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p 发表于 2007-7-31 21:11

安东尼奥尼和英格玛·伯格曼逝世

http://ent.163.com/special/00032BT6/Antonioni.html

 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昨日(当地时间7月30日)于罗马家中逝世,享年94岁。安东尼奥尼去世时安祥坐在椅子上,当时是罗马时间20点左右。葬礼暂定在意大利费拉拉举行。

http://imagecache2.allposters.com/images/pic/21/BLOWUP.JPG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7-7-31 22:37 编辑 ]

pingp 发表于 2007-7-31 21:22

http://www.xici.net/b2467/d55976858.htm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io Antonioni,1912 9.29-2007 7.30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于1912年9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一个中产家庭,20岁之前他很倾心造型美术,后来着迷戏剧。安东尼奥尼最早的电影从业经历是为杂志做撰稿人,1939到1940年,他当上了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该杂志虽然是属于法西斯体系内的杂志,但后来却可以称为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保姆,从中产生了许多新写实电影的著名导演。他只在杂志上开始发表了几篇文章,就因为政治运动解职。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安东尼奥尼开始撰写剧本。在1942年,替罗西里尼写了《飞行员回来了》的剧本,受到赞扬。费里尼的《白酋长》也有他的贡献。此外,他还作为见习导演,在法国参与了马塞尔.卡内尔《夜间来客》的创作。

1940年,安东尼奥尼离婚后,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第一部《波河上的人们》(1947年)使他奠定了新现实主义的前驱地位。影片以波河上一条驳船的航行为线索,用不动声色的客观纪实手法捕捉渔民生活,被认为是影响后来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

战后,安东尼奥尼继续写剧本,为桑提斯写了《欲海奇女子》的剧本。他作为新现实主义的旗手,在1948—50年拍了数部短片。1950年,38岁的安东尼奥尼开拍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爱情故事》。这是一部暗示新写实电影将给意大利新气息的作品,但当时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此后,《失败者》、《不戴茶花的女人》、《小巷之爱》等片,都反映平平。直到1955年,《女朋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他已经显露了带有安东尼奥尼标签的主题和风格,如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人物,尤其是中上层社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并非以戏剧性的冲突来结构情节。安东尼奥尼虽然和新现实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种种关系,但在电影作品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1960年《奇遇》获得第1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是真正使他享誉世界影坛之作。本片陈述一位豪门女子退出传统社会价值与文化观点,追求情欲自由的心路历程。表现一个发生在利帕里群岛和西西里岛上的奇特的探索。他因此被喻为电影界的纪德——镜头近乎旁观者般冷静观察,却又如曾身历其境般深入细腻,将最微小的心理悸动呈现无遣。笔调忽冷忽热,若即若离,惟妙惟肖地再现现代人的焦虑状态。

《奇遇》和1961年的《夜》及1962年的《蚀》被称为疏离(爱情)三部曲,刻画现代人因缺乏有效沟通而苦闷、孤独,转而寻求爱情以寄托心灵。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无形的隔阂之墙而爱情挫败,陷入绝望与更深沉的孤独中,充满了浓厚的安东尼奥尼式悲观情结。

《红色沙漠》女人和他的丈夫共同生活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丈夫是一个大型企业的经理,这座城市的上空常常是烟雾笼罩,这使女人感到非常郁闷,整天焦躁不安而且神情恍惚。在焦躁不安时女人经常做出许多正常人不可想象的行为,饱食之后居然向别人乞讨一块面包,女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和丈夫的一个同事偷情并且一起出去游玩,见到的景物都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污染而污浊不堪,见到的人们都是冷漠的感情如女人一样的异常。而女人的反常似乎只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受到了惊吓。时间长了,女人发现以前同丈夫和儿子之间的那份亲密了再也不可能存在了,那位丈夫的同事对她的感情也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女人想找到理解,找到感情,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里,女人彻底的迷失了,内心空虚孤独犹如一片荒芜的沙漠。《红色沙漠》和安东尼奥尼的爱情三部曲一样,都是以一个女人的精神状态和混乱的内心作为影片的中心内容。在这部影片中女主人公承受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焦虑,在烦躁不安的情绪的折磨下她和丈夫无法相处,对于他人的爱意又不能理解从而也无法接受,在精神其实并不错乱的情形下,女人却做出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影片敏感准确的再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世界的进步,但同时工业文明又使人的主体陷落了。人类创造文明是一种进步,而文明却反过来压迫制约着人类,这是怎样的一个悖论!安东尼奥尼把现代人的心态和现代工业文明一起表现,影片的思想指向从而也更加明确,造成人的情感荒芜如沙漠一样的原因可能就是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导演对现代文明的一种高度质疑。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难怪有评论说:《红色沙漠》是电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色彩在影片中似乎不只是自然色的再现,更多的具有了主观性、情绪性。沼泽地是灰色的,是因为主角当时的心情决定了它应该具有的灰色,房间里一片粉红,因为情人正沉浸在一片桃色之中。影片的画面构图充满张力,有着浓浓的抽象派绘画的意味,突出了女主角的混乱的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安东尼奥尼一贯的风格一样,演员的表演是模糊的、中性的。

《放大》获得1967年第2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某一天他在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对似乎是热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这个特殊的年代来到了中国,拍了一部长达三小时半、毁誉参半的纪录片。据说安东尼奥尼把南京长江大桥拍得反过来,又拍了滚地龙的镜头。那时侯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象征,而且当时中国不识西方腐朽没落的颓废派作品,故认定安东尼奥尼是在污蔑社会主义中国,于是组织批判他。当时的一首儿歌:“红小兵,志气高,要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好。学马列,批林彪,从小革命劲头高。红领巾,胸前飘,听党指示跟党跑。气死安东尼奥尼,五洲四海红旗飘。”中国人批判安氏的活动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那一年究竟发表了多少篇批判文章现在已难以统计,仅1974年2月和3月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就结集了一本200页的书,名为《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6月版),本书辑录文章43篇,作者来自全国各条战线,其中很多都是安东尼奥尼拍摄过的地方的革命干部和群众。

1985年安东尼奥尼中风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1995年,《云上的日子》问世,这部短片集式的作品既表明安东尼奥尼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结构一部完整的长片巨制,也以这种主题堆积的方式,对导演一向所关注的各个主题进行一次总结性地阐述。在文德斯的鼎力协助下,影片仍然呈现出安东尼奥尼当年的风采,无论是哲学主题的挖掘,还是影象精美严谨的构成,都显示出一代大师风范。

2004年安东尼奥尼与王家卫、索德伯格合导了一部《爱神》,但是反响平平。

安东尼奥尼是享誉世界影坛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都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他的影片被称为“内心的新现实主义”。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作品年表:

1947:《波河上的人们》(纪录片)Gente del Po

1948:《清道夫》(纪录片)

1949:《甜蜜的谎言》(纪录片)

1950:《爱情故事》Cronaca di un amore

1952:《失败者》I Vinti

1952:《不带茶花的女人》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1953:《小巷之爱》Amore in citta

1955:《女朋友》Le Amiche

获奖记录:1955年第18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1957:《呐喊》Il Grido

1960:《奇遇》L' Avventura

获奖记录:1960年第13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60:《夜》La Notte

获奖记录:1961年第11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62:《蚀》L'Eclisse

获奖记录:1962年第15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64:《红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

获奖记录:1964年第29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国际影评奖

1966:《放大》Blow Up

获奖记录:1967年第2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9:《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

1972:《中国》(纪录片)Chung Kuo Cina

1975:《职业:记者》(另译《旅客》)Professione: reporter

1980:《奥伯瓦尔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

1982:《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

获奖记录:1982年第35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奖

1997:《云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2004:《爱神》(与王家卫、索德伯格分别执导一段)Eros

pingp 发表于 2007-7-31 21:36

英格玛·伯格曼死了!
2007-07-31 00:40:48 来源: 上海东方早报 网友评论 3 条 进入论坛

早报记者 余奇 刘嘉琦

image

晚年伯格曼 IC资料


http://www.dvdone.ch/img/cover/11795_big.jpg


    当代电影大师、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本周一去世,终年89岁。根据瑞典TT通讯社报道,伯格曼在他位于瑞典法罗岛的家中去世,去世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葬礼的日期目前还未确定,不过将仅由少数亲人朋友参加。“这不仅是瑞典,更是全世界的巨大损失。”伯格曼基金会的主席阿斯特里德·索德伯格·威丁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而刚回到瑞典度假的文化官员Eva在接获早报记者“伯格曼去世”的短信后,惊讶地回复:“我的天!”
    根据当地官网上的消息,伯格曼在去年10月曾进行过一次手术,之后一直没有真正痊愈。不过让很多人安慰的是,伯格曼是在睡梦中平静去世的。
    通过他一生拍摄的50余部电影,伯格曼视力所及是他所挚爱的瑞典所有的极致:漫漫冬夜带给人的幽闭恐惧感、光亮夏夜中温暖的嬉戏,以及他度过晚年的法罗岛上华丽的荒凉。瘟疫、疯狂等极难处理的题材、革新的拍摄技法、精雕细琢的电影语言……伯格曼留给艺术电影一个难以逾越的巨大背影。不过2004年接受瑞典SVT电视台采访时,早已深居简出的伯格曼表示自己很不喜欢回看自己的作品,“我不经常看自己的电影。因为看时我会变得神经兮兮,随时要哭……这种感觉太糟了。”为伯格曼首次赢得国际声誉的是1955年的浪漫喜剧电影《夏夜的微笑》。而《第七封印》1957年上映时震撼了评论家和普通观众。这部以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横行时期为背景的寓言故事集中体现了伯格曼电影作品的精髓———极端的严肃、令人意想不到的幽默、震撼人心的画面。后来,伯格曼又执导了《野草莓》、《假面》、《处女泉》、《秋天奏鸣曲》、《芬妮与亚历山大》等片,这些影片如今都成了经典。
    伯格曼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舞台剧导演。他排演了许多“瑞典现代文学之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戏剧作品。斯特林堡在作品中深入而精确的心理剖析对伯格曼有不小的影响,这点在伯格曼1973年的作品《婚姻场景》中体现得很明显,该片细腻而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中产阶级夫妻的各种感情问题和冲突。此后,伯格曼在戏剧和电视领域都十分活跃。他说做导演的冲动仍在自己心里涌动,但他打算告别影坛。1975年,伯格曼因执导戏剧的杰出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2年秋天,84岁的伯格曼开始了自己最后一部作品《萨拉邦德》的拍摄。这部片长120分钟的电视电影根据《婚姻场景》中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进行延伸。伯格曼说自己之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是因为意识到自己“肚子里怀孕般有了剧本”。“一开始我觉得恶心、想吐,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亚伯拉罕和莎拉突然意识到她怀孕了。”


伯格曼谈电影
    尽管被誉为当代电影大师,伯格曼对戏剧的热爱却远远超过电影。他曾说过:“戏剧可以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任何东西,而电影只关乎屠夫与娼妓的交易而已。”
伯格曼谈死亡
    谈到死亡,86岁生日时伯格曼曾表示,他并不害怕死亡,也不觉得死亡有什么神秘的。然而1957年他拍摄电影《第七封印》却是出于当时他对死亡的恐惧,片中骑士与死神对弈的镜头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我那时非常害怕死亡。”伯格曼说。



早报记者连线法罗岛上唯一中国居民>>>
    法罗岛上居住的唯一中国人李小姐说,法罗岛还是很安静,只是一整天都在下雨。也许是雨水隔断了岛民彼此间的联系,抑或是他们还未真正接受一代电影大师的离去,除了当地官方网站的头版头条悬挂了伯格曼去世的消息,岛上包括教堂在内,各处都还没有流露出哀伤或者悼念的气氛。



所有那些伟大都不会烟消云散

王泰白

    突然之间,6月底波罗的海岸边的那场雨再次翻卷到我的身体之内下了起来。
    伯格曼死了!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刻,一个准备好的句号传播到了那些爱他的人们中间。我想,也许我的肺里还残存着最后一口从法罗岛上呼吸来的空气。
    沾染了伯格曼的孤独、让人心悸的雾气似乎从我的桌脚升腾起来。也许法罗岛的绵羊也处于一片悲悼之中,站在树木之间的空地上,目光呆滞。那个署着“cinemato鄄graph”的信箱再也不会收到来信,而那几扇紧闭的门再也不会被他的主人开启。
    那些痛苦的时刻蜂拥着到来。
    《假面》里丽芙·乌尔曼突然被一种缄默和拒绝的力量击倒,不愿再说出任何一个词语,或者比比·安德森在海滩上紧追不舍,像一个被掏空的物种;或者《野草莓》里那段光辉灿烂没有阴影的死亡之梦,那只突然从棺木之中伸出来的手;还是《羞耻》之中马克斯·冯·西多扣动扳机射出死亡和猥琐的那一刻;或者《傀儡生命》中那具在冬天的阳台上瑟瑟发抖的躯体;还是《沉默》中英格丽·图琳发烧的呼吸,或者因为隔壁的欢娱而增长起来的愤怒和诱惑……
    可是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伯格曼留给我们的小部分,因为大部分孤独他都随身携带,献给了死亡。
    他活得足够长,也足够孤独,足够把伟大说上一百遍。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7-7-31 22:52 编辑 ]

wey 发表于 2007-8-1 08:56

"安东尼奥尼 ,见鬼去吧!"

小学课本上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东尼奥尼和英格玛·伯格曼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