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脑袋 发表于 2007-2-22 20:45

【视频】解读孩子的敏感期,P2 儿歌集锦,P4 52篇童话名著-配乐朗诵MP3下载

“敏感期”原是20世纪国际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在1936年提出的观念。历经孙瑞雪教育机构十几年在教育实践的详尽观察、细致研究,并对其提升、发展、完善和系统化,逐渐发展成为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儿童,理解儿童,了解童年的秘密。

  2006年9月央视播出“解读儿童敏感期”系列片第一辑。该片由孙瑞雪教育机构策划,并于机构下设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学校拍摄完毕,一经播出,便引起了中国家庭的强烈反响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大量观众要求重播和发行光碟,同时也希望看到更系统和全面的敏感期现象。

  2006年12月3日央视再度联手孙瑞雪教育机构,“周末七巧板”栏目摄制组抵达机构广州地区教学基地,正式开拍第二辑。机构专家老师王晓燕对正常化儿童各种敏感期现象做了科学的解析,并为整组系列片纂写解说词。摄制组依据解说词和机构提供的拍摄指导,在十天内顺利地抓拍到了执拗、细小事物、数学逻辑、符号、身份确认、玩水、玩沙等十余类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敏感期现象,很好地补充和完善了第一辑节目的内容。


  节目拍摄过程中,正常化儿童所表现出的自然、睿智、专注、独立、秩序等等健康的人格状态,机构教师散发出的宁静、和谐、充满爱的能量令摄制组成员感慨不已。拍摄期间摄制组成功走访孙瑞雪老师,孙老师在节目原有的解说分析上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系统的补充。



口和手的敏感期
http://www.tudou.com/player/player.swf?iid=3776913


秩序敏感期
http://www.tudou.com/player/player.swf?iid=3786935


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
http://www.tudou.com/player/player.swf?iid=4937611


更多请看
http://www.tudou.com/home/user_programs.php?userID=1803059

[ 本帖最后由 拍拍脑袋 于 2007-5-15 13:21 编辑 ]

拍拍脑袋 发表于 2007-2-22 20:50

DVD光盘 下载

这个要注册,但是是整张光盘的,我注册了,bt种子见附件。

“解读儿童敏感期”系列专题片第一辑
1-3集(2.78G),1.口和手的敏感期 2.婚姻敏感期 3.空间敏感期
4-6集(2.79G):4.自我意识敏感期 5.审美敏感期 6.音乐和绘画敏感期
7-8集(1.79G):7.人际关系敏感期 8.婚姻敏感期

“解读儿童敏感期”系列专题片第二辑
第九集:细小事物、玩水、玩沙 
第十集:模仿敏感期    
第十一集:语言   
第十二集:执拗    
第十三集:情感    
第十四集:身份确认    
第十五集:出生、性别    
第十六集:数学符号和自然


http://bbs.bbxpp.cn/dispbbs.asp?boardid=52&id=26337




[ 本帖最后由 拍拍脑袋 于 2007-3-21 12:49 编辑 ]

开心妈妈 发表于 2007-2-23 08:31

原帖由 拍拍脑袋 于 2007-2-22 20:50 发表
这个要注册,但是是整张光盘的(我懒还没试$害羞$ )

http://bbs.bbxpp.cn/dispbbs.asp?boardID=52&ID=27347&page=1
谢谢思羽妈妈$送花$

hanseatic 发表于 2007-3-5 00:22

$支持$ $支持$ $支持$ $送花$ $送花$

茉莉花 发表于 2007-3-6 10:09

谢谢拍拍脑袋哈:D


可是我试了很多次,都看不了...要等好久好久..可还是不行...所以,我还是放弃了$郁闷$

拍拍脑袋 发表于 2007-3-6 22:24

原帖由 茉莉花 于 2007-3-6 10:09 发表
谢谢拍拍脑袋哈:D


可是我试了很多次,都看不了...要等好久好久..可还是不行...所以,我还是放弃了$郁闷$

我可以看的呀$frage$ 播放不流畅的话,可以暂停,等它下面的线走到底了再看。

[ 本帖最后由 拍拍脑袋 于 2007-3-6 22:36 编辑 ]

keykeyok 发表于 2007-3-6 22:38

wertzuiopü+

拍拍脑袋 发表于 2007-3-6 23:08

敏感期        儿童刚出生的时候虽然什么都不会,但他拥有“有吸收的心灵”,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特质——敏感性。这是许多动物都具有的一项特质,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如有一种虫子,成虫将卵生在树叶下面,幼虫一出壳后,就会义无反顾地朝光线最强的地方爬去,因为光线最亮的地方就是有嫩叶的地方。虫子在幼小的时候咬不动老叶,可是上天赋予了它对光敏感的能力。这样,它就能找到可食用的嫩叶使自己存活下去。这不是它的父母教给它的本领,也不是跟其它虫子学的本领,而是出于自己的本能。

       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的特征。

       有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伴你高飞》,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一棵被伐倒的大树下捡到一窝野鸭蛋。女孩偷偷将这些蛋放到他爸爸工作室一张桌子的抽屉里,用一个灯泡给这些蛋加温。不久,小鸭子出来了,出壳时,小女孩守在旁边等待着。当所有的小鸭子都出壳后,小女孩就将它们放在草地上,自己躺在旁边睡着了。后来,这群小鸭子就把小女孩当成了鸭妈妈,小女孩走到哪里,小鸭子就跟到哪里。它们极有纪律地一个跟着一个,从来不会掉队。这就是小鸭子的敏感性——只有认准妈妈并紧跟着妈妈,它们才能活下来,这种敏感性也不是别人教给它们的。

       人类的幼儿也有这样的特征,我们叫做儿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直到突然爆发出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是根源于儿童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正像刚孵化的虫子执着地追求光亮,小鸭子执着地跟随它们第一眼看到的那个动物,儿童对环境的喜爱迫使他们对环境接触。这种喜爱不是思考的结果,也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由一种先天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敏感期的内在本质使儿童对这个世界无限地热爱,只有这种爱才能使儿童忘我地投入到对身边物体的研究和探索中去。

       如果儿童在敏感期内他的兴趣受到妨碍,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适应环境的机会,儿童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这会导致儿童精神发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碍。因此,成人决不可以让儿童靠碰运气来得到某项敏感期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地帮助儿童得到所有敏感期的良好发展。

秩序敏感期

       我们无法知道出生前的儿童在子宫中是否具有对秩序的需要,想必是应该有的吧。在子宫中没有丰富的物体和更多的空间,胎儿无法将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形式配对。但婴儿出生之后,他周围就有了一个相对于子宫来说极为广大的空间,那里有极其丰富的物质。无论如何,这些物质都在时空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和形状。环境中的人也是固定的,他们的面孔和身体语言、语音都是特定的。儿童出生在由固定声音和固定物体组合构成的环境中,就会将自己内在的对秩序的需求与这一切合二为一,将外在的秩序转化为内在的秩序模式,固定在儿童的心目中,成为他对秩序的要求。当秩序被打乱和破坏之后,儿童就会极其痛苦。

   有一对夫妇常年带着他们一岁多的宝宝旅游,有一次走到一座城市,住的旅馆没有婴儿床,他们就将宝宝放到大床上与他们一起睡。可是之后宝宝就开始大哭不止,甚至不吃饭。他们找来好多名医,都无法使孩子的“病”好转。后来,这个孩子竟然出现抽搐状态,全身乏弱无力。他们请了医生,而与医生同来的还有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蒙特棱利。蒙特棱利看了看孩子,问了问情况,便将两个成人的枕头摆成一个小床的样子,在两个枕头中间留出一个空隙,上面盖***单。孩子还在继续哭,哭着哭着开始在床上滚,后来滚到两个枕头中间,马上停止了哭泣,安静地睡着了。这是一周以来睡得最好的一觉,安祥地睡了很久。至此,孩子的病也奇迹般好了。         儿童把他出生时所在的环境里的物体和人的形式,固定为自己的秩序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他对秩序的需要和认识。在儿童0至一岁半,最晚到了两岁(有的甚至要到两岁半),这个秩序也就是他的生命发展所需要的形式。如果这个秩序被打乱,儿童就会生病。

       蒙特棱利讲过欧洲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在这个孩子一岁半的时候,保姆因事要离开一段时间。新来的保姆也经过蒙台梭利机构培训过,懂得对待儿童的方式。但是,自从这个保姆来了之后,孩子就不吃饭,整天在哭,每当见到这个保姆的时候就跟遇见鬼一样,拼命地躲,吓得不得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好不容易熬到老保姆回来。

       两个保姆在一起讨论,进行比较,从给孩子洗澡到给孩子吃饭再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等等,最后发现一个差别:老保姆给孩子洗澡是用右手托着脑袋左手给他洗,第二个保姆正好相反,是左手托着脑袋右手给他洗,这样就把孩子的秩序给打乱了,他便开始焦虑、开始痛苦。

       如果这种痛苦持续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深层的心理伤痕,等他长大了之后,也会常常莫名其妙地焦虑和痛苦,使他不知道为什么焦虑为什么痛苦,因为这种焦虑和痛苦已经成为他的潜意识了。

       举一个潜意识的例子:我儿子一吃苹果就会害怕,害怕咬到虫子,后来发展到讨厌吃苹果,但他意识到的,只是不喜欢吃苹果。有次我突然想起来,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他吃苹果时吃到一只虫子,从那以后,每当吃苹果的时候他就害怕,渐渐地,这种“害怕”成了他的潜意识。而自从讲明这个原因之后,他就再也不怕吃苹果了。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关恐惧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个孤儿,很多人都在批评这位心理学家不人道,因为他把一个孩子用来做试验了。

       他给这个孩子一只小白鼠。孩子很喜欢这只白鼠,每次见了都特别高兴,跑去跟白鼠玩,特别友爱。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次,心理学家开始了他的试验,就是在孩子跑过去和白鼠玩的时候,敲响一个能发出非常刺耳响声的东西,每当孩子跑过去刚要抓住白鼠的时候他就敲一下。孩子一听到响声就会受到惊吓,要么跌倒在地要么放声大哭。对孩子而言,他当然不能分辨这种可怕的声音是从老鼠嘴里发出来的还是另外地方传过来的。他不知道这种声音和老鼠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是他把可怕的声音与老鼠联系在了一起,以后一见老鼠就吓得惊慌失措。心理学家跟踪这个孩子直到二十多岁,发现他仍然在害怕毛茸茸的东西。所有这种长着短毛的毛绒绒的东西他都害怕,见了就会脸色苍白,恐惧得要命。
   
       这种恐惧,来自他的童年而形成的无意识……
      
       我在宁夏办儿童之家的时候,有个名叫颖颖的女孩,被他的妈妈当作白痴,这位妈妈亲口对我讲,她想弄死颖颖然后自己死。那是个特要强女人,她一直在说:“我为什么会养出这种孩子?”我们全体老师在颖颖身上下了很大功夫,颖颖终于变得阳光灿烂了,那时她已经快到4岁了。4岁开始过第一个敏感期,这样,她就像个活标本一样,很快将所有的敏感期都过了一遍。

    在儿童小的时候,他的敏感期我们不太能够看得出来。我们会认为儿童就是这样的。但是,当儿童过了这个敏感期再到那个敏感期时,我们就会觉得,哇,原来真是这样。

    记得有一天,颖颖被妈妈送来后一直在哭,我穿着拖地的大长裙坐在桌子跟前给他用纸卷小纸娃娃,我先卷一个纸桶,粘起来做成个小帽,再画上眼睛鼻子。每做好一个就放在桌子边上,颖颖就站在那里看着我做,渐渐忘了哭了。但她仍在伤心,我只要一停下来,她就哇地开始哭。
   
    这时,我发现裙子太长,拖在地上,就把裙子下摆拉起来放到腿上。正在哭着的颖颖一见,停下哭,小手拉起我的裙摆,照原样放好。放好之后她说:再做。让我再做纸人。
   
    我心里奇怪——这个4岁的孩子难道对秩序还这样敏感?有点不信,我把裙摆再次拉起来放在腿上,颖颖见了,立刻不看我手里的纸人,而是盯着裙子,一声也不吭地,象个老奶奶似地重又把裙摆放到原处,再回过脸来说:再做。
      
再后来,我发现颖颖的秩序敏感期到了什么程度?蒙式教具里面有几十块几何板,每块几何板配有实心、细线条、粗线条三种卡片,这些卡片加起来共有100多张。
   
    有一天,一个孩子把这些卡片全都洒在地上,颖颖走过来,一声不吭,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一张一张开始捡。我说颖颖,老师帮你捡吧?颖颖说请离开。
   
    儿童的工作与成人完全不同。成人是追求的是工作的结果,儿童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成人总是追求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高的效率,而儿童的工作是不计时间、不讲效率的,他们是通过工作发展自己,所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颖颖不需要我的帮助,自己埋头在那里捡。看得我直发愁——天哪,这么多卡片,什么时候才能捡完?颖颖小身子窝在那里,一张一张地捡,不累坏了吗?捡了一回儿,我看见她叹了口气,脑袋活动了一下,掉过脸,看着别人在玩,之后,吧唧了一下嘴,重又开始捡了,前后捡了差不多快有一个小时,才把卡片全部捡完,舒了一口气,满足地走了。

    人为什么需要秩序呢?这会使得儿童按照一个秩序有节奏的、平稳的向前发展。她选择了这个,别的对她就不存在了。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着了什么地方就只看到什么地方。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了这么多东西,花花绿绿,都是他没见过的,如果没有秩序,他就无法从一个物体开始探索。为了让他专一地,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探索这个世界,所以,大自然给他创造的第一个敏感期就是秩序。这就使他看到了录音机,他的世界里就只有这个录音机了,其它事物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一直到把录音机的特质全部了解完了,他才选择下一个。

    这个时候,别的东西不会吸引他。如果没有秩序,儿童会对着这个丰富的世界一下子扑上去:抓住这个,一看,哇,还有那一个;抓住那个,一看,哇,还有另个……孩子就会什么工作做不了,身心整个紊乱了。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就是这个样子。有的两岁三岁的孩子已经是这个样子的了。这种孩子无法固定在任何一个工作上,无法持续地完成任何工作,也无法归位。他们到一个地方,只要看到有好玩的东西,想也不想,也不观察,冲过去就抓,抓着看也没看清楚,就毫无理由的扔掉,再去抓下一个。

    蒙台梭利把孩子分成两部分,用电影记录下来。一部分显得特别活跃,一部分浑浑噩噩。前者一到教室,面对那些教具时就异常兴奋,扑上去,玩了这个再玩那个。后者进来时脸上没有表情,看不出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拿到一个教具就会呆看半天,之后才去捣腾,一捣腾就是很长时间。
   
    要是家长看了,一般会认为前者是优秀的,后者是不优秀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前者是一群秩序感被破坏掉的、内心紊乱的孩子,后者则是正常的孩子。
   
    孩子出生后,如果不断变更他的环境,如果家里人声噪杂,如果成人不断干涉他的工作,他就很难有良好的秩序感,就会出现前者的情况。
   
    有些家庭,老在搬家,每次搬家都会买些新的家具,按不同的方式摆放,这类家庭里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我经常接到各地家长的求助,比如说孩子老是安静不下来,狂燥,甚至晚上不睡觉,等等,这其中有很多就是秩序感被破坏的缘故。
      
口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出现于儿童两三个月之后。这时,孩子不是用眼睛仔细观察抓到的物体,而是将它送给嘴去啃。这个时期的儿童急切地用他的舌头和嘴唇去感受事物,凭借来自舌头的味觉和嘴唇的触觉,吸收环境中每样东西的特质,以便寻找到采取行动的方法。孩子虽然有了大脑器官,但里面并没有任何内容,由于先天反射的作用,儿童具有吸吮与抓握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儿童最先使用的嘴,比其它的器官更加敏感。当儿童第一次将手无意间伸到嘴里后,由于吸吮手指给儿童带来了精神愉悦,儿童就会无意识地练习将手送到嘴里,之后发展到抓到东西也能够熟练放到嘴里。大脑会统合和比较来自嘴唇的不同质量、不同形状的感受,将它们留存在大脑中,成为大脑这个器官工作的早期产品——我们将其称为表象。

    这个时期,儿童已经暴露在语言环境之下,开始吸收语音,逐渐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感受与语音配对,形成有关词汇的认识。口唇的工作,又为说话提供了筋肉方面的运动,为将要发展的语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运动基础。
   
    甜甜入巴学园时才一岁零九个月,爸爸妈妈带着她刚从加拿大回国,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她还不会说话。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我们发现,甜甜每拿到一个新的物体,当她还不能决定如何使用这个物体的时候,就会将它放到嘴里含一下。我们看到她拿了一个圆形的筹码,先平放着用嘴唇感受了一下,又竖起来用嘴唇感受了一下,然后才反复地观察,继而将筹码倒在了地上,用手拍打,又用手将筹码来回拨动,用手去感受筹码和地板的感觉。这时一个老师走过去,为她演示了筹码的使用方法。甜甜马上拿起一个筹码朝着老师“嗯、嗯、嗯”地叫着,老师认真地说:“筹码”。甜甜立刻蹲下来,拿了另一个筹码重复刚才的举动,老师又说:“筹码”。重复几次后,甜甜笑了,才开始用筹码工作。
   
    甜甜虽然已经一岁九个月了,但还遗留了用口作前期探索来决定后期行动的方式,甜甜的行为证实了专家的理论。在孩子口的敏感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可以供他抓握和啃咬的物品,这些物品应该有不同的质量和形状,当儿童反复探索时可以提供简洁的语言配对。如:儿童咬到软的东西,成人可以在一边提示“软的”,咬到硬的东西,成人可以说“硬的”。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切不可反复重复,非要让宝宝听到,更不可以在告诉宝宝之后拷问,因为这样做会打断宝宝的工作,影响他的探索。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强行干涉,孩子就会将口的行为欲望压抑下来,成为将来的人格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习惯,如:吐吐沫、啃手指头、吮嘴唇、吃零食、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等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朱朱的多动症获得解决后,六岁的他突然开始吃手指头,有时候会把身边人的手拉过来塞到自己嘴里吮吸。这个时候,朱朱会两眼发呆,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一次小朋友们联合在一起用积木搭一艘飞船,朱朱总是帮倒忙。于是,这群孩子的首领派另一孩子来看管朱朱。由于那个孩子年龄小,无法制止他的行为,就朝其他孩子大叫:“不行啊,我看不了他!”那个领导他们的孩子快步走过去,将自己的食指插到朱朱的嘴里,朱朱立刻安静下来,眼神迷离,开始唇欲的享受。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朱朱虽然像口的敏感期一样那样需要来自口唇的感觉,但这时的啃咬行为,带给朱朱的只是心理问题的治疗,而不能弥补早年来自口唇认知的缺失。
      
手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地使用手的过程中,儿童发现了自己的手。当儿童的注意从嘴唇转向手的时候,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这时的儿童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这使他们所感受的事物范围扩大了许多,也正在这时,儿童和成人的冲突越发扩大化了。因为家庭的物品是成人心爱的物品,这些物品一旦成为儿童的工作材料后,就不会用爸爸妈妈那样的情感来爱护它们,而有可能把妈妈很珍惜的一条丝巾拉出来不断地在地上拍打,去感受那种柔软的感觉,会把正在吃着的香蕉抓捏得稀烂,去体会那种粘乎乎的感觉。如果他们捏碎了一颗鸡蛋,发现这个圆圆的蛋壳里有一些粘乎乎的东西,就会在打破并感受完第一个之后,再去感受第二个。这种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和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成人使用的材料成为儿童探索和研究的材料,而这种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是破坏性的。
   
    有一个宝宝,爸爸妈妈都上班后,就由姥姥看管他。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满屋子乱跑,姥姥为了避免危险,不停地惊慌失措地从他手中抢走那些她认为危险的东西,每到这种时候,宝宝就会大哭,姥姥就得不停地哄他。不一会儿,姥姥累得精疲力竭。
   
    一天,姥姥将厨房所有的危险品都藏了起来,索性让宝宝进去玩个够,姥姥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休息一会儿。过了很长时间宝宝都很安静,姥姥非常欣慰,拿出一捆菜,慢慢地摘了起来。等姥姥想起宝宝,跑到厨房一看,宝宝已经将地上的一篮子鸡蛋打破一大半,地上、身上都一片狼藉。宝宝坐在地上,兴奋地用手叭叽叭叽地拍着那些蛋壳和蛋黄,对姥姥的进来浑然不觉。姥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该怎么办。赶紧将宝宝抱出来,打算清理现场。宝宝立刻挣扎着大哭起来。姥姥一看外孙这么痛苦,心想反正鸡蛋快打光了,而且宝宝打鸡蛋的时候是孩子最安全、自己最省心的时候,可以趁机给宝宝做点饭吃。于是也就随着孩子去打了。就等姥姥把事情做完之后,宝宝已经将鸡蛋打得一个都不剩。
   
    在这个故事中,姥姥无意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她满足了孩子用手探索鸡蛋特质的需求。我们不知宝宝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对鸡蛋的内涵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但是他像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一样,到了这个阶段就出现这个阶段的特征。孩子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埋了几天后就会发芽。虽然无法知道这棵嫩芽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但我们不能干涉这颗种子的发芽。
   
    有一天,巴学园孩子在户外上“水利工程课”。这是一个混龄班,孩子从两岁到五岁不等。孩子们各得其所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水库”和“水渠”挖成了,老师提来了水,让水从挖好的渠里流淌到“水库”。这时,孩子们由于年龄的不同,造成两种工作情景。两岁左右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用手感受泥巴和水,而不去使用它们。三岁以上的孩子则热衷于水在渠里流淌的效果、在渠上架桥、用泥巴砌墙……这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特质。
   
    儿童对同一物体不同特质的探索由儿童的年龄和不同阶段的敏感性决定,我们无法让两岁多的孩子不去感受泥和水的特质而去使用泥巴砌墙,那样一定会破坏孩子的建构程序,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
      
腿的敏感期
          
    儿童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手的敏感期的来临之前,儿童就试探通过自己的运动方式,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一开始他们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带来腿和手的谐调运动,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这时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感到鼓舞,因为他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像获得第二次诞生一样令他欣喜。自行活动将儿童带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这时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时期。儿童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碰触的感觉而不断地行走,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这个时期,成人要跟在儿童的后面,让他们满足自己走路的欲望。这时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征: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往哪里走。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儿童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这使他们不能理解儿童的行为,强行将儿童从我们认为不好的道路上拉回来。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大哭,要求回到原来的路上去。
   
    还有一种最不可取的方式:将孩子的鞋上装上会响的笛子。这种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时会发出尖利的响声,会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的观察,使孩子心烦意乱,要求妈妈抱,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来自腿的感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棱利认为:“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引自:《恢复蒙特棱利》,第33页)
   
    我曾经见过一个妈妈,领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是一个雪化后的傍晚,水泥上有一个个美丽的小水洼。妈妈提着东西慢慢地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妈妈的后面。突然孩子对路边的石头路沿发生了兴趣,上去了又下来,面露欣喜,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妈妈站在前面喊他快走,孩子像没听见一样。最后,妈妈实在不耐烦了,过去一把将他从石沿上拉下来,严厉地呵斥他为什么不跟着妈妈快走,在那里干什么。我们这位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用腿去探索路边的石沿,这种探索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
         
    接着孩子又对路上的水洼发生了兴趣,小脚在水洼里叭叽叭叽地踩着,感受来自腿的那种感觉。这时妈妈看到孩子在踩水,又在前面大叫起来,呵斥孩子把鞋都弄脏了,过来一把将孩子拉出水洼,硬拖着向前走去。孩子无限留恋地回望着那些水洼,妈妈却全然不觉。
   
    对儿童敏感期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儿童成长的满足,而成长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如果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变得优秀,此刻就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完成自己的探索工作。

语言敏感期
          
    儿童从无声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有丰富语言的世界,出现于儿童身边的有:水流的声音、狗叫声、脚步声、器皿碰撞声……儿童的耳朵是什么声音都能接收的,但是儿童为什么只学会了人的语言,而没有同时将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学习呢?
   
    专家认为儿童的听觉器官只对某种特殊类型的声音(语言)做出反应。从能听到声音起,儿童大脑中专门为语言而设置的机制,就会将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分离出来,在接受到语言环境后,儿童的语言机制就获得了激发,这种特殊的机制使人类把语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互相区别。由于儿童具有这种特殊的能力,语言的使用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婴儿在四个月时会发现那些让他着迷的声音来自人的嘴巴,接着他们发现嘴和嘴唇的运动产生了语言。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儿童呆呆地、着迷地看着那些正在说话的人的嘴,他们被它深深吸引,接着会对嘴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样儿童就真正开始注意语言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被唤起。如果这时的儿童处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中,就不会发生这一切。
      
    人们发现:一对聋哑人的孩子,只要能够处在人群环境中,就能够学会流利的语言。而曾被动物收养的孩子则无法表达自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人类的语言。他们体内的语言机制没有得到激发。所以婴儿必须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婴儿从六个月开始就会发出一些单音,直到一岁后,他们才能说几个词,在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积累期后,他们突然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说话,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他周围的事物有关,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成人们发现,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了。这时儿童急于与别人交流,由于语言能力贫乏,会因为成人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而大发脾气。两岁之后,儿童逐渐地将他们所获得的对物品的感受和认识与语言配对,形成了有关事物的概念。
   
    在儿童的语言敏感期,成人必须了解语言的发展阶段性,科学地帮助儿童。这一时期,最要不得的是一遍一遍地教孩子成人想让他们说的话,然后拷问他们。孩子学习语言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一自然过程:第一是要提供统一的语言的环境,第二是在孩子因为无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而发脾气时平静地倾听,并试图用语言表达孩子不能表达的内容。
   
    有一对双胞胎,两岁了仍然不会说话。如果他们着急了,或者非常忘我的时候,就会以咿咿呀呀说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语言。经过了解,发现孩子从0到2岁,换过四种语言环境,好几个保姆说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方言。这样,孩子在吸收语言时无法找到一种固定的形式,只依稀吸收了一些语音,所以在需要表达的时候只有语音而没有词,这就是他们说的“怪语”。这是在孩子语言敏感期阶段环境中的语音过于繁杂,而孩子的母亲又过早离开孩子造成的。
   
    孩子在语言敏感期能够学会任何一种母语,无论这种母语简单还是复杂,孩子在每一阶段发展的水平是相同的,只有各别具有语言天才的儿童才会在语言能力上超过同龄人。
   
自主敏感期

    当儿童能将自己听到的语词与他认知的事物、情感或感觉配对后,就可以逐渐地在大脑中使用这些带有语音的表象进行工作,也就是使用概念工作。这时真正的思维就出现了,也就是此时,儿童发现了“我”,发现了“我”也就意味着儿童将自己与别人分开,把自己与物体分开,只有这时,儿童才发现物体是有归属性的,并将人和物体一样归属。
   
    从表面上看,这个时期的儿童有点儿像传统意义上的自私,因为他们常常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如果他的东西被别人动了,就会非常痛苦,而且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是因为,儿童刚刚发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有一些物品是属于自己的,而另外一些物品不属于自己,这多少使他们对物品少了些安全感。在还没有建构起物品的流通性概念之前,儿童对物品只有归属性认知。儿童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地发现物品真正的归属性质和流通性质,才能够放松地看待自己的物品。这一时期的儿童仍然认为自己看到也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需要的也就是别人需要的,自己的想法也是别人的想法。

    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征当成自私的表现,开始紧张,并开始专门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真正地给孩子造成对物质的没有安全感。
   
    晴晴的爸爸妈妈都有很高的工作职位,家庭收入非常丰厚,但晴晴却显示出对公共物质和他人物质的过分贪婪,用她妈妈的话说就是“自私”。我们发现她是对物质严重缺乏安全感。
   
    一天中午,一个老师还没有吃饭,另一个老师给她拿来了一碗稀饭、两片夹着廉价火腿的面包,还有一盘西红柿。这时已经吃饱饭的晴晴在老师身边转悠着,无论如何都不愿离去。老师问她吃过饭了吗?她点点头。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晴晴饭量大得吓人,给人感觉像她要把饭吃到嗓子眼才停止。这位老师听说她吃过饭了,也就没再让她,拿起筷子打算自己吃。这时晴晴凑过来,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一口西红柿?”

    老师正好有一个电话要接,就点了点头。晴晴的头整个地挡在盘子上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等老师打完电话,一大盘西红柿只剩下三块。
   
    这时旁边还有另外一个中午不睡觉的孩子在那里看着,老师看晴晴肚子鼓得吓人,就告诉她:“这三块要咱们三个人分一下,一人一块。”晴晴又问:“能不能在老师那块上咬一口?”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就点了点头。晴晴尽最大的努力在老师那块上咬了一大口。老师这才反应过来,对晴晴说:“这块你咬过了,你就吃这块吧。我吃你那块。”这话提醒了晴晴,发现自己咬过的老师就不要了,就飞快地将剩下两块各咬了一口,然后眼睛期盼地看着老师。

    老师认为应该按原则做事,所以去拿了一把水果刀,将她吃过的地方切了下来,把剩下的和另一个小朋友分吃了,然后摸着她鼓起的肚子问:“还想吃吗?”

    晴晴又贪婪地看着老师的稀饭。老师想:如果不给她吃,晴晴“得不到”的认知就会更会更加剧她对物质的缺乏安全感。老师咬咬牙,为了治疗她的心理问题,准备送她上医院。于是将稀饭递给她,没想到晴晴抱起碗来,咕嘟咕嘟喝了起来,等她放下碗,稀饭已经被喝掉一大半。老师端起碗刚要喝,发现这是一只打过鸡蛋的碗,很腥气,就将碗放了下来。晴晴凑上来,说:“如果放点糖,就更好喝了。”

    老师又拿起面包,刚咬一口,晴晴又靠了过来,问可不可以吃里边的火腿肠?老师真是害怕,就告诉她:“我先拿到,所以我先吃几口,请等待。”老师尽量大口地将面包多吃掉一些,然后将剩余地递到晴晴面前。
   
    晴晴精细地在上面考察着,比较着,发现在两口之间的部分略高一些,就将手指伸到那里,将里面夹的火腿肠抽了出来。
   
    平时晴晴跟其他小朋友一起,遇到物质分享的时候,情况也大体如此。这样使得其他小朋友和以前幼儿园的老师都很不喜欢她,晴晴因此造成了心理问题,不敢上幼儿园。

    原来,晴晴的妈妈在晴晴自主敏感期时,发现她总是把给她买来的时令水果和零食独霸着,不愿意与家人分享。妈妈以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才使孩子这样自私,于是开始了对晴晴大公无私的教育,每次买的东西,一定要逼着晴晴把东西与在场所有人分享之后才可以自己吃。如果晴晴不从,妈妈就会打她。家里的零食等物质非常丰富,她妈妈竟一直没有发现晴晴有这方面的问题。后来晴晴越来越不愿意去幼儿园,一提要上幼儿园就大哭,妈妈也没有搞清是什么原因。我们猜想,她有可能在以前的幼儿园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

    新来的幼儿园每天让妈妈带来晴晴最不喜欢吃的食物,与小朋友分享。小朋友也从家里带来许多食物自愿地与她分享。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晴晴对自己的财产都有绝对的拥有权,妈妈再也不劝她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家里买来的东西也是分成三份一人一份。一开始,晴晴会将自己的那份藏起来,拼命地向爸爸妈妈索要。爸妈虽然没有把自己的那份一次性全给她,但她每次要的时候,都会给一些。
   
    几个月过去了,晴晴逐渐将自己的物品开始随意送给别人,或随意地放在别人也拿到的地方。这说明,她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 本帖最后由 拍拍脑袋 于 2007-3-8 13:27 编辑 ]

拍拍脑袋 发表于 2007-3-6 23:09

执拗敏感期

      过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对身边物品的属性那么计较,那么紧张,由此而认识了“我”,并获得了“我的权利”的认识。他开始将这种认识扩大,从物质扩大到非物质领域,如:对人的权利界限的探索,对事物空间、时间、体积、永恒性和归属性的探索。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领域,当儿童把对物质领域探索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用于非物质领域时,就会遭到巨大的失败。这使儿童不能理解,从表现情况看,就是任性、蛮不讲理。


      晶晶三岁多了,有一次在教具室工作,爸爸来接她,她要求爸爸帮她将两个小姆指大的珠子摞起来。爸爸是接受了一点新的教育理念的家长,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不可能摞一起”,而是真的拿起珠子开始摞。他以为女儿发现这无法摞起来后就会认识到光滑而圆润的珠子是无法垂直摞在一起的。没想到几次失败之后,女儿开始大哭,并将手中的珠子砸到地上,并用她的小拳头锤打爸爸。爸爸苦笑地跟老师说:“看这孩子脾气就是犟。”老师告诉他这不是脾气犟,是她不能理解珠子为什么不能按她的要求像积木那样一个一个叠放起来,因为这种需求太强大了,她受不了,才发脾气。这就是执拗敏感期。


       还有一次晶晶拿了一张纸,让爸爸在纸中间写一个“5”,爸爸写好了,她要求爸爸再写一个,爸爸就在前一个“5”的旁边又写了一个。晶晶说:“不行,没有写在中间。”爸爸就只好写了一个“5”,和先前那个完全重叠起来。她还说:“不行,要两个‘5’,这样只能看见一个!”爸爸就在紧挨着中间那个“5”的前面再写了一个。她开始着急,并哭起来,说:“所有的‘5’都要写在中间。”可是爸爸无论怎么试都无法在一张纸上将所有的“5”都写在中间,又能看到每一个“5”。她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将纸撕了,躺在地上,大哭不止。爸爸实在气不过,就揍了她两下,觉得晶晶这种犟脾气该治一治了,否则以后怎么办。

[ 本帖最后由 拍拍脑袋 于 2007-3-8 13:39 编辑 ]

阿庆嫂 发表于 2007-3-7 18:00

$送花$ $送花$ $送花$ 楼主 ,继续哦,这可真是好贴。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视频】解读孩子的敏感期,P2 儿歌集锦,P4 52篇童话名著-配乐朗诵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