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梁素海到金银滩
刚离开了北京的桑拿天,就来到了塞北,干燥的不得了,鼻孔很难受。1,乌梁素海
乌拉山,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这些乌拉乌梁都是什么意思?还有唐努乌梁海呢?乌海?又是什么意思?再远一点,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又是什么意思?对了,那个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是不是就是乌拉特法典啊?
问了N个当地人(都是汉人),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个“乌拉” 是什么意思。
2,乌海,地下全是煤海。伫立黄河边,但闻黄河流水声,不见爹娘唤我名。胡杨岛上,救过成吉思汗的胡杨林那样茂盛,黄河的水是那样的黄。
3,贺兰山,保护了大话西游里泛舟沙湖的芦苇荡,保护了宁夏平原能够成为塞上江南,处处水田才能给养了西夏王朝,而不是象百里外的乌海一样,一片荒漠荒山荒滩。不信?看看山那边的阿拉善旗就知道了。如果光有黄河水灌溉也是不够的,河套就是,只有旱地而不见出产大米。
4,金银滩
两弹一歌诞生的地方,邓稼轩和王烙宾的交集。不见梦中的好姑娘,只见偶尔的牛羊。美丽的草甸,三座冒烟的工厂。风冷,已是高原气候。夜宿,呼吸急促,睡梦中必须努力的深呼吸,否则就得背过气去。
和在乌拉山一样,又重温了旱厕所的冲天浊气;新的体会是,在这里有北方的火炕气味,还有袅袅炊烟,沉睡多年的儿时记忆突然在这里被唤醒。
当地人很好,很朴实,不打妄语。
(受不了折磨了!国内打开hotmail msn space怎么这么慢啊!打开一个网页要10分钟啊!!!
msn space在这几天几乎彻底不能用,没办法,只好发到这里。) 楼主现在哪儿啊?现场直播?欢迎发文字和图片存在这儿哈 很想在德令哈住一晚,或许也会胡诌出什么“姐姐,今晚我在德令哈”之类的歪诗来,可惜7月1号火车时刻调整以后交通十分不方便,每天只有一班火车于深夜中停靠,所以看过一片灯光之后,还是一路坐到了格尔木;很想在格尔木住一晚,故地重游,看看格尔木的变化,也适应一下准高原气候,补充点装备,可惜,火车票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半个小时以后的,要么5天以后的火车上高原。犹豫了一下,虽然担心自己会死锹锹,还是直接上了高原。
我对拉萨谈不上什么感情,可人总是恋旧,去过的地方总有感情,总是亲切。车一过唐古拉,脑海里便总是回荡着《回到拉萨》。忘了是马丽华还是巴荒说的了: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对于现在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已去者,西藏是令人魂牵梦饶的故乡。
我留恋于大自然的美丽,但我的智力和良心却使我无法欣赏落后和愚昧。可是望着八廓街麻木的人群,我也变的麻木起来,于是感觉不那么难过了。
拉萨和西宁一样,眼看着日益繁华,这一点显而易见,任何人无法否认。拉萨变化太大了,很多街道地面都不是沥青或水泥而是天然石块,连北京都不曾拥有的。打工的穆斯林和四川人依然那么多,藏族人的心肠依旧那么好。特地去找药王山,可过去的小径消失在新兴的楼宇之中,问了几个人都不知所以,于是悻悻然作罢。特地去冷冷清清的小昭寺,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名字“小昭”,总让我想起阿朱原创的小诗,想起那波斯拜火教的圣女。小昭 ,你在哪里?
[ 本帖最后由 allerdings 于 2006-8-25 15:25 编辑 ] 下了,先占个坑;另外感谢一下二楼的,:) 拉萨的新建筑越来越多采用藏式风格,八角街周围的房子几乎99%都是旅游商店,红树林网吧,我从未见过的最庞大的网吧,也都是为旅游者服务的。到底有百分之多少的人以此为生?不知道。
拉萨正越来越变成象丽江那样的旅游城市,藏民族越来越象纳西族,逐渐以民俗文化展示作为自己本民族生存的主要手段,只不过藏民族比纳西族庞大得多,民俗也更强有力一些罢了,看看八角街的人员民族构成就知道了。对此环保主义者忧心忡忡,李少枝说:这铁路一修通,藏族文化,,,我说:这铁路早晚会修通;这不是藏人被汉化的问题,而是全球化的问题,西化的问题,汉人的西化过程早在100年前就完成了,那之前穿的是什么民族服装啊,大辫子裹小脚,,,李无奈的点点头表示同意。
纳木错,羊湖,这些过去类似探险的地方越来越容易,整个青藏高原越来越象郊游的场所,人们包着丰田4500吉普车肆无忌惮的自由穿梭于蓝天碧水雪山荒漠之间。只有阿里还有点风险的意思,那里是孔繁森工作的地方,近年来却也是妓女和逃犯的天堂。
[ 本帖最后由 allerdings 于 2006-8-26 04:15 编辑 ] 呵呵,竟然发现了自己的这篇没写完的旧闻,,,,顶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