
  
  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单。
  
  每一个人的寂寞都是与生俱来的。除非你不去深想,除非你以表面上的热闹为满足,否则你总难免会感觉到:即使是在热闹繁华之中,你仍是孤零零的一个。
  
  一个人的寂寞,不是名誉地位或有形的幸福所可以消除的。往往我们感到的是灵魂上的寂寞,是有苦有乐无处申说的寂寞。是没有人能真正懂得我们内心苦乐的寂寞。

canyonbreeze 发表于 2006-8-6 17:49

龙应台-----生命的本质是孤独

 问: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学生,今年大三。我接触龙先生可以说是从龙先生写的一段话开始的,那段话是这样的:我在生命中等候,不知在等候什么,同时我又在急忙追赶,不知在追赶什么。我已跋涉千里,天涯赶尽,但生命的本质并不曾超越亘古的轨道。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是很深的,接触这段话应该是一年半以前,这段话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一年半的生活,由此我转入了沉思。我不知道我在思考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讲,但是我提问的问题就是龙先生那时候的思考,一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思考是慢慢地淡化了呢?还是因为有某个理想,因为有某个目标而把以前的考虑变成目标呢?我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谢谢。


  主持人:我想这位先生如果生活在十五、十六、十七世纪的话,如果今天我们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位有思想和思辨能力的哲学家。


  龙应台:您所引入的那一段文字是在1999年那本《百年思索》里头,那是一篇比较内在思索的独白。在一个巨大的宇宙的黑洞里头的独白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读者很少,因为它比较深,比较孤独。你是第二个人提到这篇文章,而且是提到同样的片断。这个给我的信息是说,有时候呢,我觉得比较深刻的读者反而是在大陆,而不是在台湾。事实上您所引入的这篇文章,是我自己认为就散文跟汉语文字的精粹上面,是最好的一篇,但从来没有人提过。大陆的读者因为对于知识的渴求,而且他的生活形态里头也使他成为一个比较细微的读者,用心的细微的读者,所以您引的这一段其实是再度地告诉我说,有时候我觉得在台湾好像没有人看到那些,我自己认为,其实是最精致的汉语的作品。在大陆比较有读者,这是第一个印象您说的。


          那么第二个您所表达的是对于生命的一种茫然感,那这种茫然感,跟不知方向的这种感觉,迷惑。绝对不是因为我的文章而起,一定是你本来就有迷惑跟茫然,然后被我的文章讲出来了,所以绝对不是因为我的文章而使你茫然。我想说的是,对人生的这种迷茫的感觉,不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会有,我今年51岁,我也有,而且常常有。那你要说人生的孤独感那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不管你是如何入世,不管你是如何进入现实,跟现实的关系如何紧密。但是任何一个比较能够做独立思考的人,他一定是有他孤独的时刻,而且那个孤独其实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说,那是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告诉你前面的路怎么走,因为所有的人都要凭自己摸索出来。

[ 本帖最后由 canyonbreeze 于 2006-8-6 18:50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