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欧洲历史的进来一下!
Showtime电视台的历史剧《都铎王朝》也很抢眼,该电视台凭借早年制作《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王后》等历史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爱尔兰忧郁王子乔纳森·莱斯·迈耶斯、山姆·内尔、杰瑞米·诺森等大牌影星的倾情表演,这部兼顾性爱与背叛等元素的电视剧势必大受欢迎。 预计今年4月在美国电视台上映!主演亨利八世的是著名的帅哥----------爱尔兰忧郁王子Jonathan Rhys Meyers
[ 本帖最后由 驴子 于 2007-2-28 00:51 编辑 ] 历史背景:
都铎王朝(1845—1603)历时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虽然历时不长,但都是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代,因而其实施的各项政策也极具时代特色,特别是它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
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在都铎王朝以前,英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农业附庸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羊毛和粮食的输出占有重要的地位。毛纺织业作为因果的支柱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远远落后于拂兰德尔,尼德兰,佛罗伦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重商主义者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比如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认为:从外国输入商品是有害的,从外国输入的本国能够制造的商品则害处更大,他反对输出英国羊毛和输入外国羊毛质成品。重商主义者还认为,“货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因此,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要“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就是迅速发展工商业,为此,都铎王朝的历代君主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首先,都铎王朝扶植,鼓励发展呢绒制造业,以出口呢绒换取货币。都铎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1485—1509}三番五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别是优质羊毛的出口,甚至还禁止半制成品的呢绒出口。亨利七世与尼德兰缔结了“大通商”条约,恢复了英国与尼德兰正常的贸易关系,将英国廉价的呢绒等工业品倾销至尼德兰,从而加速了尼德兰呢绒业的衰落,推动了英国呢绒业的大发展,促进了以伦敦——安特卫普为中心的对外贸易的加强与扩大。正是基于这一点,亨利七世赢得了“商人的国王”的称号。此后,其继任者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到16世纪末呢绒业已成为英国普及城乡的盛行的“全国性行业”。据统计,全国从事呢绒工业的人口达20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到17世纪上半叶,英国每年平均出口呢绒大25万匹,呢绒出口已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0%。英国呢绒不仅销往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尼德兰,而且远销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俄罗斯和亚洲,非洲等地区。
其次,大力发展海外商业,鼓励发展造船业。15世纪以前,英国建造的船只很少有百吨以上的。亨利七世为了扩大远洋贸易,奖励船主建造大船,规定凡是建造出百吨以上的新船者,每吨奖给五先令的津贴。这一规定刺激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到第五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英国海军终于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纺织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带动下,各种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殖民掠杀,走私等活动累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加强了工业资本。圈地运动又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抛向工业市场,所有这些都使英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并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的,技术的,劳动力的前提。可以说,都铎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义政策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
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从15世纪的最后30年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还有经营方式和耕作方法的变革,这就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与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密切相关,如果说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畜牧,那么揭开这一序幕的便是都铎王朝的重商注意政策。因为:
第一,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是印发圈地运动的主要原动力。如前所述,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毛纺织业的突飞猛进,因此,对羊毛的需求量激增, 就造成了羊毛价格的节节上扬,养羊业则成为一本万利的事业。贵族和乡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封建掩护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围了起来,变成了雇工放牧的草场。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发端,也是英国封建农奴制瓦解的滥觞。
第二,重商主义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寺院土地所有制是英国中世纪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铎王朝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积累财富,而掠夺教产就是其积累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1509—1547)曾于1536和1539年先后颁布了两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闭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均收归国有。这些被没收来的土地除一部分赏赐给宠臣以外,绝大部分被卖给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废除,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一环。
第三,重商主义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贵族的领地所有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在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一方面是高度繁荣的商品货币的引诱,使得封建贵族不惜重金购买供享乐用的昂贵商品,另一方面是“价格革命”所造成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贵族实际收入下降。他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陷于破产的境地。到16世纪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显赫一时的38家贵族中,起直接继承人有22家负债累累。一些贵族不得不采取先质押而后变卖土地的办法来还债。这样一来,贵族庄园的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在1559年底,英国共有庄园3390座。而到1620年底,就下降到2220座。占园40座以上的大贵族也从39家 减少到19家,这些都反映了封建贵族领地所有制的急剧没落。重商主义政策还使土地日趋商品化,土地自由买卖与转让具有广泛性,不仅王室不断的公开出售土地,而且土地还进了商品交易所,成为投机商倒买倒卖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转变过程中,土地的大都没落到了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弄手中。那些获得土地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采用新的经营方式,产生新的原料作物,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他们与工商业资产阶级一道,推动着封建制度下的英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使英国农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一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
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走向世界
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而对外贸易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从狭小的海岛移往遥远的海外,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畴,以海外市场作导向,建立起外项型经济模式,积极推动本国经济走向世界,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英国对外开拓市场是全方位的。向西,它开拓了美洲市场。1497年,英国亨利七世向探险家约翰·卡波特颁发了远洋航行特许壮,希望他能沿着西北方向寻找到一条去往东方的新航路。当卡波特意外地发现了纽芬兰等地后,亨利七世立即赐予厚赏,并授权予他“海上将军”的称号。从此,英国努力开拓美洲市场,在纽芬兰岛建立了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渔业区。1584年,华尔脱·拉莱又在弗吉尼亚建立垦殖区。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畅通无阻。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然后,英国不断扩大殖民地的范围,逐步侵占北美辽阔的土地,把这里发展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向北,英国与俄罗斯建立商业贸易联系,并以此为基地开辟中亚市场。1553年,英国远征队向东北方向航行,与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了贸易联系,并为英国商人谋取了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权。第二年,经玛利亚女王(1553—1558)批准,英国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专门经营俄罗斯,中亚,波斯一带的贸易。1579年,英国商人又创办了“东方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迫使长期垄断该地区贸易的汉萨同盟分权让利。向南,英国与北非,西非国家发展商业往来。亨利八世的宠臣威廉·霍金丝在1530—1532年间曾三次在几内亚与巴西进行贸易。在1551年1552年,温德姆率领英国船队先后到达摩洛哥的扎非亚和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司,在那里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1553年,他又开始了从几内亚到贝宁之间的航行,打通了与北非的商业交往。伊丽莎白女王上台后,英国在北非和西非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和扩大了。1585年,英国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有成立了“几内亚公司”。这些地区垄断性的商业集团纷纷前往非洲,从事不平等的贸易掠夺,乃至贩运黑奴。向东,英国恢复了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都铎王朝早期,英国曾与地中海地区有过贸易往来,后来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而中断。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为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商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580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通商。于是,伊丽莎白女王于1582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期限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该公司秘密投资4万英镑,占该公司全部资产的一半。英国通过“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奥斯曼土耳其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早在16世纪80年代,英国殖民贸易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印度。1600年,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对好望角以东的国家特别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到17世纪,英国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农本经济的闭塞状态,将英国经济纳入了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尽管他们是以强盗的身份,以暴力掠夺的方式进行贸易,但是他们所开辟的广阔市场以及所获得的大量廉价的原料和金银财富,为英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来自海外的金银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变成资本,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使英国经济迅速壮大,成为世界首富。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 Henry Ⅷ(1491—1547),英格兰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1547年在位)
我绝不准许任何人摆布我——亨利八世坚持的信条;哪怕教皇开除我一万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亨利八世阐述宗教改革的决心
(作者:阿澈)说起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他与六个老婆的风流韵事。说他是个风流天子毫不为过,但他晚年的残暴也确实令人惊心。而他对历史的影响则主要来自于他发动并领导的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
亨利八世的老爸亨利七世是一代有为名君。他利用法国人的支持,将理查三世赶下王位,结束了30多年的玫瑰战争,同时也结束了自英法百年战争以来战火不断的局面。他还是个理财能手,为儿子积聚了大笔财富。
当18岁的亨利继承王位之时,也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年轻的亨利英俊潇洒,精通音乐、骑马、网球、外语,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又不耽误政务,可谓世间第一得意之人了。然而,过于顺利的早年生活可能也是造成他日后暴虐乖张性格的原因。
自爱德华时代以来,苏格兰和法国一直是英格兰的两个主要敌人。亨利八世时代早期,继续与这两个国家兵戎相见。1513年,英格兰大败苏格兰军队,苏格兰国王、二十多个贵族和一万多士兵阵亡,继位的詹姆士五世年幼,由太后(乃亨利八世之妹)摄政,从此英格兰的北部边境稳定了下来。但亨利八世与法国的战争却无所收获。
早年的亨利八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出于与法国对抗的需要,他也打着保护教皇的大旗,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亲密合作。当听到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正方兴未艾时,他亲自撰文谴责马丁·路德,为教皇辩护,由此从教皇那里赢得“信仰捍卫者”的称号。然而,几年后,形势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亨利八世成为教皇眼中的头号敌人。
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通常都认为是因为他的离婚事件。面对渐渐人老珠黄的原配妻子、原为西班牙公主的凯瑟琳,因为她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急于要一个男继承人的亨利逐渐对她的肚子失去了耐心,转而爱上了她的侍女、年轻但据说也不是很漂亮的安妮·博林。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负心的男人想抛弃年老色衰的妻子,而妻子则哭哭啼啼地坚持不肯答应,但当这发生在激烈斗争时代的王室中时,就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离婚案件了。亨利八世坚持要离婚,但是遭到英格兰国内正统天主教势力的反对,当离婚诉讼提交给罗马教廷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本来想批准,但他慑于凯瑟琳的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不敢贸然行事,只好迁延不决。亨利八世等不及了,于是就有了下列一系列事件发生。
1529年9月,亨利八世免除了执政20年的首席大臣、约克大主教、大法官沃尔西,这是亨利八世跟过去决裂的一个重要信号。接着,召集议会开始讨论宗教改革问题。两年后,在改革派的策动下,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教会所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会,改为上缴英国国王。同时,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夺取了枢密会议内的主导地位。1533年5月,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同年6月安妮·博林终成正果,加冕为英格兰王后。作为报复,罗马教廷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而亨利八世则针锋相对,他在1534年促使英格兰议会通过了“至尊法”,规定国王为英格兰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并宣布与罗马教皇断绝一切来往。
从1536年起,在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制定了“十条教规”,简化了天主教仪式,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格兰发行,发布“十七条指令”,将英国国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等。
在英格兰宗教改革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亨利八世,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他不但达到了与凯瑟琳离婚的目的,而且在1536~1539年宣布废除修道院制度,没收修道院土地,一部分收归国有,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和大贵族,一部分出卖,从而缓解了财政危机,而且使得一个支持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形成。通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还强化了自己的专制权力,使得英格兰的王权达到了自1215年《大宪章》公布以来的最高点。
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亨利八世充分暴露了残暴的一面①,大批人被推上断头台,其中包括《乌托邦》的作者、首席大臣莫尔。1539年后,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开始回潮,又处死了一批过激的新教分子。宗教改革头号功臣托马斯·克伦威尔也于1540年被处死。但是事实证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支持者远多于反对者,他在改革过程中不但没有引发动乱(林肯郡和爱尔兰地区虽然爆发过反对宗教改革的起义,但很快就平息),相反加强了自己的地位。在宗教改革之前,马丁·路德新教思想早已传入英格兰,而对当时修道院和神职人员的普遍不满,则使多数人站在赞成改革的阵营。在分得来自没收修道院的土地之后,新贵族就成了英国国教的中坚分子。亨利八世将议会作为推行宗教改革的主要阵地,无疑也是明智的,使他更有利于得到各界的支持。他的后继者中,凡企图恢复天主教的必然受到重重反对,统治不稳,而坚持新教的则能够得到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也说明了他的改革是适应历史前进的需要的。
亨利八世结了六次婚,其中凯瑟琳和克莱维的安妮被他休弃,安妮·博林和霍华德被他送上断头台。为他生下唯一儿子之后死去的西摩则是他一直追念的对象。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帕尔也不错,协调好亨利和他几个子女的关系,使亨利安静地度过了最后几年。
亨利八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自1517年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的门口点燃了新教运动的熊熊之火以来,英格兰是唯一一个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国家,事实上,这场运动迟早要来,而亨利八世利用国家政权来推行,则使英格兰避免了像德国和法国那样因为宗教改革而陷入长期内战的局面。此外,亨利八世时代,武力打败了苏格兰,还有议会的《联合法案》宣布威尔士并入英国,使不列颠的联合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他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则为后来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初步基础。这一切都使他跻身于本排行榜,名列第60位。
亨利八世用过的盔甲------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83/239366918_8a742a7df3_b.jpg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79/239366572_caec201bd7_b.jpg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91/266577168_ccf710d506_b.jpg
$汗$ $汗$
[ 本帖最后由 驴子 于 2007-2-28 17:18 编辑 ] $支持$ $支持$ i love it 好丑的男人。。。不觉得忧郁,只觉得阴冷变态。。。$汗$ 原帖由 一只翅膀 于 2007-2-28 16:55 发表
好丑的男人。。。不觉得忧郁,只觉得阴冷变态。。。$汗$
所以演著名的亨利八 世啊!!
感觉还不错,脸型很美 !$送花$ $送花$ JRM应该很对LZ胃口的
他在喜剧,kick it like beckham中任足球教练
至于以前出彩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说在 velvet goldmine,
轮廓的确好看 原帖由 frost 于 2007-2-28 20:40 发表
JRM应该很对LZ胃口的
他在喜剧,kick it like beckham中任足球教练
至于以前出彩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说在 velvet goldmine,
轮廓的确好看
$害羞$ $害羞$ 感觉很清秀英俊啊!
$害羞$ 喜欢那些铠甲;) 原帖由 devilred 于 2007-3-1 14:26 发表
喜欢那些铠甲;)
$握手$ $握手$
16 世纪的欧洲盔甲制作达到了一个顶峰,尤其是德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等国家的盔甲制作达到了精美无比的程度.$送花$ $送花$ $送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