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古琴与中华乐教
【转贴自华山书院】古琴与中华乐教——孔子之琴与经典文化教育
【南京】老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说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圆融于礼乐之道的关键是在“乐教”。
教育之本与“乐教”
“儿童经典文化教育”工程在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努力推动下,近几年已在全球中华文化圈内形成了一股读诵传统经典、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潮。在经典文化教育的内容上,除了重视学庸论语、老子庄子、诗经唐诗等文字经典外,“音乐经典”也开始受到重视。
重视“音乐经典”实际就是重视传统的“乐教”。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文化,常以“礼乐”并称,为“礼乐文 化”。“礼”是人生行为的外在规范,“乐”则是人类心灵内在的和乐。《乐记》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礼乐文化的教育,也就是人生之规范性与艺术性、内在性情与外在行为之和谐统一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现代的知识教育,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 而有礼、内而和乐,庄敬节制与和美愉悦谐和一体的人为目标,所以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在“礼”和“乐”的关系上,“乐”由于关乎人之内在性情的涵养,某种程 度上可以说是比“礼”的教育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事实上,历史上“乐”比“礼”出现的更早,在甲骨文字中没有正式出现“礼”字,而“乐”字已经有了。 《周礼》中就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的记载,是当时的音乐教育。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是以“乐”为教育的中心,而“礼”教至春秋时才逐渐取代了“乐教” 的地位。(《中国艺术的精神》)即使如此,在重大的礼仪场合,仍是“礼乐”并作的。孔子所提倡的“六艺”教育中的“诗教”实际也是“乐教”,当时有歌诗以 道志的风气,“弦歌不辍”,《孔子世家》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是可以歌唱的,与乐不可分。后来《诗》、《书》、《礼》、《乐》成为儒家的基本 经典,常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其中乐教居其半。
“乐教”何以如此重要﹖因为传统教育家如孔子、荀子等深知教育之本在人心性情的涵养,而音乐教育对于养育心灵正是最为有效且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就儒家所 关心的社会宏观教化而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记》),可以看出“礼乐”教化与 “刑政”管理的相辅相成作用。而在“礼”与“乐”的关系上,也可见“礼”主要是规范性的节制,由外在行为而影响内在心灵,“乐”则“和民声”,是对人心性 情是否中和美善发生作用的,因此是更为直接、更为根本的。落实于个人修养,音乐能动荡血脉、感通精神,在深层影响一个人的整体行为。故儒家特制重视好的音 乐,也即音乐之“和”,要以和美的音乐来宣发舒导人的内在情志,使人类的情志“发而中节”、顺天地之理、得天地之和。故儒家的音乐观念是“乐者,中和之纪 也。”(《乐论》)《吕氏春秋•大乐》谓:“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大乐与天地同和”也(《礼记•乐记》)。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荀子《乐论》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简洁地道明了乐教的作用乃在“志清”。儒家对人性的认识是具体而深刻的。人为血肉之躯,生命深处有“血气心 知之性”《乐记》,也即欲望、情志等生命根源处的冲动,“志”是性之动,生命本能之动。人生修养一大问题即是如何善导而非压制这一生命根源处的情欲。“礼 修而行成”,主要是从外向内的修养,“乐行而志清”,则是直接在内心上化导情志、澄澈心灵的修养。音乐在这方面的作用极大,“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 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好的音乐,能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和平”,使人真正地快乐起来,“故曰乐者乐 也。”(《乐论》)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正是说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将“血气心知之性”圆融于礼乐之道的关键是在“乐 教”。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谈孔门的“乐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要去恢复礼乐大典之类的。不过就今日社会流行的许多音乐来看,或狂躁(如迪斯科等)或哀怨 (如许多流行歌曲)或奇诡(如一些所谓先锋音乐),的确无益于人心的和平、人生的修养,对少年儿童尤其无益,正应了古代所说的礼崩“乐坏”。乐教之乐,乃 是和乐性情、提升修养之乐,而非一般娱耳快意的满足感官享乐的音乐。因此儒家提倡中正平和与“道”相应的音乐,认为有违中和、满足感官欲乐的音乐乃“郑卫 之声”、“靡靡之音”,会使人“淫”(过度)“逸”(放任)“哀伤”,“以欲忘道,则感而不乐”(《乐记》)。阮籍《乐论》也表达了这种观念: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哀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今则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庶扬不遂,虽出丝竹,宜谓之哀,奈何挽仰叹息,以此称乐乎﹖”
倡导“乐教”,首选“古琴”
在今天着眼于个人修养,提倡乐教,如果选一种古代音乐的话,则莫过于中国琴乐了。因为七弦古琴,古称“琴道”,最能体现传统乐教的精神;作为一种乐器,其 音声质量,也最适宜于个人修身养性。事实上,几千年来,从孔子以下的历代中国文人,作为对自我的“乐教”,莫不以七弦琴为选,而不是古筝、琵琶、二胡等 类。因此,七弦琴在中国文化中也被称为“文人琴”,乃“孔子之琴”。
在古人的观念里,“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神奇秘 谱》)早在东汉就有“琴道”之说,认为古琴乃伏羲或神农所造,“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桓谭《新论•琴道》)。蔡邕《琴操》中对古琴的定义成为几千年 中国文人弹琴的基本思想:“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直至近代《今虞琴刊》中琴人仍继承了这一观念:
“琴这个东西,说他是音乐可以,说他不是音乐也可以。因为向来弹琴的人,就不肯把琴看作一种艺术,说他是合乎道的,应该拿来修身理性、导养延年的。”(《从现代音乐上论琴》)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古琴直接体现了“乐教”的精神,汉时称“雅琴”,乃“乐之统” 也(应勋《风俗通义》),居乐教之首;又称“琴道”,有别于一般音乐艺术(“不作技艺观”)。相比之下,古筝、琵琶等古代民族乐器,则从未有“道”的名义。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有三种音,都 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 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乐三音 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 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 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 “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 好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 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 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由此可见,七弦古琴虽为乐器,其精微处却能通往儒释道三家学术文化的最高之理,而抚琴听琴的知音之士,只要善能领悟、虚心涵养,也完全可以靠七弦古琴达到 儒释道修养的高境界。说七弦琴能“怡情养性”、“涵养中和之气”,可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乃至藉琴以“明心见性”(《琴况》),不是虚语,乃是真真 实实的。当然,这种体验的深入程度,因各人修养胸次的不同造化而有不同。嵇康曰:“能尽雅琴,唯至人兮”!
少年儿童学古琴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学习古琴,由于文化修养的局限,不一定能领悟琴道的高境界,但同读诵文字经典的道理一样,古琴音乐既为浓缩儒释道哲理、为中华民族音乐 之代表的真正的“中国音乐经典”(古琴因此有“国琴”之称),从小接触古琴,多听琴乐,练习抚琴,重在熏陶、陶冶,怡情养性,让静美清雅的琴乐印入心灵, 潜移默化,培养和美的心灵、优雅的气质,造就优良的人格。至于琴曲的理解及琴技的精熟,是居于第二位的。古人学琴观念也一再强调,学琴本为怡情养性,而非 音乐演奏,非同“演艺”类艺术,涵养性情、修身养性才是学琴的根本。
此外,通过听琴乐、学古琴,除琴乐本身的陶冶外,还能使少年儿童由古琴文化而深入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其它方面。例如通过古代琴人以琴为生命之所寄的事迹体 验儒士超迈的品格,通过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典故懂得心心相印的珍惜,通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故事培养高雅的志趣等。而琴曲“操”、“弄”、“引”、 “畅”的文化内涵,也无不给少年儿童以古文化的德育、美育的综合教育,教育他们由古琴而感受古人的高风亮节、学习古人的操守志向(“操”),培养高超的人 格境界、升华人生的意境(“引”),涵育和美祥和、自在愉悦的性灵(“弄”),乃至体验人与人相和、人与天地同游的和谐无碍的快乐状态(“畅”)。而这些 方面,正是文字经典如学庸论语、老子庄子、诗经唐诗等教育所要达成的。古琴乐教,义实大哉!这也说明,古琴音乐的“乐教”,不只是一般的演艺类音乐教育, 与已开展的文字经典的教育,正可以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经典文化教育工程”。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1-9 21:04 编辑 ] 这个东东今天第一次读。适合大人学吗?特别是只会拨拉几下电子琴的笨妈妈可以学妈?$考虑$ $frage$ 原帖由 usb 于 2007-1-10 15:42 发表
这个东东今天第一次读。适合大人学吗?特别是只会拨拉几下电子琴的笨妈妈可以学妈?$考虑$ $frage$
过去几乎每个文人都会弹琴,说明古琴肯定不难学。当然弹好,要有一定积累。但是每天如果能弹半个到一个小时,又有好的老师不时指点一下,3年或5年就会弹得很有样子了。
举我的例子,因为在国内时间有限,每年回国都是和老师突击学琴,第一次在国内两个月时间,就学了9个曲子。当然,这9个曲子我足足消化了1年。
但是,习琴真是无比的享受。无怪乎自古及今,无数文人墨士都独钟于琴,琴声也被誉为“太古清音”。
回复 #3 mayavati 的帖子
我也想以后要Leyan学古琴。看到mm的例子,觉得很鼓舞。我这次回国如果能久待也要学。
你是学古琴还是古筝? 原帖由 期待诗雅 于 2007-1-16 13:52 发表
我也想以后要Leyan学古琴。
看到mm的例子,觉得很鼓舞。我这次回国如果能久待也要学。
你是学古琴还是古筝?
mm 终于出山啦,快上照片吧 :) :)
回复 #4 期待诗雅 的帖子
古琴,即七弦琴。 ;) 我是近水楼台啊, 明天就去蹭课...;) 原帖由 chnmermaid 于 2007-1-16 22:40 发表;) 我是近水楼台啊, 明天就去蹭课...;)
这么好的事情,强烈嫉妒ing $怒吼$
有这么好看的宝宝,更强烈嫉妒ed :mad:
今日重读此帖
已对古琴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感激和lg的缘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