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_0183 发表于 2007-6-5 23:07

上海人聊聊上海

     上海本来只是一个渔村而已,只因地理位置关系,渐渐发展成中国第一经济都市。上海的原住民,你可以到嘉定、青浦、松江、川沙、金山、南汇等郊县去体会他们的民风是如何淳朴。他们的口音笨拙,不似浦西口音那样灵活妖娆,过去,他们到市区去,都是说“去上海”,称市区人为“上海人”。而他们,也被市区居民蔑称为“乡下人”的。
    
     市区居民倒大部分都是移民,操着“上海话”的所谓“上海人”们,寻祖问宗,大多不出3代以外。而所谓上海话,也是本地口音结合了苏州、苏北、宁波、南通、杭州、嘉兴、常州等江浙一带的各种口音融合出来的一种方言。
    
     上海最大规模的吸收移民应该是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就像当年山东河南人闯关东一样,大量周边地区难民涌入上海,在家乡有钱的,到上海后就形成了上海的上流阶级,而大部分穷人,就窝居到一些简易棚户里去,这就是90年代政府对上海旧城大幅度改造的那些了。
     那时候,上只角(过去的租界,住的多是洋行、银行职员)的人看不起下只角(就是那些难民窝棚了),因为他们弄脏了上海;下只角的人就看不起乡下人,至少我们住在市区;乡下人只好看不起外地人。所有进入上海的人,都努力洗去自己外地人的印记以标明自己的身份,以免连乡下人都要看不起自己。(不许自己孩子和外地人结婚是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了)乡下人则努力学习市区口音以抬高自己身份......
    
    其实这种心态没有什么奇怪的,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是全人类的共同特点,推而广之,不仅人类,所有动物都是这样,喜欢依靠强壮美丽的胜利者、疲弱的失败者甚至连交配权都得不到。这种心态在孩子身上可以最清晰看到,所有孩子都喜欢让干干净净、长的漂亮的人抱,绝不愿让那些脏兮兮长相猥琐难看的人碰。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情况下,富人总是干干净净而且漂亮一些,穷人则相对邋遢而难看。
             
     再来说说上海人的小气。
     49年以前,那些蜗居在贫民区的移民的生存环境;在60年代的大革命后,原来的租界的上只角因为革命对生活资料的重新分配,石窟门的居住环境和棚户差不了多少了。
     在如此逼疚的生存环境里,十几户人家公用一个厨房、一个洗手间、一个水龙头......每个月在分摊水电煤这些生活费用的时候,以那时候全民普遍的低收入,可想而知是怎样的艰难计算和斤斤计较。一家十几口人住着十几二十几平方的房子的人,如何能不苦苦计较一块边角地盘的争夺呢?
    这些,恐怕那些一家住着楼上楼下大房子,前有空场,后有园子的外地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吧。
    我有个朋友从小在苏北人聚集区长大的,他转述那些人家的老人的话:我们从外地来上海,一无所有,但是家里几个孩子张着嘴要吃饭,又没有钱,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这里扣一点,那里争一点,我们只能小气只能做被人看不起的事……
    一种地域性格,一个地区的人的特点的形成,是长期的经济文化的结果,不是这地方人的本来特点,他们在移民来上海前不是这样的……
    以前上海总自称“海派文化”,我大骂,海派文化早在1949年去了台湾,我们何来海派文化,有的恐怕就是石窟门文化、弄堂文化,棚户区文化……最近这些年好象叫的少了,大概我的骂声他们听见了。
    
    说起上海人的小气和斤斤计较,是一部心酸血泪史,今天又被全国人民翻出来曝晒在太阳地下鞭鞑……上海人何其悲哀可怜。
            
            来到上海的人,匍匐于洋人卵翼之下求生,以在洋行谋取职位为荣;本地民族资本家,和洋人做生意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新生代很快接受并学会洋人的社交礼仪和娱乐生活方式……所有生活在上海的人,在追求生活质量时,不约而同地向往着租界、百乐门、国际饭店……他们媚外吗?相对20世纪初整个中国断裂的脊梁,在八国联军面前奴颜媚骨的政府,上海人至少以平等生活工作的姿态与洋人同处黄浦江边。
    
     随后,1949年,一切推倒重来,洋人全部赶出中国,所有工农商学兵平等了,公私合营了,工资薪水也平等了,资本家被打倒了。上海不再对世界开放,就失去了她的骄傲,除了吃点老本,给国家上交一些财政,还有什么价值?
     上只角的生活被逼进了对过往的无限回忆中。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在批斗大会上坐过喷气式后、在游街回来后,过去的声色光影一遍一遍回到霞飞路、百乐门……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上海始终存在一个地下的小资交流渠道,一些残余的小开、小姐们自动会交流一些唱片、开一些舞会。这些人,即便被一万次批斗,却始终是上海时尚潮流的先驱。
     他们媚外吗?是的,他们媚外。
     谁和他们一起创造上海的辉煌?谁给他们丰富优雅的生活?又是谁瞬间剥夺了他们这些权利?又是谁甚至要把他们推至批判台上接受羞辱?
     他们能不媚外吗?

stella_0183 发表于 2007-6-5 23:19

我从小,听外婆外公讲的最多的,是解放前他们在上海的生活。
     外公的父亲,解放前就是资本家,开了一个颜料厂,据说那时候就开始和德国人做生意。家里住的是租界的小洋房,有三个佣人。外公有三个兄弟,当时在上海四马路,提起万家四个少爷,人人都知道,四个都是解放前就大学毕业,四兄弟一起聊天时就是用英文聊天,别人是插不上嘴的。现在吃过晚饭,我还经常听外公点着烟斗说过去上海哪里的蟹壳黄好吃,哪里的奶油蛋糕正宗,他感叹:“今天哪里还有这样的好东西。”
             我自己记忆中,四五岁时,外婆每个礼拜都带我去杏花楼吃虾仁馄饨,再买叉烧包回去。前几年我回上海时,特地跑去杏花楼吃我记忆中的虾仁馄饨,结果发现味道大变,失望透顶,不知道是我现在好东西吃多了,味觉变了还是现在的馄饨跟老早不是一个档次了。

             外公外婆经常告诉我他们以前的生活,上午白相大世界,下午去喝咖啡吃蛋糕,夜到去百乐门跳舞,年轻时的外公外婆就欢喜到红房子吃西餐,看电影都看外国片子,而且还要英文原版。。。。。。看见他们的照片,穿着毛皮大衣,西服一身,尼龙丝袜高跟鞋,风姿卓越。
         
     他们媚外吗?是的。我们从小听他们的讲述长大,我们媚外吗?是的。

stella_0183 发表于 2007-6-5 23:47

明天继续............

纳兰 发表于 2007-6-6 11:17

$支持$$支持$ $支持$楼主是原创阀?原创我再来卖一把

stella_0183 发表于 2007-6-6 11:45

原创了很多在婚版了
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520151
写了很多上海往事

看客 发表于 2007-6-6 13:36

$支持$ $支持$ $支持$

stella_0183 发表于 2007-6-6 13:45

谢谢版主$送花$ $送花$ $送花$

amin511 发表于 2007-6-6 17:03

$支持$ $支持$ $送花$ $送花$
很怀念嘉定话和南汇话$ok$

kellywm 发表于 2007-6-6 17:28

$支持$ $支持$

mickey831118 发表于 2007-6-25 14:32

$送花$ $送花$ $送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人聊聊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