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1:20

谁来传承中文之美(zz)

谁来传承中文之美


作者: 沈喜阳

       尝读《文汇报》“笔会”2006年3月19日流沙河先生《张三李四说起》一文和3月21日吴小如先生《丙戌上元戏成五律一首》,与心戚戚,敢演义之。
      流沙河先生谓“平仄与对偶乃汉语之特长,为当今世界上各大语种中之仅见”,至于近体格律诗“讲究平仄对偶,其木本植于汉语之特长,其水源出于民众之爱好”,并认为应彻底弄清此种吾国独具之“语情”,“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或有助于新诗创作,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不说吾国之部分教授、学者、作家、官员和大众能否认真去弄清这种独特之“语情”,且看他们的著述教学、日常言谈中所犯之低级错误,一如吴小如先生“戏作”所揭示的跷蹊世事:如某教授释“享以太牢”谓居牢狱为享受,某大学中文系教师释“破釜沉舟”谓以破斧凿舟使之沉没,某干部训话自谦云“本人鹤立鸡群,深感惭愧”,又如近数十年来称他人父为“家父”者日众,而某作家健在,誉之者谓其身后留有作品若干,又云近日将有新作问世等等,诸如此类之现象实令人捧腹之余且几欲“头涔涔而泪潸潸”也。
      昔年陈寅恪先生以上联 “孙行者”属对为清华大学国文系入学试题(实则另有普通国文试题为“梦游清华园记”),颇为时贤所诟病。然则寅恪先生并非一时之兴起,以“对对子”为题乃是基于其对我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作深思熟虑之所为,观《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当了然无惑。陈先生谓“对对子”可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还能测验应试者“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与彼等之“思想条理”。先生特拈出“分别平仄声”此点“最关重要”,盖中国之韵文诗赋词曲固然讲究平仄音韵,“即美术性之散文,亦必有适当之声调。”“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先生并以 “听猿实下三声泪”为例,说明老杜为平仄计而倒装“听猿三声实下泪”。君不见白傅之“夜雨闻铃肠断声”,若一味与上句“行宫见月伤心色”词性相对,当为“夜雨闻铃断肠声”;之所以颠倒“断肠”为“肠断”,亦可见平仄相对之重于词性相对。又,世间颇流行以“祖冲之”对“孙行者”,或以为高妙,实则不通之至:祖孙、之者相对,平仄亦谐,惟冲、行皆为平声,且此两字居此联中必须讲究之位置,焉能将就?寅恪先生“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而胡、孙虽皆为平声,因身处可将就之位置,则无需讲究也。      中文之美,固不必在平仄对偶一条。王蒙先生《汉字与中国文化》云,吾人见表意之中文,眼前自出现相应之画面,不但有视觉享受,更能引无尽之暇想;倘汉字拼音化,譬如以拼音字母表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则既无法享受文化之乐趣,亦无从体会不能说话者之“智慧与感情”。然平仄对偶实为中文之美中之独特者。陈寅恪先生谓德人发见罗马西塞罗辩论之文“含有对偶”,纵如此,其毕竟不含平仄。若“舟沉遭破斧,鹤立愧群鸡”者与“人我同家父,存亡共品题”辈,非但不知中文之美,且变本加厉大肆糟践中文,是可忍,孰不可忍?
      中文之美,如古老尊贵之世家,执著于不胜寒之高处,面对新贵洋文之侵凌与不肖子孙之败落,唯有黯然而已,唯有式微而已。然则我中文之美,谁与传承?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2:22 编辑 ]

weiss 发表于 2006-9-20 11:26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0 11:26

可谓“国学大师今何在”

weiss 发表于 2006-9-20 11:27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1:31

原帖由 pandoralee 于 2006-9-20 12:26 发表
可谓“国学大师今何在”


高人是有的,只是曲高寡合,越来越少了。$NO$$NO$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0 11:35

原帖由 小走 于 2006-9-20 12:31 发表



高人是有的,只是曲高寡合,越来越少了。$NO$$NO$


8错8错,只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急功近利,哪有心思坐下来研究这些。materalismu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来传承中文之美(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