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口音"
行为的"口音" 旧金山/王瑞没到美国读书以前,我的英文已经讲得很好。一位美国语言教授还夸过我,英文讲得没有口音呢。然而我第一天到美国的学校报道,去见研究生主任,还没张口,秘书就问我:"你是外国学生吧?"这的确还不是由于我的长相,在大学里美籍亚裔多的是。后来我认识到,秘书看出我是外国人是由于我的行为--我没有打电话预约,就直接要见她的老板。秘书"听"出了我行为的"口音"。
女儿虽然在美国长大,但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在家里也说中文。所以,我一直认为,她若回国探亲,没有人会发现她是个小"鬼子"。回国前,我们有过协定,那就是在国内,坚持说中文,争取不说英文。可是到国内以后,没出五分钟,就有人对她说:"你不是这儿长大的吧?"
听了这话,我十分惊奇,连忙向这位发问的女士讨教:"请问,您是怎么看出来,她不是这长大的呢?是她说中文有口音吗?"
"她中文说得倒挺溜。可是她的行为举止不像中国孩子。"
"比如说呢?"
"比如说,她老说'对不起','谢谢'等等。"
哦,原来是女儿的行为有"口音"。
在这里我绝不是夸女儿多么有教养,其实这个孩子正值青春期,和美国这个年纪的孩子们一样,对父母的态度十分恶劣。我只是想指出,女儿给自己的中文里夹杂了许多英文里的词语或概念,结果中文尽管讲得字正腔圆,但还是让人给识破了。
在美国"对不起","谢谢"这两个词可能是待人接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组。美国人在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是不是诚心诚意感到词的涵义呢?我看也未必。但是人们在交往中,期待这类词出现,如听不到这些词,就会觉得不大舒服。然而在中国,频繁使用这两个词,就有太客气,甚至会有虚情假意之嫌?这就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在美国呆了十几年了,但我们的行为还是深深地根植在华夏文化的沃土里,比如教训子女,比如牵挂老人,比如维护面子,比如与朋友不分你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两句话也许形容"海归派"比较合适。对于仍滞留海外的华裔,他们也许乡音变了,但举首投足间仍然透着中国"土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