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其模式化 中国对法国"有偏见"
来源: 环球时报正值“中国文化年”在法国搞得热火朝天之际,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皮埃尔·阿斯基就“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撰文一篇。文章说,如果到著名的北京大学随便问一名该校法语系学生为什么学习法语,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因为法国很浪漫”。不错,在中国人心目中,“浪漫”几乎是法国或法国人的代名词。然而,中国人或许不相信,当你把这个“事实”告诉法国人时,也可能引起他们的一个共同反应:张大眼睛,吃惊和不解地看着你。
法国人并非如此浪漫
中国人如此评价法国人,其实不无道理。在国内欣赏任何一部法国电影,如果去掉剧中的接吻、进食和冗长的对话,也就所剩无几了。如果到法国观光,无论置身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间,都会看到“免费”的接吻表演。更绝的是,法国人不仅不会“择地而亲”,反而人越多越来劲。于是,在街头或地铁里,甚至在电影院前的长长队伍中,一对对双唇紧吻的热男辣女每天都在纵情展现着“法式浪漫”。
这只是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人,法国人对此则不以为然。巴黎中国旅行社的实习生卡特琳娜曾在吉林大学学了3年汉语,她认为中国人把法国人想得太浪漫,甚至有点放荡不羁。卡特琳娜发现周围的中国同学走两个“极端”:一是把她视为“高傲的法国人”而敬而远之;二是认为她交友随便,有的男同学甚至在不恰当的场合同她搭讪。正如她所说,法国人对刚刚结识的朋友往往表现得很热情,又是贴脸又是开玩笑,而交到一定深度则并不容易,有时比中国人还难以接近。
中国人把法国“模式化”
如果说有的法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的时代,那么中国人对法国的认识与了解也让法国人不太满意。初来乍到的中国人往往觉得法国人高傲自大,对外国人冷漠,明明会讲英语却非要说法语让你难堪。
记者久居巴黎,以前对此也没有太多认识,直到有一次去南方普罗旺斯的小镇呆了两天,才发现法国人原来如此朴实可爱。由于小镇不是旅游热点,那里的老百姓很少看到黑头发、黑眼睛的亚洲人,我这个中国来客着实受到了贵宾式的热情接待。当记者问他们对外国人的态度为何与巴黎人如此不同时,一位女士表示,对于许多法国人来讲,巴黎和外省是两个概念,在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上都有很大差别。而这一点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许多人眼里都只看到出自一个模子的“法国人”。
中国“偏见”让法国“受害”
法国经济界人士在谈到中法关系时都难免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是法国在1964年成为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第一个西方大国,还是现任总统希拉克被传为美谈的“中国情结”,这些都成为把中法政治关系推向“鼎盛时期”的因素。不过,这一跨越亚欧大陆的友情并未使两国关系在其他领域“受惠”,尤其在经济合作方面,更是“干打雷,不下雨”。法国《解放报》在分析原因时称:“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仍停留在一个传统文化大国的框架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经济强国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国。”因此,中国对“法式浪漫”的评价“仅是对高卢的崇拜和赞许,并没有给法国出口带来好处”。
正如皮埃尔·阿斯基所说:“法国绝对有一个‘中国死结’没有打开。”或许正是为了打开这个“结”吧,高傲的法国人现在也放下了架子,开始向中国推销自己。3年前,记者应邀参加了由巴黎工商会组织的一次考察,活动的题目就叫“法国在中国的印象”。不久前,记者在巴黎再次遇到该活动的组织者,并同她探讨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这位法国小姐说,中国人对法国企业的印象仍局限在欧莱雅、路易威登等奢侈品行业,而他们则希望中国人更多地了解法国的核电、高速列车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产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中国人对法国“好看不中用”的传统认识似乎已让法国上下颇为着急。近来,法国陆续派遣了一些使团来华,试图改变中国人对法国的传统印象。此外,法国的地方机构也纷纷到中国投石问路,罗纳大区日前派出一个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到上海,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做公关宣传。该大区工商会负责人杜凯先生行前对记者说:“中国人对法国有‘偏见’,这是一个遗憾,但有时也能变成一件好事。既然中国人能喜欢法国的化妆品,他们早晚也会认识并喜欢法国的其他产品。” 是吗?我很想去体验一下,才会死心,曾经很向往…… 最初由 onevolution 发布
想去踏狗屎啊??不会把!!穆哈哈哈哈哈
不就是狗屎吗,德国也很多啊,还有很多人渣呢……
人才是最脏的,最讨厌的动物…… 明年,如果我没回国的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