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austen 发表于 2007-4-11 15:37

简.奥斯汀迷的姐妹们进来, 大家成立一个简 奥斯汀迷协会如何?

简.奥斯汀
她的生平让我觉得心酸,这么聪明, 智慧和美丽的,而且才华横溢的女子,却找不到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而且那么年轻就去世了......
我总是想,如果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会不会这样早早地逝去……$送花$ $送花$ $送花$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28日),英国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活泼风趣的文字著称。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牧师家庭,有6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家境尚可。奥斯丁一生未嫁,她曾经与人订婚,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她在哥哥为其安排的住所度过了大部分时光,并完成了她的主要作品。1817年,她赴温彻斯特疗养时去世。

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原创影评】先睹为快——《成为简 奥斯汀》
by Sunkiss

    《成为简 奥斯汀》(Becoming Jane),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爱情电影,2007年3月9日起在英国、爱尔兰公映。昨天晚上,我有幸以非常便宜的学生票价格(6镑,约等于90元人民币),在电影院里欣赏了这部让所有“简 奥斯汀迷”们都期盼已久的新剧。

    电影的开场简单而静谧,清晨的农庄里,奥斯汀家的小女儿简,正在辛勤伏案,为姐姐卡珊德拉的订婚致辞而努力笔耕。正如简 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一样,简本人是一个富有才气的年轻女子。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遗产继承权的女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嫁一个有钱的夫婿。

    简的父母特意安排简去与贵族夫人最疼爱的侄子维斯里先生(Mr. Wisley)相亲。然而与《傲慢与偏见》里光彩逼人的达西先生不同,维斯里先生是一个其貌不扬、性格温和、沉默寡言而又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的男子。然而,简对维斯里这种贵族式的好好先生没有丝毫心动的感觉。

    而另一方面,从伦敦来的律师学徒汤姆 勒弗洛伊(Tom Lefroy),以他帅气的外表、似笑非笑的神情、尖利刻薄而又一针见血的好口才、热情如火的性格,让简嘴上说着讨厌,暗地里却忍不住频频注目。汤姆和简,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相互共鸣,最终坠入两情相悦的甜蜜爱河。

    然而现实不由人,汤姆是个穷小子,他无法用金钱捍卫自己的爱情。为了汤姆的前途着想,他的监护人拒绝了汤姆和简的订婚请求,并且为汤姆另外订下了一门有钱的亲事。正在简为此暗暗心碎的时候,汤姆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爱意,对简提出抛弃自己的美好前途、两人一起私奔的要求。简非常快活地答应了。然而在半路上,简赫然发现汤姆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汤姆的妹妹仍然需要汤姆的金钱支持,简认为汤姆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简最终作出了最为痛苦也是最为理智的抉择——放弃私奔,回到家里。

    在这段没有结果的心碎爱情之中,简得到了许多灵感。在另一位从事写作的妇人的鼓励下,简开始写作《傲慢与偏见》,迈出了她的成功女作家生涯的坚实一步。

    电影的尾声,是若干年以后。中年的简,已经成为无数妇女读者非常倾慕的女作家,然而她终身未嫁。音乐会上,她再次见到了汤姆 勒弗洛伊先生。他带着自己最小的女儿来见简,倾听简阅读她的小说作品。此时的汤姆,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大律师。他最小的女儿,名字叫做,简。

    这部电影,从情节设计到场景安排,都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几部简 奥斯汀的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非常相似。尽管如此,我还是被简 奥斯汀的爱情深深地打动了。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才让简写出了《傲慢与偏见》那样深刻细腻的作品?简本人的爱情的不幸,对简的思想触动一定相当巨大,然而她最终还是为自己的小说主角伊丽莎白安排了一个不同于自己的、非常幸福的结局。仔细回想,达西先生就是汤姆 勒弗洛伊先生的相貌、智慧与维斯里先生的贵族身份、家庭财产的综合体,是简本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结婚对象。非常可惜的是,现实真的不由人。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镜头用的非常美。几个肖像特写场景,比如透过酒馆的木板特写汤姆 勒弗洛伊的眼神,镜头的角度非常独特,聚焦和光影都处理得很漂亮。几个环境、风景的大场景,如汤姆 勒弗洛伊在乡间森林中漫步,如简和姐姐在海边散心,如贵族夫人的大庄园在黄昏时分点灯、跑马迎接参加盛宴的宾客,都处理得纯粹而大气,色彩搭配得尤其漂亮,在电影院里看起来的效果非常震撼。

    同样让人赞叹的是,影片的配乐很棒。英国多家影评都认为这张原声碟值得收藏。我个人最为喜欢的背景音乐,包括简和汤姆相互动情的那场曼妙的舞会,以及影片结尾处音乐会上的女声独唱。在电影院里听到的音质婉转柔润,非常舒服,配合着充满18世纪英国风情的华美场景和服装上的小细节,感觉十分典雅。

    我还想指出的是,影片选用美国好莱坞女星安妮 海瑟薇扮演英国淑女简 奥斯汀,原本在英国人之中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不少人质疑海瑟薇的英语口音也许会太过美式,感觉怪异。但是,从我昨天的感觉来看,海瑟薇的发音已经处理得相当好,全片感觉相当英国风,口音问题并没有引起我的不满。与06年那个新版的《傲慢与偏见》当中的女主角相比,我觉得海瑟薇的表现已经相当好了。

    以下,我想引用几句影片中的经典对白,与大家一同欣赏:

1. 简的母亲对丈夫说:“I've shared your bed for 23 years and perfection is something I've not encountered.”她的丈夫回答:“——yet!”
    点评:——“我跟你同床共枕23年,却从未感到完美。”——“是尚未!”这对老夫老妻之间的对话,真是教人忍俊不禁。回头细想,哪一对夫妇不是如此?真是又别扭又可爱啊。

2. 简的母亲说:“Attra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点评:“男士的吸引力固然是悦人心意的,然而金钱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的确,这句话直到今天还具有严肃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做母亲的不愿意看到女儿受苦。“门当户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其现实性的合理因素的。当今“相亲”模式的再度兴起,也是以这种思想作为背景的。

3. 简的父亲说:“Nothing destroys spirit like poverty.”
    点评:“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贫穷一样摧毁人的精神。”这真是一句最辛酸而又最现实的箴言。

    最后,我衷心期待正版的《成为简 奥斯汀》早日在国内院线上映。这是一部值得广大女性一看的好影片,尤其是金钱与爱情的关系、爱情与前途的关系,这样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一直深思。

[ 本帖最后由 Janeausten 于 2007-4-11 16:54 编辑 ]

nett 发表于 2007-4-11 15:40

nett 发表于 2007-4-11 15:41

Janeausten 发表于 2007-4-11 15:42

几张漂亮的桌面!!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42/330616219_064365dde3.jpg

http://www.bvimovies.com/uk/becoming_jane/wallpapers/wallpaper_01_1280.jpg

http://www.bvimovies.com/uk/becoming_jane/wallpapers/wallpaper_02_1280.jpg

[ 本帖最后由 Janeausten 于 2007-4-11 16:45 编辑 ]

happy_happy0224 发表于 2007-4-11 15:44

这个女演员很美啊。。。楼主是说她已经死了么。。不是吧:( :(

xiaoniaofly 发表于 2007-4-11 15:44

$支持$ $支持$ $支持$

ketty216 发表于 2007-4-11 15:46

还记得小时候在正大剧场看了一部电影,讲述米切尔的一生,和飘的故事很是相似。
女作家们大多拥有传奇的一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怎么能写出那么好的书。

Janeausten 发表于 2007-4-11 15:46

原帖由 happy_happy0224 于 2007-4-11 16:4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女演员很美啊。。。楼主是说她已经死了么。。不是吧:( :(

演员没有死啊,简 奥斯汀已经是200 年前的人了............$汗$ $汗$

happy_happy0224 发表于 2007-4-11 15:48

哦,还好。我把现实和电影弄混了

$汗$ $汗$

Janeausten 发表于 2007-4-11 15:50

原帖由 happy_happy0224 于 2007-4-11 16:4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女演员很美啊。。。楼主是说她已经死了么。。不是吧:( :(

我说的是简·奥斯汀:) :)


简·奥斯汀倔强的心

  时下,世人对19世纪初期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以及她的作品的兴趣,恐怕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影视界掀起把她的作品重新搬上银幕和银屏的热潮。

  奥斯汀有颗与当时女性不同的倔强的心,这颗心不允许她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这颗心使她拒绝为钱财而结婚,这颗心使她无法改变自己的信条:“婚姻只能为爱情而成。”

作者及作品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理智和感情》 1811年

  全书围绕达什伍德家两位小姐的相反的性格特征展开,姐姐埃莉诺理智,遇事冷静,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而妹妹玛丽安则放任情感去支配一切,两人性格上的反差,成为全书着重讨论的重点,但最终理智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汀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是奥斯汀第一部出版的作品。

  《傲慢与偏见》 1813年

  本书故事围绕班纳特家中几位待嫁女孩婚姻问题展开,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和在婚姻门前门里穿梭的人们,作者用最透彻的眼光向人们表明,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与利益的结合。

  《曼斯菲尔德庄园》 1814年

  全书围绕女主人公芬妮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展开,她的善良、执著、明事理沿袭了奥斯汀女主人公的特质,但是比起班纳特小姐、埃莉诺、爱玛来芬妮给人的感觉不是很聪敏,但是她的善良、朴实则是作者希望带给大家的吧!

  《爱玛》 1815年

  《爱玛》女主人公爱玛是一个“从来不在外面住宿的天下少有的女人”,孤零零的,但是充满了感情与思想,她经过一系列误会后,与男主人公先生终成佳偶。

  《诺桑觉寺》 1818年

  《诺桑觉寺》是一部爱情小说,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除了爱情纠纷之外,小说自始至终还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因此可谓“双主题”小说。

  《劝导》 1818年

  《劝导》是作者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作者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多年的痛苦,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

个人经历

  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其父亲是个有才学受人尊敬的牧师和掌管一个教区财产和税收的教区长;母亲是个有良好家庭背景能文善字的女性。父母共生六男两女八个孩子,简排行老七。六个兄弟中有的在海军服役,有的做了牧师,一个哥哥从亲戚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财产,成了远近闻名的绅士财主。

  尽管当时的英国社会对女孩主要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简和她姐姐卡桑德拉却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读书、写诗、绘画、音乐、舞蹈等。应该说,简有个温馨的家:父母知书达理,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因未婚夫早逝而终身未嫁的姐姐卡桑德拉,更是简终生的伴侣、朋友和精神上的依托。父亲去世后,全家搬到另一个郡,靠父亲留下的微薄遗产和兄弟的帮助,简、她的姐姐和她们的母亲才得以维持生活。只是到了女作家生前最后几年,她的作品才得以发表并挣得一些稿费。简死于1817年,享年41岁。死后全部遗产是她的150英镑稿费,全部留给了姐姐。

终身未婚

  年轻时的简,才智过人,也不乏魅力,很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曾向别人透露,“勤奋的牧师,勇敢的海员,或有责任心的庄园主是她理想的意中人”。据考证,简的追随者曾经不少,包括海员、有钱的绅士、庄园主的儿子以及她姐姐未婚夫的弟弟。可惜他们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不是比她太大就是太小,有的相貌丑陋,有的虽出身高贵但却是无钱财的“精神贵族”。

  而简对婚姻又实在太理性化。她与姐姐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女性。到了27岁,简又有了一个追求者比格·威瑟先生,一个身材高大,极为富有,心地也算善良的乡村财主。“但举止粗俗,在聪明才智方面无法与简相比”。“奥斯汀深知自己已是个老姑娘,这是她最后的机会”,但她还是拒绝了最后一个求婚者。

  当代英国女作家维拉里·迈尔女士给她的奥斯汀传记取名为《倔强的心》,这是因为奥斯汀有颗与当时女性不同的倔强的心,这颗心不允许她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这颗心使她拒绝为钱财而结婚,这颗心使她无法改变自己的信条:“婚姻只能为爱情而成。”

  无理想伴侣,奥斯汀被迫选择独身并为此付出代价。她只好安于清贫,每天写诗作赋,或与家人猜猜谜语,讲讲笑话,消磨那漫长无聊的日夜春秋。

  再就是观察他人,审视人生。这一切却在客观上造就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对于这一点,迈尔女士的评论很富有真知灼见:简·奥斯汀始终没有依附一个丈夫,对此,我们有理由表示自私的感谢。因为即使她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随着家口日益增多,她将几乎不可能专心。要是她嫁给一个不能继承遗产的次子或牧师,她将同样受到贫困的缠绕而无法写作……她没有子女,但她把自己的作品看成自己的孩子,并成了后人钟爱的文学作品。

作品意义

  读奥斯汀的小说,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作者那宛如蜻蜓翅膀似的敏锐观察力、紫外线似的透射力以及象牙雕刻般的细腻。这些作品重点刻画了女人的爱、年轻人的烦恼与欢乐、男人和女人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尖锐又不乏善意地讥讽了当时中产阶级一些人的虚荣、虚伪、肤浅、悭吝,以及人们的愚蠢和错误所带来的悲哀与懊悔。她的作品,表面看来不是在说教,而是为人们提供娱乐,提供饭后茶余的谈资和笑柄。但谈过笑过之后,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启迪。她的小说,故事情节谈不上跌宕起伏,但丝丝入扣,不断泛漾着“茶杯里的风波”;充满了趣味横生的对话,书中人物也相貌各异,性格鲜明。而这一切,充分反映了女作家的才华、睿智、机警、幽默与风雅。

  奥斯汀作品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直到18世纪末叶,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只占极其次要的地位,甚至不被视为文学。严肃的男性文人,只写诗歌、剧本或者散文;甚至连阅读小说也被看成是下等手艺人和女人们的消遣方式。而且,以往的小说受浪漫主义影响,大多描写鬼魅和超自然的生灵,故事情节恐怖而又光怪陆离。正是瓦尔特·斯格特(WalterScott)勋爵和简·奥斯汀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他们的作品开始以现实中的人为主角,真实描写了当时活生生的社会。奥斯汀的作品尤其侧重凡人琐事。用本世纪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爱妮特·鲁宾斯坦(An-nette.T.Rubinstein)的话说:奥斯汀在世纪之交,对她的作品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形式,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英国首批现代小说……这些作品对生活的描述,就像湖畔诗人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那样真实与不苟。

声响之门

  简·奥斯汀故居坐落在英国汉普郡阿尔顿小城西南一英里处的查乌顿村,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

  步入故居,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宁静而典雅,正与主人文静的性格合拍,奥斯汀也称赞这里是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的确,她令人钦佩的创作效率,正是得益于居室内朴素和谐的环境:坚实的木质地板,一些小摆设都放在恰当的位置,墙纸花纹简练而协调,墙上的名画色彩明朗、人头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着作家的灵感。

  这所房舍有一扇著名的“声响之门”,其响声能使奥斯汀事先知道“有人来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写作的纸笔。故居里还展示着奥斯汀许多作品的手稿和亲笔信,以及她当年写作用的据说是来自中国的桌子。这张桌子酷似一台缝纫机,遇有人来,纸笔放进桌内,桌面一盖便“天衣无缝”。它与“声响之门”默契配合,为奥斯汀“偷偷地写作”服务。它不失为一个提示物,即奥斯汀那些知名的小说是在半秘密状态下写成的,也只有奥斯汀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写作的艰难和多少不为人知的情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简.奥斯汀迷的姐妹们进来, 大家成立一个简 奥斯汀迷协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