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09

清朝官员等级 看电视剧老是搞混 原来制台就是总督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09

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 “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11

总督一职明代始设,原为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至成代中,以韩雍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开府于梧州,始成定制。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兵部尚书衔省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动事务。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一职明代设置。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曾遣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然非常设之官,至宣德时,始于关中,江南等处专设巡抚,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以巡抚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通称“抚台”、“抚宪”、“抚军”。又因例兼都察院右副御史衔,故亦称“抚院”。
藩台是布政使的别称,明太祖洪武初罢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别称“藩台”、“藩司”。《明史.职官志四》:“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又“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左、右司为经历司。十三年改布政使,正三品,参政,从三品......宣德三年罢交阯布政司,除两京外,定为十三布政司。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宣德、正统间犹然,自后无之。”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18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科举院试——由各省的学政(别称提督学院)主持的考试。已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院试。录取者既为生员,入府、州、县学,习惯称秀才。

乡试——三年一科,在一省或几省举行,由皇上钦命主考官、副主考,录取者即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即集中举人考试之意,三年一科,在京城举行,共分三场。三场会部通过者还要进行殿试。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一榜——考中举人者。

二榜——考中举人后再取中进士者。

●官署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事。最高长官为掌院学士(从二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从五品)、侍讲(从五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

都察院——是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从一品),属官有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给事中(正四品)、御史(从五品)等。右都御史(从一品)例由地方总督兼,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抚兼。

大理寺——为最高法庭性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评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掌马政。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掌宗庙祭祀事务。最高长官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员外郎(从五品)、太常寺满汉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等。


詹事府——是文学侍从、词臣迁转之阶。原归翰林院,后单设。最高长官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属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从六品)、詹事府主簿(从七品)等。

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最高长官称宗人府令(正一品),由宗室王公大臣兼领,属官有宗人府丞(正三品)、宗人府理事(正五品)、宗人府副理事(从五品)
、宗人府经历(正六品)等。

吏 部——掌全国文官品秩、铨叙、考课、黜陟和封授。最高长官为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属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户 部——掌财赋户籍等事。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礼 部——掌礼仪、祭祀、贡举、教育。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工 部——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兵 部——掌全国武官黜陟、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刑 部——掌全国刑狱。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官名殿阁大学士——为正一品,相当于宋朝的丞相,由皇帝指定分管的部、院。

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地位低于殿阁大学士高于各部院尚书。

总 督——掌一省或几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兼殿阁大学士者为正一品,兼协办大学士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侧重于军政。

巡 抚——掌一省的军、民、吏、刑各项,为从二品,地位略低于总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礼部侍郎者为正二品。巡抚侧重于民政。

布政使——督、抚属官,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按察使——督、抚属官,管一省刑名。

●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

总 督——制军、大帅、制台、制宪或督宪。

巡 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或部院。

提 督——军门或提台。

总 兵——军门、总镇或镇台。

副 将——协镇或协台。

吏部尚书——天官。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或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各部院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称部堂。

布政使——藩台。

按察使——臬台。

学 政——学宪或学台。

道 员——观察或道台。

知 府——太守、府台、黄堂或太尊。

通 判——别驾。

知 州——州牧。

州 同——州驾。

知 县——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御史——都老爷或侍御。

●官员的服饰及轿饰清朝的官员共分九品十九级。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锦鸡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鹭鸶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补服。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22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25

清代衙门的设置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及时代特征。就其对前朝所设衙门而言,有的进行改造,有的不再设置,其间变化也很大。如明朝的宦官二十四衙门,清朝吸取了宦官为害的教训,将其裁汰精简,并入内务府之中。而内务府堪称是清朝第一大衙门,仅职官就有3000多人,与事务最繁的户部相比,职官设置是后者的十几倍,如果加上匠役、军丁、太监等人,内务府有上万人之多。除本府设置广储司等13个衙门管理宫禁事务外,其分属机构就多达四十几个,这些分建衙门,全部铸给关防印信,由总管大臣统辖,人们熟知的“江南三织造”
,即是其派驻机构。织造官都是皇帝亲信之人,除负有本职任务外,早期还负有搜集情报、密报民情、监视所在地方官的特殊使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苏州织造达二十多年,也是最早用“密折”方式向皇帝报告江南情势的官员。

  清代是跨越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时代,衙门设置也体现了这一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办理外交等事务,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到了晚清实行官制改革,衙门裁撤、新设、合并,变化更大。陆续新设的衙门有民政部、商部、巡警部、学部、大理院、资政院等。裁撤的衙门有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改组、合并的衙门更为纷杂。

  作为亲民的州县衙门而言,有相当多的州县佐贰官,如县丞、主簿、训导等,各自有独立的衙署,因而从职能上看,佐贰衙门是州县衙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独立,不是严格意义的附属机构。

  因此,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要确切统计清代衙门有多少并非易事。根据光绪《大清会典》及《清史稿·地理志》等统计,至清末全国仅省、道、府、县四级主要行政机构设置的衙门就有2200多个,如果包括专属衙门及各分支衙门、佐贰衙门,清代地方衙门总数当不少于3000个。平均每个省有130多个衙门,一个县有2个以上衙门。因此,清代堪称是衙门泛滥的时期之一。

  民众负担何其重

  衙门越多,民众的负担就越重,所受到的侵扰就越厉害,所谓官多扰民,自古已然。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八中曾说过:“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大官都是“治官之官”,这类官一多,不但耗糜国家财富,浚削民膏民脂,而且官员之间互相推诿,小则降低行政效率,大则影响国计民生。唐甄在《潜书》中指出,官越大,越不亲民,因而“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而小官都是“治民之官”,这类官一多,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正如唐甄所说:“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匹夫匹妇才能各得其所。与以往朝代相比,清代的大衙门多、高官多,堪称一大特点。按照嘉庆《大清会典》核定的内外文武官员数目,除去编检、庶吉士、侍卫,以及准、回等部官员不计外,清朝额定官员二万七千多员。咸同年间,冯桂芬指出,清代官员人数,“于古不为多,而大官之多,为汉以来所未有”,“不冗于小而冗于大,不冗于闲而冗于要,不冗于一二而冗于十百”。

  按照中国古代行政机构设置即衙门统系而言,唐以前地方衙署实行郡(州)县二级制,唐设道,宋设路,但不是一级实体机构。元代设置行省,明朝改设三司,地方行政系统始成三级格局。清代在省、府之间设道台衙门,二司之上设总督、巡抚,行政系统演变为五级格局。因而从理论上讲,总督、巡抚、藩、臬等衙门都是省级衙门,道台,正四品,其衙门也属于大衙门。而作为从四品的知府在清代只能算做中级官员,这也难怪知府大人不安于位,遑遑于升发之途了。如果再加上漕运、河道、盐政等专署衙门,以及提督、总兵等武职衙门,那么,清代的大衙门之多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十三颗头 发表于 2007-7-1 19:28

太子太保 si de dou hen can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1 19:32

原帖由 十三颗头 于 2007-7-1 20:2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太子太保 si de dou hen can
为什么这么说,还有谁$frage$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2 12:39

看电视里说 清朝4品才300多,不知道是多还是少$frag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官员等级 看电视剧老是搞混 原来制台就是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