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elen29 发表于 2007-3-5 11:42

北京私房菜大王——羊房胡同十一号厉家菜(Helen自己试过了,感受写在下面)

[转帖]北京私房菜大王——羊房胡同十一号厉家菜



    厉家菜(Li Family Restaurant),其实最响的名字叫“羊房胡同十一号”(特别是在国外),很牛。


    厉家菜只有一张餐桌的菜馆。在这里有一个规矩,就是不准点菜--厨房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到美味菜肴,还有机会与各国要人同桌共食。


    不知道的人就算来到这里也不知到这是一家菜馆,因为它的大门口只有两个白色小灯箱,上书“羊房11号”,此外无与餐馆有关的标志。餐厅内有一张10人用餐的餐桌就占了屋内大半面积。墙上挂着溥杰先生所书“厉家菜”三个大字,方知这家菜馆名为厉家菜。经营“厉家菜”的名叫厉善麟,是首都经贸大学的退休教授。 餐厅门脸小 食客名气大, 到这里吃饭的名人真不少。从厉老的像册里可见到这里来用过餐的外国名人:比尔盖茨、拳王阿里、澳大利亚前总理或霍克、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英国前首相熙希恩、冰岛总统等等,客人中还有洛克菲勒家族成员,通用、杜邦、摩根、等公司的官员。中国名人来的不多,但也有邓朴方、溥杰、梅葆玖等,葛优也是这里的常客。

    美食得家传,不厌细与精

   “厉家菜”不是祖传的,完全是自创。厉老的祖父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内务大臣,每天来自御善房的菜单都必须经内务大辰审批。长年下来厉老的祖父将这仪切牢记在心,晚年时记录下来。 厉善麟从小就好吃,没事就到厨房照祖父的菜谱炒菜。厉老说由于“厉家菜”制作起来很讲究,也很复杂,饭店一大就会降低质量。因此不想扩大规模,仍保持一张餐桌的现状。对于为什么不许点菜,厉老回答,“厉家菜”几乎每一道菜都须经过很常时间的准备,为做一桌席,厉家一家人往往从上午就开始准备,到晚上客人来才完毕。“厉家菜只有套餐,共十几套,每套从18至22种菜不等 。

    教授夫妻店,招呼日英文


    由于来“厉家菜”吃饭须提前预定,因此厉老就没在门口设置招牌,以免客人误入而吃不上饭。“厉家菜”在外国人当中名气越来越大,而中国人却不怎么知道。为了客人的需要“厉家菜”现在在屋里增添了一张活动桌子,以前提前一周未必吃的上,现在提前三天预定就差不多了。厉老精通英文,而厉老的夫人精通日文,二老接待起外国客人来游刃有余。

    家庭小餐馆何以迎来世界大人物


    仅一张桌子的历家菜馆,门口连个幌子也不挂,而16年来,这个餐馆已经接待了六十多位国家元首,每晚只开一桌,吃饭不预定,就得吃闭门羹。

    开餐馆,谁不抢个地界儿繁华,临街的门脸儿开呢?然而,在北京一个名叫羊房的狭窄胡同里,有一家在自家不足十平米的睡房里开了一家餐馆,取名为历家菜,就一张桌子,门口连个幌子也不挂。按常理一定是门可落雀,而16年来,这个餐馆已经接待了5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宾,其中包含六十多位国家元首,拳王阿里、电脑神童比尔·盖茨、美国国务卿贝克、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冰岛女总统维格迪斯·芬博阿多蒂尔、英国前首相希思等都曾是座上宾。任何人得知这个情形,恐怕都难免感到诧异,其经营的奥妙不仅为餐饮业,也为其他行业的经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一张桌子与五洲名流的姻缘


   历家菜馆的创办人历先生给记者看了一本厚厚的相册,上面有各界名流就餐时的照片。北京羊房胡同11号,在国外叫得非常响亮,几乎访华的外国首脑和各国驻华大使都慕名光临过这家小店。历先生讲,他经常被一些外国记者拉着在自家的门口照张相,那些记者往往让历先生穿上带盘扣的中式上衣。以色列大使就是在《耶路撒冷报》上看到历先生在自家门口的照片,手持报纸一路寻来的。


    餐馆的左面墙上镶着IBM亚太地区总裁伯乐先生的一封信:我在北京生活了4年,我的任期就要结束了,我忘不了历家菜。瑞士大使舒爱文就餐后题壁留言:“世界上最好吃的菜,忠心地感谢�”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餐后无以为谢,竟摘下自己的胸章,执意留给历先生以示感谢。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冰岛女总统维格迪斯·芬博阿多蒂尔要求品尝历家菜。她说,到中国不尝历家菜是一大遗憾。历家人制作的“青松鲜贝”、“一品大虾”、“炒咸什”等,深深吸引了这位女总统。历家菜也招来许多中国的文化名人,溥杰、英若诚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四大法宝道尽经营秘密

    对于经营者而言,特色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规律对于餐饮业更有意义。现在,北京的餐饮业就好像流行音乐,今天是麻辣烫、明天是谭鱼头、后天又是九头鸟,颇有几分“你唱罢来我登场”的色彩,而历家菜却像经典名曲,16年来,在各界名流中越唱越流行。分析其间的奥妙,恐怕独到的特色才是真正的经营法宝。

    法宝一:一张桌子讲述贵精不贵多的故事。依照一般人的思路,有做宫廷菜的手艺,就该租个大门脸,装修似宫殿,请上十多个小姐,富丽堂皇,酒旗高悬,可尽管历家菜名声在外,但营业16年来,依然是“一张桌”。每晚只开一桌,每桌只坐十个人。吃饭不预定,就得吃闭门羹。历先生说:“历家菜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一张桌是它独到的特色,也是它红火的原因之一。食客少才能把食物的火候、味道控制得恰到好处。如果扩大营业面积,就很难保证饭菜的质量。再者说了,现在一张桌跑前跑后的都是自家这三俩人,齐心呐,贵精不贵多。”

    法宝二:教授充当服务员名副其实专业化。餐馆越高档,服务小姐越漂亮,似乎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律,而历家菜的服务员却是两位老人。历先生1943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之后在北京经贸大学做应用数学教授,历老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历先生的太太王晓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做儿科医生,日语很流利。历先生笑着说:“没想到外语年轻时用得不多,老了倒用上了。欧美客人光临,我出面应酬,有日本客人来,太太出面。光临历家菜的外国人比中国人多。”外国客人在用中餐时,除了享用名副其实的宫廷口味外,对各种菜的典故与营养成分均有极特别的偏好,而这些是一般餐馆甚至于北京较大的宫廷餐馆服务员所无法做到的。

    法宝三:宫廷风味每席上万元物有所值。北京的饭店、酒楼林林总总,还到处可见新潮、洋化的洋餐馆,但历家菜在饮食的大千世界里维系着自己的一方领土,因为它给人一种在慈禧太后家用餐的感觉。历先生讲,历家菜是宫廷菜的一个分支,是慈禧太后日常食用的菜肴。要让顾客感到物有所值,对各道菜精雕细刻是很重要的。就拿“燕翅席”为例吧。据历家人介绍,做黄焖鱼翅的鱼翅做法十分繁琐。先将鱼翅浸水过夜,再刮沙去皮,温水浸发鱼翅两至三天,然后去骨,当鱼翅浸发妥当时,便以老鸡、鸭子和新鲜肘子肉煲成高汤,再放鱼翅,最后加入高汤,以微火焖八、九个小时。历家菜的好几道菜都很费时。记者问,为什么不用高压锅做﹖历先生说:“清朝的时候有高压锅吗﹖用高压锅煲出来的汤味道差,不能凑和。”

    法宝四:良好口碑是最佳的广告宣传。晚清年间,历先生的祖父历子嘉曾任内务府督统,受到慈禧太后的信赖。后来,历子嘉把许多宫廷菜肴都教给孙子历善麟。1984年,中央电视台为庆祝建国35周年举办了“国庆家宴邀请赛”,历家人烹制的10多种菜肴荣获第一名。邻居劝历家自己开一个餐馆。在历先生的努力下,1985年,餐馆很快在自家院子里开业了。当时英国驻华大使便慕名而来,吃饭时,望着—桌丰盛的饭菜,大使说: “太好了,你们不用做广告,我在使馆区口头一宣传,你家就推不开门了。”果然,事隔不久,驻华的各国大使和一些跨国公司驻京机构的官员接踵而至。按历先生的说法,似乎在大使馆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要是新大使上任,不久就要到历家菜“报到”一下。


    比尔·盖茨来北京,某晚一头扎进后海边儿胡同深处的一个小院儿。他想尝尝清朝内务府大臣厉子嘉后裔的私房菜。一间小平房,墙上挂着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所书的“厉家菜”3个大字。一张大圆桌上摆着厉家人精心烹制的黄焖鱼翅、原汁鲍鱼、京味龙虾和清汤燕菜等美味佳肴。比尔·盖茨正吃得高兴,一位白发老爷子飘然而至,操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此人就是“厉家菜”掌门人厉善麟。
    “听说您是教授,教什么的?”比尔·盖茨好奇地问。
    “应用数学。”老爷子朗声作答。
    “我也学过数学,只学了两年,就编软件去了。”
    “你年轻有为呀!”
    “不行不行,我在数学方面不行。”比尔·盖茨连连摇头。
    见比尔·盖茨如此谦虚,老爷子也谦虚一番:“我比你差多了,我电脑都不会用。”“电脑很简单,跟踩缝纫机一样。”比尔·盖茨诙谐地说。回国后,比尔·盖茨给老爷子寄来两张《21世纪的计算》光盘。老爷子很喜欢,把光盘贴在溥杰题字的那面墙上。


    老爷子的祖父厉子嘉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内务府都统,深受慈禧信任。御膳房每天的菜单都由他审批,慈禧、皇上吃的菜,他都品尝过。每次看过菜谱,他都牢记在心,回家后一一记下,晚年时整理出一套菜谱。老爷子说:“我打小就好吃,十一二岁时,就爱进厨房跟大厨照着祖父的菜谱炒菜。”久而久之,他琢磨出了融宫廷、京味、府邸菜于一体的“厉家菜”。 “我认识他时,他的菜就做得很有名堂了。好吃不会做的人很难说会吃,要想吃出点儿名堂来,不是一代人能做到的。”老爷子的夫人王晓舟在一旁搭话,“他这辈子除了琢磨吃,就是念书。”老爷子读了10年大学:辅仁大学化学系、北洋大学航空工程系、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系。“文革”时退职在家呆了7年,就在后海边儿钓着鱼自学了7年数学。“我祖父是二品官衔。要是在晚清我应该算‘高干子弟’了。”老爷子笑呵呵地称自己眼下顶多算个“没落贵族”。


    虽然厨艺只是老爷子的业余爱好,但耳濡目染,这一爱好却变成了儿女们的看家本领。1984年,二女儿在烹饪大赛中摘得头名。次年,老爷子便在自家小院里经营起了“厉家菜”。想吃“厉家菜”,绝非易事,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因为,每天晚上只有一桌。


    “厉家菜”的稀缺之处还在于:食客不许点菜,因烹制过程复杂,厉家人得忙活一天,才能做出一桌;没有招牌,只在小院门口挂个白底红字的小灯箱,上书:羊房胡同十一号;不做广告,厉家菜的名全靠食客们口耳相传。


    当年,英国驻华大使吃过厉家菜后对老爷子说:“太好了!你不用做广告,我只要在使馆区一说,这里就推不开门了。”果然,这个毫不起眼的深巷小院,先后造访的人有: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英国前首相希思以及拳王阿里等等。杨振宁携夫人进餐后说:“厉教授,这是我第一次来,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有人来吃“厉家菜”,不仅是冲着菜来的,也是冲着老爷子的传奇身世、满腹经纶来的。“他们都爱听我讲故事。”老爷子乐呵呵地说。他精通英语,夫人精通日语,二老珠联璧合,应付一切“老外”,几乎不在话下。


    尽管“厉家菜”已蜚声中外,但老爷子并不想把买卖做大。“我这纯粹是业余爱好,省得晚上没事儿。”开了20年,厉家菜馆的桌子由1张变成了5张,但想去吃饭仍得早早预定。有人不解,厉家菜何以长盛不衰?对此,老爷子一言以蔽之:“现在有些做买卖的人缺乏诚信,市面上缺这些,我这里都有。我的原料一个假的没有。”


    眼下,北京“厉家菜”掌勺人的位置,已传给三女儿和儿子。84岁的老爷子已不再亲自下厨。“我也就是把把关。”他说。可远在东京和墨尔本“厉家菜”分号的把关,老爷子已鞭长莫及。掌勺人分别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

地址:西城区德内大街羊房胡同11号什剎海附近
    电话:010-66180107
    提示:用餐需提前预订。

-------------------------------------------------------------------------------------------------
Helen如是说:
这家馆子偶去过,特别不起眼的一个小院子,没有任何广告,没人告诉的话打死也不知道里面有大名堂。没有上面说得那么邪乎,偶提前一天预定也吃上了。环境一般关键就是地方小,那天我们人少,还和人家拼屋吃的饭,感觉不是很霜,他们家老太太不怎么和蔼,拿着架子,估计大人物见多了,看不上我们这些小民。
价位从每人两百到每人两千供选择。200和2000的菜其实道数一样多,都是十二三道的样子(也许是十四五道记不太清楚了),大个比方说就是把红烧猪蹄换成红烧鱼翅而已。
菜量很小,开始的时候,心里使劲低估能不能吃得饱,后来证实担心是多余的。
味道是很地道的北京口味,像麻豆腐,芥末敦儿,核桃甜酪,豌豆黄、玫瑰小枣,北京熏肉、鼓椒大虾、浇汁活鱼,烧鸭子,确实每道菜都值得一尝,那天有个败笔,就是烧茄子做咸了,有点打死卖盐的的意思。
总体感觉是值得一试,偶不抗拒再去一次,但是天天吃也受不了。
这个现在真是鼎鼎大名带老外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 本帖最后由 hhhelen29 于 2007-3-5 12:01 编辑 ]

转角之爱 发表于 2007-3-5 12:23

真不错,等什么时候跟老公回去要去试试$支持$ $支持$

giky 发表于 2007-3-5 12:38

$支持$

正打算回国,回去尝尝。

圣雪 发表于 2007-3-5 13:00

夸张呀夸张$汗$

leleklavier 发表于 2007-3-5 13:09

以前经常去,但是感觉很不好,除非你提前告诉他你要带什么人物去,不然即使是熟客,他也不会好好准备的。感觉不如去北京饭店或者贵宾楼。

lika 发表于 2007-3-5 15:06

香港出名的私房菜多了。:)

珍珠丸子 发表于 2007-3-6 10:49

贵..........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7-4-17 14:34

收藏+打印了。。$支持$

什么人呢 发表于 2007-4-18 15:22

生意肯定不错,我猜

奥丁战神 发表于 2007-6-10 18:42

好帖子~~~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私房菜大王——羊房胡同十一号厉家菜(Helen自己试过了,感受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