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首次讲述了妻子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
余秋雨首次讲述了妻子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图) 余秋雨博客8月22日,余秋雨通过博客,首次讲述了妻子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
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马兰观众联谊会顾问王涛律师发表谈话
最近,现任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连同他身边的所谓“业内”女士,在《华西都市报》,《合肥晚报》等不同的报刊发表谈话,说到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兰六年前被迫离开安徽的事。他们的说法,与真相完全不符。
对这件往事,马兰出于对家乡的爱护,在整整六年中没有对新闻媒体说过一句话。
他的丈夫余秋雨先生也只是用最温和的口气说到过妻子原来的“工作环境”有一点问题而没有提到过工作单位。蒋建国等人的谈话引起马兰全国观众联谊会广大成员的强烈反感,由此我发表以下意见:
1.蒋建国说,不让马兰演戏的原因是:“这几年适合马兰主演的新戏太少,加上年轻人多,机会就给了年
同岁,吴亚玲的年龄比马兰大。可见,从马兰那里剥夺下来的机会,并没有给“年轻人”。
2.蒋建国说,“马兰现在仍属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演员,”理由是马兰的人事档案还留在剧院,还发工资。这种说法,令人气愤。如果承认马兰是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为什么剧院网站在“院长寄语”之后介绍演员时,独独没有马兰的名字?删去马兰的名字又扣住马兰的档案,究竟出于什么用心?事实上,马兰被迫离开后不得不到外地生活,必须办理人事调动手续,曾先后于2001年7月2日、2002年4月11日、2002年5月20日和2003年6
入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很多热烈欢迎她去的文艺团体,也无法申请到演出证,更不可能解决医疗、社保问题。显而易见,他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掩盖挤走马兰的真相,二是为了阻止马兰继续在外地演出而造成黄梅戏中
方面强行“发工资”的手法。马兰从来没有去领过这种“工资”,估计他们可能暗暗地打入了某个帐号,却从来没有通知过马兰。这种做法,全是为了封人之口。
3.蒋建国等人把六年前马兰被迫离开安徽的理由,说成是“马兰两、三个月都在上海”。这是有些人六年来不断向安徽省的领导和观众散布的谎言。事实是,余秋雨先生在和马兰结婚后,考虑到马兰的工作离不开剧院,就辞去了在上海的全部重要职务,担任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已在合肥定居,居所名为“兰室雨轩”,很多报刊都报道过。当时马兰带领剧院在全国各地演出,每年多达二百多场。她本人常常演到当场晕倒在台上,或白天在病床上吊水、晚上继续演出的地步。为此,国家文化部根据各地观众反应还专门发过文件,要求
上海去了。有很多次,马兰明明就住在剧院宿舍楼上,楼下有人就一再告诉本院开会的演员和外地演出公司的来人:“马兰不在”,“找不到”,“到上海去了”,“走了两三个月了”……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虚假舆论下,马
的权力斗争,只能悄然离开。
4.他们还散布谣言说,马兰是因为蒋建国担任院长后才离开的。事实上,蒋建国是在马兰离开后才终于担任院长的。有的谣言又说是因为青年演员韩再芬的出现,马兰才走的,这又把时间搞颠倒了。
5.因此,我们代表全国的马兰观众,强烈要求安徽有关方面立即发还马兰被扣压六年之久的人事档案,立
证明,以便查核。同时,立即停止在新闻媒体发表那种所谓“机会给了年轻人”之类的搪塞之言。马兰的人品、艺品全国皆知,六年来她受尽委屈而一言未发,直到今天蒋建国等人还指不出她在什么地方有一丝一毫的错处。向这样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泼脏水,很不道德。 怎么都不连贯,看的我云里雾里的 “马兰出走真相”背后的“地区人才外流”现象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8-24 11:20
青歌赛余秋雨又挨批 被指喧宾夺主卖弄知识
余秋雨做评委读错字 引来十万条短信挑刺(图)
剧种介绍:黄梅戏
就像洒脱不羁的郎咸平宣称自己要做“经济学界的谢霆锋”一样,余秋雨先生也可谓是当今国内文化圈的“超级明星”,但其实圈里人都知道,余秋雨身后的“明星”才是真明星,那就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
但自从“下嫁”了余秋雨,马兰便基本从观众的视线里消失了。但最近,余先生在其博客上的一纸“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马兰夜奔”这场戏的背后竟有“难言之隐”——安徽黄梅戏剧团领导在玩“扣档案、发工资、耍异己”的“人事斗争大法”。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博客流量暴涨24万,媒体也立刻跟进报道。是啊,人人都以为“兰室雨轩”琴瑟和谐,声名远播,乃为国内第一的“才子佳人”完美组合,却没想到这名人身后的“闹心事”一点也不比小百姓少。试想,大名人连“档案”都转不出,并为此多年难找归属,岂不让普通受尽人事刁难的“单位公民”们心里“平衡”了点!
然而,撇开马兰和黄梅剧团由来已久的“纠葛”真相不谈,我们在心理“平衡”之外是否也会有一种苍凉呢?“档案”是否那么重要就不必说了,因为没有市场经济,那一卷纸的价值便无异于你的“户口” ,但如今,没了档案的“马兰们”照样可以活得滋润。但是,类似如此的“马兰出走”现象暴露出的“地区人才外流”问题却值得全社会深思。
众所周知,安徽是人口大省,更是文化大省,不仅有黄梅戏这样国人喜爱的剧种,而且其地域文化造就的“徽商”也以“贾儒相融”的鲜明特色而区别于同样著名的晋商。可以说,用“人才济济”、“文风鼎盛”来形容安徽是毫不为过的。举例而言,笔者在人大读研时,研究生群体中安徽人比例也可谓最高。但奇怪的是,这些安徽人才几乎都留在了北京、上海等地,而没有回到安徽。与此相对应的是,《安徽商报》近期报道,合肥“126类岗位紧缺人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者十分紧缺”。
“出来的”不回去,“回去的”再出来,是安徽学子对待“老家”的普遍现状。更让人忧虑的是,即便安徽省内高校,人才也外流严重。一份安徽自己的统计资料显示,“我省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太弱的尴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仍是接纳我省毕业生的大户。我省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流出率竟分别达到了78.73%和79.30%”。
为什么?有人说这是因为安徽穷,留不住人才;有人说这是因为安徽既非沿海,又非京都,所以跟不上潮流;但是,作为一个推崇文化、盛产“文化人”的大省,有人却把柏杨的“酱缸文化论”提出来,认为酱缸文化造就的人才内耗才是安徽人才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当然,柏杨“酱缸文化”并不单存在于安徽,只不过安徽很有代表性罢了。
近年来有一句流行词,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似乎有了文化,经济便能发展,但“马兰事件”背后的“安徽现象”却告诉我们,有文化自然好,但要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却需要构建能吸引人才的文化。
事实上,人才外流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安徽。在全国其他省份,人才流失的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便是近期被频繁曝光的北大清华,其毕业生也“出国成风”!
因此,当我们为“马兰”哀叹、为安徽锁眉的时候,国人岂不也该认真反省我们的文化基因、人才环境么?为什么?盖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戏如何,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先行”啊。不是么?马兰追随余先生去了,黄梅戏少了一根台柱;“小香玉”到了山西发展,河南豫剧舞台上便再没了常香玉的传人!
稿源: 广州日报 编辑: 郑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