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华:一个浮华时代的思考者
现在是凌晨6点,我终于决定来写写黄子华,试图来给大家一个完整的黄子华。他不仅仅是电影里面搞怪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台上做栋笃笑的人,更不单单是许多人所认识的莫探员。他经历了天堂和地狱,爬升到了云端,也曾经被踩在脚底。他经历了大喜和大悲,他放弃了许多,得到的,或许能够补偿。他经历了人生黯淡的三十年,迎来了上一个明媚的十年,跌倒的,或许是爬起来的动力。这一切,都在短短几年里才让别人熟知,却从来没有探究过,究竟幽默里含着多少泪?不要紧,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的黄子华,也是由于四十几年的经历,才打造出今天这样一个成熟的男人,稳重,睿智,几乎具备了一切中年男人的优点,端的让一帮小mm激动。在加拿大读哲学的子华,之前一直在香港上学吧。出身在一个破碎家庭,这个在92年栋笃笑《色、情、家庭》中都已经讲过。从以后的访谈来看,破碎的家庭对子华的性格影响至深,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婚姻,似乎,破碎家庭的人更加有一种脆弱感,敏感。在《娱乐圈血泪史》里面,子华自嘲地说自己,跑过龙套,好不容易有个角色,还是演一个性无能。自己说被导演骂是常事。完全理解,世态炎凉,生活本来就不是童话。
幸好,他从来没有放弃。或许,当他决定抛开加拿大哲学学士学位的时候,他已经不准备给自己退路了。十几年在圈内沉沉浮浮,我相信,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看过了太多的嘴脸,所以才能讲的出一部《娱乐圈血泪史》,确实有血有泪。带泪的自嘲,更加让人猛然惊醒,小人物的梦想多么容易破碎。你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往上爬,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艰辛等着你。可是,你还是要往前走,因为,你别无选择。
一直这样到了90年,已经三十的子华决定搏一搏。三十而立,这句话形容子华再贴切不过。《娱乐圈血泪史》,引进了栋笃笑这种简直是前无古人的艺术形式。本意只是要证明自己有实力,即使没有人看都要还一个心愿。谁知道,这样就红了。有时候运气是很微妙的事情,但是努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时隔14年,我再来听《娱乐圈血泪史》,只是觉得今日的娱乐圈更加残酷,子华讲的一针见血,人性的卑微、丑恶、无奈、自私,全部一一看出,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怀疑他是不是以一种嘲讽的方式在看待这个生活,看待我们生存的世界。如果是,那么他是痛苦的么?因为他始终要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谁都无力改变这个大社会。
欲罢不能。《色、情、家庭》、《跟着去边度》、《末世财神》、《秋前算帐》还有《十上十下》、《冇炭用》,一连就这样做下来,一直到去年2003年的《冇炭用》,许多香港人戴着口罩来听他讲栋笃笑。在这里,我想说,子华不是一个讲笑话的人,他讲的都是严肃并且现实的,只是,更加喜剧性,让观众听得舒服,在诙谐中不露声色地表达着生活的残忍。
这期间,子华拍了不少电影,只是可惜,这些电影并没有在票房或者口碑上得到主流媒体的赞扬,哪怕,子华演技不输给任何一位影帝。而子华的身份也很模糊,算是一个圈内人么?可是名气和才华完全不成正比。表演是子华一向追求的,但是总是欠缺一些运气吧。
1996年,第十五届金像奖颁奖典礼。我经常后悔,我为什么出生这么晚,作为一个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时代。我无缘目睹一些伟人风云的年代,仅存的已经随着阿拉法特的去世全部远去了,小到,我也无法目睹子华的成长,而只能够 在现在根据零星的报道,来追寻子华的足迹。扯远了。这一年,子华第一次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凭借的是《二月三十》这部鬼片。尽管,这部戏的导演邝文伟是金像奖的常客,但是多数人都把子华的提名堪称是凑数的表现。子华似乎被定型了,他讲栋笃笑,大家都不相信他学过哲学,不相信他识英文。人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想过,能讲的出这些的人,思想的深度,思考的独立,对于人格和勇气的拷问,究竟该如何承受?子华就这样不尴不尬地继续着自己的身份。
直到,直到《男亲女爱》。100集的情景喜剧,让dodo在当年无线台庆上封后,子华却因为不是无线的人,没有得到最佳男主角。我看事后的报道,不知道他有没有什么想法。可是,dodo为 他没有得奖,而落泪,子华说“她是第二个在工作上为我哭的女人”还说“欧阳振华得奖是实至名归。”我不想讨论那个人更应该得这个奖,人气,高达48点的空前收视记录,就是最好的证明。子华终于凭借这部剧让大家都认识,里面的台词确实非常精彩,智慧碰撞出幽默的火花,让人不紧想起栋笃笑,子华的功力至此总算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了。
还有一个让几乎整个 香江都认识的,就是他和dodo的绯闻。当时怎样,现在看事后报道,可能双方心里都动过一下,但是,一时的激情不等于生活,终于大家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次的访问中,dodo甚至说,和黄子华连好朋友都算不上。唉,何苦。为了另外一个男人,有必要这样么?女人何必将自己姿态放得这么低。而子华,还是牵起了现在女友的手。这让我想起徐志摩的,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是,转瞬间,就没有了踪影。脆弱的爱情,来的快,去的比你想象的还快。上一秒,你还在回味,下一秒,你就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依归。
绯闻一直陪伴着《男亲女爱》舞台剧结束,还有《须根秀》。拍摄《一文鸡保镖》的时候,子华遭到了导演生涯的大败,片子尚未看过,不敢置评。在电影圈可以说成绩平平,我实在为他鸣不平,演技他有,不够靓仔,名气不够大?也许,还欠缺一点运气。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找不到原因的时候,只能推给命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命运足够强大到,无论你怎么努力,你努力的结果,都是朝着既定的命运又迈进了一步。
大概这个期间,子华来内地演了《非常公民》,我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神似。这部戏引起的反响似乎不大,不过我很多内地同学就是看这部剧认识了他,当然谈不上喜欢,但是认识就已经不错了。栋笃笑由于粤语有自身的局限性,受众毕竟有限。
2003年的《冇炭用》,有人指责他变得圆滑,似乎没有以前的棱角了。无论怎样,大家都随着子华在一起成长,我们经历了太多,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不想说什么,因为我们知道,说再多都没有用,你改变不了什么,你愤怒,永远在你自己的脑子里,愤怒着自己的愤怒。《冇炭用》好多内地的朋友都看了,可以说子华每一次都尽力了,这一次都不例外。
2004年.子华在网路上也很火,全部是由于金像奖上的一句说话。可知,这是他一向的为人,比如,他憎恨满清政府,让中国陷入一百多年的黑暗中。他也不满当下的政治,所以才讲《秋前算帐》,他是这样的敢做敢说,有承担的勇气,这个浮华时代,香港这个浮华娱乐圈少有的思考着的艺人。
2004,终于等到了他的《栋笃神探》,一部经典的片子,完全由主角搭配配角的光彩,吸引众人。冷幽默,犀利的对白,有些对白简直就是一针见血,比如“老板给你人工,一半是给你做事,一般就是用来受气的。”这个莫探员,体力九流,智力却超一流,可惜,由于这个原因,内地都拒绝引进,原因就是影响警察形象。内地观众又要无缘了,何况,精彩对白粤语听着才过瘾呢。牙尖嘴利的他和蔡少芬,将两个斗气冤家演的活灵活现,当真是一对活宝。子华这一次,终于再次走到前面,再次成为人气的焦点。很多人就是通过这部戏认识了他,其中当然也包括我,然后接着看栋笃笑,看一系列片子,最后震惊于他的才华。他的栋笃笑,简直是这个时代的异数,是香港娱乐圈的异数。我还等着下一场,下一场,我要亲自去香港听。
不知道子华明年准备怎么接戏呢?或者是准备栋笃笑?不担心,他永远要做到自己最好。我睁着睡眼打下这些文字,无非就是理理好久以来对他的印象,告诉更多人一个完整的黄子华。他严肃,他幽默,他睿智,他冷静,他也红过,衰过,踩低过,他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认认真真地在对待生活,对待自己。他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似乎比我们多一些思考,一些,需要在浮躁时候沉淀下来的思考。借助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才会保持迷乱城市中一份清醒,保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持自己所剩无多的赤子之心。
[ 本帖最后由 devilred 于 2007-2-8 15:53 编辑 ] 黄子华在金像奖上对前来领奖的日本人说: 个人觉得他一直被人忽略了,直到最近几年因为电视剧才被人发现.
其实他的搞笑本领一点都不输周星驰.因为他本身是学哲学的,所以他的栋笃笑除了搞笑也很有深度.他的"栋笃笑"探讨的问题有很多,例如爱情,生命,死亡,家庭,社会现象,人生观,2+2+2 2+2事件,自杀等等.他喜欢唱歌也会弹吉他,现在组了band叫"哈痞"(happy)只因人生追寻的就是快乐.
栋笃笑金句: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只有死后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而我比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还要伟大,因为我死后也不会受到尊重.(1989娱乐圈血肉史)
-------------
死亡
小时侯,我是不怕死的。
我觉得,是以前的人才会死的。是历史书里的人才会死。
好多人不明白历史有什么用。历史不就是告诉你有什么人死了罗。
我从来没看过一本历史书有提到黄子华的名,我怎么会死啊?
最重要的是,就算死都不算一回事。
小时侯隔壁陈师奶整天叫她老公:
“这么多人死你还不去死?”
然后陈先生就上街了。回来了陈师奶又会说:
“死回来拉!不死多一阵?”
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去死,就是上街。而且一定不会去很远。
因为陈先生每次都好快就回来拉。
-------------
迷惘
在公司,老板会跟我说:
“你回来不是睡觉就是去厕所,你当这里是家啊,这里是公司啊!”
我回到家,阿妈又会说:
“你还当这里是你家吗,你回来不是占住个厕所就是只知道睡!”
“那……那我回家又不能睡觉又不去厕所,回公司又不去厕所不睡,那我这些事去哪里做啊?”
不过后来我反省自己是过分了,于是痛改前非,以后我回家就只剩睡觉,回公司就只剩去厕所。
----------
红馆(1989)
现在做歌星,好犀利,因为有红磡体育馆。
因为这个,做歌星,可以一个晚上就赚到你们朝九晚五一世人都赚不到的钱!
有人说,我不明白张国荣为什么要退休?为什么?
他一晚上已经赚了你一世赚的钱了,他一晚上已经做了你一世人要做的事,还有什么事做啊?
不退休干吗?
做五场,已经轮回五次!做三十场,轮回三十次!
到最后一场他就会变成如来佛祖走出来了!(我看的片里子华是这样说的~~还双掌合十^++^)
有人说,不是啊!他不舍得退休啊!他最后那场演唱会,自己都哭拉。
他是哭,不过他不是为自己哭,是为你们哭啊!
”我就退休拉,我明天就不用做拉!你们明天还要九点上班,不要迟到啊!”
-------------
有关性教育,父母不知怎么教,那示范知不知?
他们知,但是没机会示范,因为每晚一到示范时间,爸爸就会说:
九点啦子华,还不去睡?
九点就叫我去睡?你以为我是农夫啊?
可能他们其实不介意示范,不过不知道我有没这样的需要?
不知?我天天看姐妹杂志,真是为了看时装啊?不知!
根本大家心知肚明,不过装做不知。
既然大家都这么虚伪,那以后当家里是社交圈,大家客客气气就算罗。
——爸爸,家母问你今晚回不回来吃餐便饭呢?
——阿妈,你先生说家常便饭不好打搅你拉。
——小妹,令尊叫你上街买份报纸。
为什么不叫我?我是令兄,信不信令兄打令堂的千金啊?
-------------
香港文化大革命
1976年,文化大革命o係大陸告一段落。
呢個時候,香港既文化大革命就開始la。
o係果一年,香港人將「識個女朋友」呢個講法,正式改為「溝一條女」。
初時,呢個革命遭受到好多既阻力。
第一個最反動既勢力,當然就係教育界啦。
我仲記得當時我有個同學,o係一個教中文既老師面前講左句:
「我想溝o個條女。」
個老師就捉住?谟栐挘骸 前言:我写不来感性的话,亦不喜欢讲人绯闻八卦。我习惯将我喜欢的人与事记录下来留做一份纪念。写的过程是一种分享快乐的过程,能写下来即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这种感觉很好。近日一直在看黄子华的栋笃笑,复习了一遍又一遍,仍然看不厌,永远想再去看多一遍。所以最近的黄子华,让我觉得很亲切。曾有人可以很理性的说“黄子华的《男亲女爱》与我无关,我一直都是黄子华栋笃笑迷,不是黄子华迷”。我做不到那么理性,分不到那么清楚,我只知道当我成为“黄子华栋笃笑迷”的那刻,我已经彻彻底底是个“黄子华迷”了。
感谢leisy!帮了我很多,给我解答了很多问题。并把此文献给所有喜欢黄子华或者喜欢黄子华栋笃笑的朋友!
今夜,金像奖不会寂寞
今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要找黄子华来做司仪。于是我开始对今届金像奖多了份期待。
大大小小的晚会就是一台又一台大段小段的stand up comedy串联而成,编剧台词编的好就成功。而黄子华是不需要编剧的,他自己已经是最好的编剧了,所以我知道只要黄子华站到台上就不会让我们失望,所以,尽管他说他并不喜欢当司仪,并不喜欢做主持,但有他,我已经开始想念他的妙语如珠,他一脸得意的笑……
还是金像奖,1996年第十五届金像奖颁奖典礼。那年的司仪还是黄子华;那一年有了“金紫荆”,年年会出点事的金像奖那一年格外顺利;那一年的主题是“喜剧年”;那一年莫文蔚、舒淇还是新人;那一年许多电影人还没离开香港,周润发有《和平饭店》,成龙有《红番区》;那一年《女人四十》成为大赢家;那一年《西游记》初露锋芒。那一年留给我太多记忆,那一年我第一次听说“栋笃笑”,那一年我第一次知道黄子华,那一年,黄子华第一次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提名,那一年黄子华还没宣布不再拍鬼片,那一年黄子华还未做《秋前算帐》。
《二月三十》是一部鬼片,黄子华一度演过邝文伟好几部数字鬼片,尽管邝文伟的作品是金像奖的常客,但黄子华获提名当时所有媒体都认为是凑数的表现,大家毫不认真的当是一个笑话。结果没有意外,得奖的是凭《慈云山十三太保》入围的巫启贤。但黄子华一样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他说:“从来没有人不得奖会说有没搞错啊,为什么不是我,我不管其他人说金像奖有黑幕什么的,如果是我得就没有黑幕,如果不是我—有没搞错”。配上夸张的表情,台下笑声一片。当然是讲笑了,基本上只要是黄子华站出来,大家就当是搞笑了。所以97年黄子华在《香港经济日报》采访时说“没有人想在银幕上看黄子华做英雄,又或是其他的接吻场面。既然大家觉得我几好笑,我亦不妨顺其自然去搞笑做喜剧,谁知道我在喜剧中的能量有多大?而且喜剧本来便不应让人预料得到,否则便好笑极有限。”果不出其然,黄子华的能量好大好大,2000年一出《男亲女爱》,破了香港开埠以来的收视记录,2000年黄子华成为香江第一红人。
九六年的金像奖看的是卫视中文台的现场直播,那时中文台搞同步翻译,翻得个乱七八糟。但并不妨碍我认为那的确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金像奖颁奖礼,各路喜剧高手云集,现场气氛热闹无比。广告时间由罗慧娟陪大家一起谈谈金像奖。于是从她口中听说了香港的脱口秀——栋笃笑。(现在我当然知道talk show和stand up comedy还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是主要指谈话性节目,后者在形式上更接近我们的单口相声。栋笃笑自然不是Talk Show,而是Stand-up Comedy。)罗慧娟是在张达明表演前提到栋笃笑的,后来我又受到一同学的误导,让我一度以为张达明才是黄子华的师父,真是惭愧,谁让黄子华看起来就比较后生呢,我当时又怎么会知道在95年张达明因为和黄子华搭档演出《栋笃笑双打——玩无可玩》一炮而红的时候,黄子华已经做了五年的栋笃笑了。张达明的那段栋笃笑我听的很仔细,虽然翻译的很糟糕,有一句没一句的,那时也不怎么听得懂广东话。记得他说的主题是在影坛到底做什么工作好。话说得很快,包袱亦抖的好,笑点抓得很准,台下的反应也很热烈。当初我并不知道黄子华是谁,但仍然记得他说电影歌曲的那段show,就像《笑傲江湖》里说的品什么酒配什么酒杯,黄子华说看什么戏去什么电影院,很有趣,所以记得。不过这些片段在黄子华的生命里我想并不会被记录,因为那不是他的人生,那不过是一次工作,一次捧场,金像奖锦上添花。
娱乐圈血肉史
这是黄子华自己的独白。
1990年,黄子华把Stand-up Comedy引进香港,并翻译为“栋笃笑”,八月三十日晚,在文化中心仅能容纳三百多人的场馆内开了生平第一场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花了九个月去琢磨一个剧本,自己还掏了几万块钱出来,整整一小时三十分钟,几十块钱一张票,绝无欺场。这是一次很冒险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说这是个难度极高的个人表演艺术。在香港,同类型的表演黄子华之前不是没有,许冠文以前就偶尔会在公开表演场合里客串十几二十分钟的说笑表演,电视上一些综艺节目里也经常会出现那么一两段,但像黄子华那样,一个人独白九十多分钟,独挑大梁全场演出,且让全场笑声不绝,掌声
欢声雷动,黄子华是第一个。许冠文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之为“自杀式行为”,许冠文没做到的,黄子华做到了。
《娱乐圈血肉史》是黄子华的自传,是他的辛酸史,内里充满了自嘲与自怜。我对黄子华的过往并不了解,看了觉得很有趣,所以我笑得出来。我相信他做过电台,但不相信他当过咖喱菲,我相信他播过《晨早直播室》,但不相信他在电视台到处推销自己,我相信他做过话剧团,但不相信他演过哑的罗密欧,我多多少少相信他曾经不得志过,不相信他凄凉到那个地步。我觉得我明白,一场表演,是要有小人物的代入感,要表达许多人的心声,我以为我明白。
看了他一辑又一辑的栋笃笑,看到97年的《秋前算帐》,看到他再次一本正经的说我读的是哲学,而台下传来了笑声,他冷笑了几声说终于明白什么叫耻笑,又惹来全场的大笑,于是他学起他爱模仿的李小龙招牌动作——伸出食指在面前晃,一字一句的说“我读得书少哉,但读的叫哲学”,说得夸张又带点俏皮,回答他的仍是笑声与掌声。于是我开始心里充满怀疑。那些以前觉得是讲笑的话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为什么他唯一喜欢说的杂志就是《姊妹》,为什么提起女朋友就是Mary,偶像就是李小龙和罗伯特德尼罗,他是不是真的在加拿大读书,他是不是真的读哲学,他是不是真的当过临时演员,他是不是真的生活在破碎家庭,他是不是真的被抛弃,他是不是真的那么憎张浚生,他是不是真的遭遇过那么多的辛酸……在很多人的心里,大部分的黄子华和余乐天是划上等号的,哪怕今天的黄子华整屋都是英文书,仍然有人会惊奇的说“怎么黄子华是会英文的吗?”直到我在翻查他旧资料的时候发现了黄碧云给他出版的《娱乐圈血肉史》文字版写的一篇题为《一个残酷演员的笑话》的序言,那篇黄子华在给张达明的书《换袜丧志》代序时说是他读过最好的一篇序,看完就哭了,今天再看,读完,还是想哭的序言,我开始渐渐真的去认识黄子华。我开始去明白《娱乐圈血肉史》的恐怖,它背后的妥协与仓皇。如果再用黄子华的说法,伤痕文学就是恐怖文学,那用说笑的方式说恐怖的事情那就是最“惊心动魄的残酷”。再看黄碧云的序,我也有点想哭。
黄子华对演戏有着一种难以掂量的热忱。他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哲学系毕业回港后,并不像很多人进入演艺圈那样偶然或不情愿,他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要演戏。他当过临时演员、香港话剧团演员、电视台资料搜集员、港台电视部助导、电台DJ、编剧、电视台主持人。他曾经说过行过广播道,他不用去认谁是同事,因为他做遍四台山,所以所有人都是同事。他做过那么多份工,目的只有一个,做一个成功的演员,在大银幕演出,当主角。但却始终无人赏识,也令他心灰意冷。终于他为了还一个心愿——30岁生日前一定要开一次Stand-up Comedy,如果再不行他就转行。于是,他在30岁那年把理想付
诸实践。对他来说,只有栋笃笑是最有自信的,也唯有栋笃笑才有可能帮他实现他的演员梦。结果他成功了,各大报专栏作家纷纷撰文赞他,他亦可以挤身大银幕身兼演员与编剧两职,但——仍不是主角。
对一个人最大的整蛊就是生他出来
最近黄子华的访谈看的越多,看他就越迷糊。我曾经一直以为黄子华应该是个很乐观的人,你看他的栋笃笑,可以把那么多不开心的事看的那么透彻,针对社会上自杀的现象他说过要做一个show,后来邻居来借碳让他得到灵感创做出了《无炭用》,他经历那么多挫折仍然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但他却时不时会冒出“人生就是一个大整蛊”“我不会把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否则挫折感更重”这些有点灰的话来。黄子华的解释是他的人生观灰而不消极,他选择苦中做乐,积极的丰富自己的生命。真实的黄子华性格扑朔迷离,很内向却喜欢表现自己;沉默寡言却擅于栋笃笑。采访过他的人都说他说话很慢,而他说因
为要把一个问题仔细想过后才能回答。但看他在台上的临场反映,那样的词锋,那样敏捷的思路,甚至在98年的《须根show》中来了段现场发挥的栋笃笑。这样的人会是想东西很慢说话又很慢的人?一个处处充满矛盾的人,一个有些自闭的人。或许从事创作的人总有些怪癖,何况还是个读“存在主义”——一个从热门的工商管理转读哲学的人。
今年的tvb剧集巡礼上吸引我的只有两套剧集,一部是一干新人演出的《大唐双龙传》,一部即是黄子华主演的《栋笃神探》。其实到底什么是“栋笃”,又为什么要把Stand-up Comedy翻译成“栋笃笑”,我至今也有点朦查查。如果说因为有“栋笃企”这个词,所以就有“栋笃笑”,那站着一动不动的讲笑话又是什么怪翻译?俞峥说“踏到台板前,表演者可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个晚上"栋"高床板度到"笃"”,以期博观众一"笑",故此称之为"栋笃笑"亦未尝不可。”满意否?……《栋笃神探》是黄子华的第四部电视剧,仍是徐正康监制。女主角是蔡少芬。靓女是靓女,不过我个人并不满意这个组合。并不是不喜欢蔡少芬,而是觉得这个组合能激出的火花有限,因为蔡少芬外表已经是个太亲切的人,会玩会闹会搞笑,看《陀枪师姐》中就能看出蔡少芬的喜剧路子是怎样。而黄子华做喜剧,他不笑一脸茫然就已经很巨喜感,外表上有几分cheap的感觉,所以配郑裕玲成熟高贵的气质反能擦出强大的火花,于是这个组合就天下无敌。所以当初听说黄子华要拍剧,想来想去没有再比嘟嘟更合适的人选,不过嘟嘟是不可能辛苦自己去拍剧集的,所以退而求其次,我都希望是郭羡妮或是蒙家慧,如果赵学而不用拍处境剧更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皆大欢喜》里学而的表现感觉和黄子华都是挺搭的。不过我不是监制,而监制要用蔡少芬,我们只有接受,希望蔡少芬能带给我们好似《洛神》带给我的惊喜一样。而黄子华,在我看来已经是个不会跌的股票,只要保持水准就是一出好戏。
《娱乐圈血肉史》加演时,黄子华曾戏言许冠文找他去马尔代夫度剧本。不久之后,许冠文果然找他为电影《神算》编写剧本,并终于有机会演戏。写《人生得意须尽欢》时为了能做到戏,他利用自己的编剧身份硬是多写个角色给自己,后来《情人知己》也是他写,戏份不比梁朝伟少,但最后监制还是决定不落他的名。黄子华很失望,并决定以后不再做编剧。那时戏还是想演的,栋笃笑每年还是要做的。栋笃笑一路受好评,才华受到肯定,但电影还是无人记得,何况是配角。不够大牌,不够靓仔都是他的致命伤。
做只出位的马仔
《热门小马仔》热播的时候,主题曲《做马仔》的主唱人黄子华在KTV的热门程度居高不下。找黄子华来唱《热门小马仔》的主题曲,真是找对了人,黄子华就和那只其貌不扬名为拉屎藏的小马一样,一招“野马飞驰”跑出,让马圈刮目相看,热门小马终于出人头地。
大银幕没有达到的理想终于在公仔箱得到实现,电视这条路真是没人估计得到。
黄子华说最感激的电视人是徐正康,赏识他,并有胆识找他当男主角。99年徐正康开拍《状王宋世杰II》,找黄子华出演反派赖三这个角色,让他过足戏瘾(他对这个角色的喜爱更多过让他大红大紫的阿Lok,赖三的风头更劲过主角张达明的状王)。此后又找他和阿姐级人马郑裕玲担正主演处境喜剧《男亲女爱》。演足一百集,随后由于大受欢迎更搬上舞台。黄子华终于尝到“当红”的滋味。黄子华对《男亲女爱》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每天花很多时间找徐正康谈剧本。对白、情节是黄子华改得最多的部分,所以最后我们观众看到的《男亲女爱》,那巧妙的对白,独特的思维,处处都充满了强烈的黄氏印记。记得那年接档《男亲女爱》的处境剧是《FM701》。看过《忽然一周》的评论:“同样不卖五官,只卖口才,张达明也是栋笃笑常客,且有当男主角的经验,不失礼吧。谷德昭拥有喜剧外形,转数够快,做主持的执生急才有目共睹,而且能编能导能演够无敌卦。但,张达明加谷德昭是不及一个黄子华,欠的是血肉。”我是颇赞同的。
2002年黄子华为TVB主持游戏节目《一触即发》。他说过并不enjoy做主持,但《一触即发》做的颇为开心,并坦言接这个工作是因为可以不用脑,但以后并不会出现在他的人生履历里边。所以他并不关心成败的结果。《一触即发》开播时打破了同时段黄金时间的最高收视记录,而后来却打破了最低收视,也算神奇了。那年的台庆,TVB却还是把“非戏剧组最佳拍挡”的奖项颁给了黄子华和“窿窿”。说来都非常的勉强,《一触即发》的黄子华哪来的拍档,居然硬把一个窟窿当拍档(早知道如此,还不若带小强来)。总觉得TVB是有愧于黄子华2000年没拿到最佳男主角才发这个奖来弥补的。2000年好剧不断,先
有《十月初五的月光》,后有《男亲女爱》,张智霖不得奖,黄子华也不得奖,得奖的却是欧阳震华的宋慈。不是欧阳震华演技不好,分量不够,只是不够文初和阿Lok抢镜。无线始终不会待薄忠臣,所以黄子华成了牺牲品。
任何一个懂得粤语的人都该尝试下黄子华的栋笃笑
有一个人需要吃很多饭才能饱,那他是怎么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好难吃饱的人咯。(听起来好象很无聊)那如果一个民族需要用很多方法去预测自己的命运,那这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呢?那他就是一个命运好难预测的民族。我们常常要用紫薇斗数、生辰八字、占卜、问米、看卦等等各种方法来预测命运,这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个命运难测的民族。
衷心鼓掌!
看到某人说人是分的开自己是傻笑还是聪明笑的。黄子华就有这种特殊的天分,肯花那么多时间让观众去笑,而且笑起来不会觉得自己蠢。
1992年黄子华在湾仔的伊利莎白体育馆开他的第三次栋笃笑《跟着去边度》。这次的主题不同于《娱乐圈血肉史》、《色、情、家庭》描绘现实中发生过的事,这次除了谈社会现实,更反映了香港人精神的空虚,对前途的彷徨和忧虑的一面。香港人素来不爱谈政治,但随着九七的临近中英双方针对香港问题的谈判日益尖锐,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就像黄子华说的“我们从小被一个有钱的英国婆养大,现在却要被自己的亲身母亲标参,还不知道谁来付赎金。”沉重的话题,但黄子华却能把一切化做轻松的笑料讲出,丝毫不让人觉得粗俗肤浅,反能给出新颖的角度引起人们的思考。
真正确立“子华式思维”是他在加拿大读哲学的时候。他在他的show和各种访问中都说那是个很冻的地方,没有什么娱乐,会逼着人去思考。后来又认识了几个朋友,从他们那开始接触哲学,进而义无返顾的转系。他读大学的时候分析哲学正是潮流所在,但真正深得他心的是欧陆的存在主义哲学。他看各种存在主义的书籍,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由没有角度到有一个角度去看人生与世界。他喜欢存在主义提倡的自由的抉择,而不提供选择的方向,让人们自己去追求。(子华说的太深奥了,我完全不懂哲学,只能从他的访问中简单整理几句还算明白的和大家分享)大学毕业后,已经举家移了民的他和同学
说:“我想回港做演员”。朋友笑道:“好,那么《明报周刊》见你拉。”八年后,《明报》把黄子华的栋笃笑予为香港的一个奇迹。
我不是一个o力的人,看黄子华的栋笃笑不能一次尽领其会,当我重复再重复看的时候,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常常有“哦,原来之前这段话是这个意思啊”的恍然,“原来之前我认为无聊的片段也并不是凑数”的感慨。黄子华不会交行货,长途十三年的栋笃笑生涯,黄子华始终没有匠气,始终保持清新。据说,如果有统计,黄子华会是世界上度得最多punch line的人。外国搞stand up comedy都是做了两三次半小时的show后,就不再去做。而大部分的都称不上精品,闹的多,滑稽的多,叫嚣的多,够幽默成色的少。而要现场效果好的,基本又都是比较荤的段子。这样一比较,黄子华用方言去表演这样一门很难的艺术,而始终保持“精”和“纯”是多么难能可贵(子华的show中带点咸色成分的内容不是没有,但只有极少的地方,而且并不让人觉得下流)。
九七年香港回归前一个礼拜,黄子华仍然在市政局辖下的伊馆连开八场摆明车马讲政治的栋笃笑——《秋前算帐》。以往他的栋笃笑都会多多少少提及一些政治人物和事件,但《秋前算帐》才是首次并且是最后一次完全的“政治秀”。黄子华认为在那个时候如果不讲政治就没必要开栋笃笑。奈何,是次表演已没有人敢赞助了。《秋前算帐》是黄子华在这个大时代的大事件前争取最后时间讲殖民地回归经验的感受。他并不担心会不会有秋后算帐,刺激和兴趣是他创作上所必须的。这份对待创作的热诚,让我只能再次衷心佩服这个“勇敢的中国人”。
2003年初的《无碳用》其实反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黄子华的栋笃笑。金融风暴后的香港有很多的社会问题,失业、负资产、自杀、减肥等等,黄子华把这些问题都化做栋笃笑的题材,妙趣横生。但说实话,《无碳用》并不是他最精彩的一次演出,《无炭用》的时效性太强,脱离了那两年的背景便不再觉得好笑。且他对现实虽然分析的很透彻,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但一涉及他身边的人和事,如关于谢霆锋的话题变不够客观。只能说,他和谢霆锋的关系还真很好,呵呵。不过《无炭用》我仍旧喜欢,时不时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些句子,比如“男人看到猪扒会好唔安乐,但女人见到猪扒就好快乐”,“光加热就等于火,火加光就等于我”。黄子华在03年《明报》的一次访问中曾说他认真想过《无碳用》会是他最后一次栋笃笑,甚至把名字改做了《金盘啷口》,算是一个终结,再让生命重生。但最终发现,原来舍不得,他不想强迫下半世的心瘾不去发作。原来他一生都不能避得过这玩意,因为体内早就流着栋笃笑的血。
感谢黄子华,可以让我们仍有机会去欣赏你的栋笃笑。
孤独,所以存在
无疑,黄子华是个喜欢孤独的人。
第一次栋笃笑成功后,不少人都找他合作,他一一拒绝了,他喜欢一个人创作,他说栋笃笑是个人的东西,表达的是作者个人的观点。
他不是个朋友多的人,他的友情是黑色的。《栋笃笑双打》中他说不要朋友两肋插刀并不是讲笑,他和朋友平时也并不会常聚在一起,找张达明做《玩无可玩》之前的见面是十年前在港台做《性本善》节目的时候。他觉得享受朋友在一起时的感觉就够。
当他觉得自己太商业的时候,他离开他的香港模式,他跑到了长春——一个完全没人认识他的地方,拍了一部内地的电视剧《非常公民》。
我喜欢他身上这种特质。都说一个人的单口相声比起有人帮衬的对口相声在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但黄子华硬是给我不一样的感觉,我就是喜欢看他一个人在台上走来走去。不管是《栋笃笑双打》还是《须根show》都不如他一次次单人匹马的表演来的精彩。张达明或是吴镇宇不是表演的不好,但站在一起,就是有种“子华一个人做就可以拉”的感觉。
黄子华又曾说“有日做完show,郑裕玲入来问我下次几时开show。当时一听脚就一软,我成世人先出一个show,你问我下一次几时,即是差不多问我下一世几时。”其实我有和很多子华迷一样的心声,“如果下一个栋笃笑你要留给下一世才做,那么留个好位给我下一世来看。”
后记:黄毓民在红馆开栋笃笑。有人说黄子华未做到,黄毓民做到了。于是我想到了黄子华多年前曾经在环境很差的时候买过一部法拉利(那是另一段插曲)。演艺圈有多少人能买法拉利?绝不止黄子华一个。现实是只在于做与不做,喜欢与不喜欢。开栋笃笑的场地不能太大,红馆,黄子华说和观众距离太远。黄毓民是敢言的名嘴,有江湖地位,但栋笃笑对他来说是图个热闹,他始终是个过客。
关于黄子华的印象,我大概写了出来,但回顾看还是觉得不够完整。甚至他的作品都写的很残缺,比如他的《一蚊鸡保镖》和《男亲女爱》舞台剧,那都是他很个人的创作,对了,还有他的音乐,喜欢他拿着吉他的样子。后面写的也比较马虎。不过还是感谢你看到了这里。
:) :) :) $支持$ $支持$ $支持$ $送花$ $送花$ $送花$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和楼主一样,喜欢黄子华。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