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行之德国品质
版权所有:xhbinhai去欧洲多次,待得最久的国家便是德国。
由于不是在那里讨生计或是上学,对当地的了解可能多是皮毛,看到的也多是好的一面。但不管怎么说,德国的品质是有口皆碑,这不光是产品的品质,感受更多的是人的品质及整个社会的运转质量。
有几次经历,现在还记忆犹新。
94年一个人第一次去德国旅行,开始几天住在朋友KATHRIN在杜塞尔多夫的家里,由于她们夫妇还差几天才能休假陪我,所以有一周时间差不多都是我骑辆自行车自己出去转悠。本人英语虽然考过了四级,但久疏江湖,真正水平也就一级半,到了听或者说的时候更是战战兢兢,使出浑身解数能嘣几个小学学过的单词出来。
到德国的第二天,KATHRIN就对我说,你今天可以自己上街了,骑HERBING的自行车。看着我迟疑的样子,她塞给我一张地图:“拿着它,你不会走丢的,咱们住的地方我已经给你画出标记了,你走多远都没事!”
到了街上,我手里抓着地图,指甲紧紧掐着画着标记的地方,一步三回头,生怕忘了方向。可当走出一段路后,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这里每个路口都有清楚的指示牌,指明本路口所有的方向和下一个街区以及地铁街车等交通设施的名字,任何一个所在点都可以在地图的坐标格上找到,只要认识字母,你永远不会走失。
于是,几天下来我已经把整个城市逛的差不多了,哪有商场,哪是火车站,亚洲店怎么走,红灯区的位置……,本人已经耳熟能详(嘿嘿,红灯区见闻下回讲)。
这样的旅行我觉得最好之处在于,首先我没有谋生的压力,可以一门心思的去感受一个陌生的国度,细细的品味那里生活的人们,再者我不是跟着一个旅行团或所谓的考察团,路线行程必须听从安排,所见所闻未必是最原始最真实的。
说实话,我们中国人对发达国家的了解远远多于人家对我们的了解,虽然我们在媒体上或电影中都能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如何的发达,人们如何的文明,而当你真正亲身感受时,有些在那里本该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却会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一天我骑的自行车坏了,KATHRIN和我到一个自行车商店去修,老板检查了毛病以后开了个单子告诉过两天来取。取车时我发现收据清单上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更换磨电灯、轮胎等配件的钱,另一部分是74马克的手工费,我忙问KATHRIN这手工费怎么算出来的。KATHRIN说:“德国的人工非常贵,按法律规定修自行车的手工费是每小时60马克,看,这上面写着用时一小时十四分钟,所以是74马克。”
“这他要没用那么多时间呢?你又没盯着他。”
“不可能,没有这种事发生的,他为什麽骗我们?” KATHRIN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我。
关于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守纪律的品格我们早有耳闻,我看到了很多德国人厨房里放着天平,我也看到了下雨的晚上路上没车而行人在规规矩矩等红灯的情况彼彼皆是,他们的国家之所以发达和富裕,前提就是:大家都严谨,大家都规矩做人。
后来我发现,当遇到或看到一个需要大家自觉遵守规则的事情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问问会不会有欺骗,会不会有人能占便宜。
那天在德国留学的哥们王三来杜塞尔多夫看我,告诉我他每月要上医疗保险(那时国内没有,所以听起来很新鲜),看病时不用花钱,直接到大夫那里,看完病诊费刷卡,然后拿着处方去药店买药同样刷卡,最后保险公司分别将费用转到医生和药店的帐上,虽然保险费比较高,但看病住院的费用保险公司百分之百担负。
我听后马上说,那不就有赚钱的道儿了嘛,你跟大夫商量好了,多开几百块钱诊费,钱过来后你们俩平分。
“靠,你以为咱没动过那脑子,中国人在这方面最聪明了。可没戏,在这儿你就别想,德国医生拿到执照非常不容易,行医的收入非常高,没人会拿饭碗开玩笑。”
王三告诉我,能有的偷手也就是在打工的工厂装病一两天歇歇,因为病假不扣钱,再有就是钱紧时坐地铁电车时不买票,“你算算,公车的月通票是60马克,一年700多呢,这对咱这穷人可真是点钱啊,我来这一年了,经常逃票,一次查票的没碰上过。就是半年碰上一次,罚60块钱,也是合适啊,嘿嘿。”
德国的城市交通非常发达,U-BAHN(地铁)、S-BAHN(城际轻轨)、STRASSE-BAHN(电车)、BUS纵横交错,非常方便,任何一种公车的站牌上都清楚的写明每趟车到达的时间,前后绝不会差几十秒,整个社会每天象钟表一样精密的运转着。
在路上,尤其在西部,你如果在路上做寻找状,不超过两分钟,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问你需不需要帮助,这一点屡试不爽。99年在波恩,我在火车站的地图前查找贝多芬故居,马上有一大爷过来给我们指路,看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大爷干脆就直接领我们过去,当时下着小雨。
我有点过意不去,就对大爷说:“如果您不去那个方向,就别太麻烦了,我们自己去。”
“不不,我要送你们,我也去那一带。”
到了以后我们才发现老人又从原路返了回去。
在曼海姆,也是在火车站等车,我猫着腰在看时刻表,由于天冷,鼻子里有些发潮,我不经意的用手背触了一下鼻子尖儿,这时,有人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一包纸巾递到了面前,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口袋里掉出来的,刚要道谢,发现这包新纸巾不是自己的而是大哥特意送给我,看着站在那里冲我微笑的德国大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心中立即浮现了一个解放军的形象,要不是他的大鼻子提醒了我,我当时肯定振臂高呼:“向雷锋叔叔学习!”
这样的感动不胜枚举…… “这样一个民族,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们在二战中所做的事情。”后来和我同去的哥们经常这样说。
当天黑下来,需要开自行车前的磨电灯,我会说:“路灯这么亮有必要吗?”
当步行过马路,需要等红灯,我会说:“这不没车嘛。”
这时,KATHRIN都会用她那怪腔调的中国话坚决地对我吼一句:“这是法律。”
比起我们的朋友——长时间生活在国外的御风,我的诸多感受可能流于表象,但仅仅这些表象的形成也需要我们学习太久。
所谓精神文明,其进步的历程远比物质文明的进步要慢的多,因为规则的执行,需要所有人而不是一部分人的遵守,我敢说,中国任何一个人到了国外都会在短时间内学会等行人红灯、都不会(或不好意思)随地吐痰、都会排队、都会说谢谢,而在我们自己家里由于多数人不去守规矩,自己也就不愿意充那大尾巴狼了。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乘坐的一个飞上海的的国内航班上,乘务员在为旅客把大量的本该托运的行李带进机舱而大发感慨:“同一个人一到了国外航班上都知道规矩,没有敢把大行李带上来的,可就是在国内航班,都不自觉了,真没办法!”
有一次我刚从国外回来上街,行人的红灯亮着,过马路的人们依然故我地穿过车流向马路对面涌去,等我醒过味儿来这是在咱自己的地盘儿,马路这边就剩我一个人了。
只见已经过去了的同行的哥们正站马路那边冲我嚷呢:“快过来呀,你丫有病啊!” 的确有病!
入乡随俗吧! d 不得不承认的差距,但是,各有特色!也别瞧不起中国的那套!!!
胖子不是一顿能吃出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