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 发表于 2006-11-18 00:10

上海弄堂童谣遭遇记忆断档 ZT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首上海人耳熟能详的童谣,唱到这里恐怕大多要戛然而止.因为下面的内容已记不得了。
  据了解,从老上海弄堂里诞生的童谣鼎盛时曾多达数百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能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恐怕只有“摇啊摇,摇啊摇”、“落雨了,打烊了”及“笃笃笃,卖糖粥”等屈指可数的几首。对此,专家无不遗憾地表示,作为上海文化遗产一种良好形式,童谣的“断档”实在太可惜。

  童谣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家住闵行区东兰兴城的一对夫妇最近想为两岁半的孩子找位保姆,既会干活还能哼上一二首童谣,哄孩子入睡。然而,他们跑遍了上海的家政市场,仍空手而归。即便是不少上海阿姨,也都遗憾地表示,简单一二句或许还凑合,想听完整篇或换花样,那可没这个本事。

  “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这对夫妇无奈地表示,很多保姆都会哼这首童谣的开头,可接下去就没了声音。问问周边的朋友,情形也差不多。“最后我们只能放弃这个想法,腰斩的童谣怎么念给孩子听?”

  大人们的烦恼引出了一个问号,曾经人人可以脱口而出的童谣,如今在上海滩上到底境遇如何?记者为此走访多家书店,发现尽管《儿歌三百首》等书籍摆满了书架,可翻开一看几乎都是新版儿歌,丝毫不能没有似曾相识感。尝试着用上海话一读,发现不少还挺拗口。“沪版童谣,我们这儿从没进过。”虹口书城的一位营业员皱起眉头说道。

  辉煌时曾达到数百首

  “上海童谣到底多少?保守估计有数百首。”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郑土有长期以来潜心于民俗文化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每个区县的档案中翻找,结果让人大为惊讶,“随便一个区就有三十来首,而且互相之间还不相同,有的甚至有多种版本。”

  令郑土有扼腕痛惜的是,这么多记载在卷宗上的童谣,就和逝去的岁月一般默默无闻,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即便拿最为人所知的“摇啊摇”来说,其实全文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还有多少人记得后半部分?”郑土有反问记者,“弄堂游戏,弄堂童谣,都曾是石库门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过境迁,今天它黯然失色了。”

  童谣传唱着城市记忆

  “童谣记载着数代上海人儿时美好的回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仲富兰教授也颇有感触地指出,啥叫“红头阿三”、“栀子花”是什么样的、“小八腊子”又是什么意思?上海乡土文化变迁的脉络就在小囡们充满稚气的声音中渐渐清晰起来。“这些,不是动漫、电子游戏、卡通等能轻易代替的。”

  “小小童谣就是一本文化历史书;在独特的韵味和节奏中,弄堂童谣不仅渗透了传统文化,还蕴藏着浓浓的骨肉亲情。”郑土有认为,经典童谣既能用上海方言传唱,也可用普通话传唱;有的谐音押韵,琅琅上口,有的结合游戏,富有童趣。它们能让今天的小朋友感知父辈们是如何在玩乐中成长的。也能为小朋友长知识、炼智力、增乐趣,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郑土有指出,譬如像“侬姓啥?我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就是一首寓教于乐的童谣;“本来要打千千万万记,现在辰光来不及,马马虎虎打十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则很典型地在教孩子算术。

  振兴童谣正在起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之前“我最喜欢的上海声音”的市民评比中,作为童谣的“摇啊摇”赫然位列其中,“地位”甚至高于黄浦江汽笛声、上海地铁行驶声等。

  仲富兰就此指出,童谣在市民心中还是具有一定地位,关键是如何刹住其流失的步伐,及时收集整理并创新形式,让其为更多人所熟知。

  “今年5月底,我们将百首弄堂童谣整理成书,发行的五千册如今已卖掉了一半。”郑土有告诉记者,绝大多数购买者都是普通市民,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完全可以接受这些旧时的童谣。

  另一个让这些孜孜不倦追寻着童谣的学者们欣喜的消息是,市教委近日宣布,为推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上海的乡土文化,将把上海方言、上海童谣等引入幼儿园日常课。

  “把弄堂童谣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这种保护和传承的方式相当必要。”郑土有欣慰地表示

  部分童谣

  ●小三子,拉车子,一拉拉到陆家嘴。拾着一包香瓜子,炒炒一锅子,吃吃一肚子,拆拆一裤子,到黄浦江边解裤子,拨拉红头阿三看见仔,拖到巡捕行里罚角子。

  ●山上有只老虎,老虎要吃人,拿伊关勒笼子里。笼子坏脱,老虎逃脱,逃到南京,逃到北京,买包糖精,摆勒水里浸一浸,米西米西拉胡琴。

  ●本来要打千千万万记,现在辰光来不及,马马虎虎打十记,一、二、三、四……

  ●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

  ●三三三,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哭来不许笑,还有一个不许动。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张家老伯伯来了,问侬讨只小花狗。

纳兰 发表于 2006-11-18 00:11

我要叫我上海的朋友去搜刮搜刮百首弄堂童谣这本书,搜刮到了再来汇报:)

littledai 发表于 2006-11-18 00:22

原帖由 纳兰 于 2006-11-18 00:10 发表
令郑土有扼腕痛惜的是,这么多记载在卷宗上的童谣,就和逝去的岁月一般默默无闻,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即便拿最为人所知的“摇啊摇”来说,其实全文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我哪能记得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我叫外婆电灯泡 $汗$ $害羞$

mickeymouse 发表于 2006-11-18 00:24

太嗲了

纳兰 发表于 2006-11-18 01:01

原帖由 哈_哈 于 2006-11-18 01:00 发表

漏塔一句:吃侬呃肉、还侬呃壳

$握手$对,我还记得呃

切侬呃肉,还侬呃壳:P

哈_哈 发表于 2006-11-18 01:01

原帖由 纳兰 于 2006-11-18 00:10 发表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张家老伯伯来了,问侬讨只小花狗。 ...

漏塔一句:吃侬呃肉、还侬呃壳 :P

纳兰 发表于 2006-11-18 01:03

我记得一个上海话绕口令:

山郎有座庙
庙里有只猫
是庙里呃猫切了庙外呃猫
还是庙外呃猫切了庙里呃猫

$汗$

纳兰 发表于 2006-11-18 01:04

原帖由 哈_哈 于 2006-11-18 01:01 发表

漏塔一句:吃侬呃肉、还侬呃壳 :P

哪能搞呃,好像我比你快1秒钟?$frage$

哈_哈 发表于 2006-11-18 01:06

咯个好白相:

原帖由 纳兰 于 2006-11-18 00:10 发表
... 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

:D:D:D

哈_哈 发表于 2006-11-18 01:13

原帖由 纳兰 于 2006-11-18 01:04 发表

哪能搞呃,好像我比你快1秒钟?$frage$

糨糊桶翻特 :D:D:D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弄堂童谣遭遇记忆断档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