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那些外国人----(3)胡佛
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美国第三十一位总统。他也是采矿工程师,亦被誉为人道主义者。
生平
他出生于爱荷华州一个贵格会家庭。他是第一个出生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总统。他的父母分别于1880年和1884年去世。1885年,11岁的他乘火车往俄勒冈州他的舅父家中居住。他在那里的6年生活使他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在他舅父的公司里他学习了簿记和打字,晚上还修读商业。1891年秋天他入读加州斯坦福大学。在大学的地质学实验室他认识了妻子露·亨利·胡佛。两人于1899年结婚。曾受雇于一家英国公司,于1898年来中国担任天津附近的开滦公司煤矿的负责人,1913年离开中国。
他是美国共和党的成员。美国总统中不拿工资的只有两位,他是其中一位(另一位是约翰·F·肯尼迪 ),因为他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严峻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最大的水坝胡佛水坝就是以他来命名的。
(来自wiki百科)
美国前总统胡佛故居寻访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美国第31届总统赫伯特·胡佛早年发迹津门,在天津断断续续工作和生活了15年之久,但他的故居在哪里?一直是个谜。胡佛发迹津门
美国第31届总统赫伯特·胡佛于1874年8月10日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的西布兰奇,6岁丧父,8岁丧母。 1895年他从加州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几家采矿公司工作。1897年应聘为伦敦的比尤伊克——莫林采矿公司派往澳大利亚分公司经理。1898年12月,24岁的胡佛应清政府的聘请来中国工作,经天津利顺德饭店经理墨林介绍在墨林公司——中国机矿公司当经理,兼煤矿技师,当时他的中国名字叫胡华。
翌年2月10日,他与大学女友卢·亨利结婚,据说俩人是在利顺德举行的隆重婚礼,在蜜月中一起游过中国的许多省区,在天津生下了两个儿子小赫伯特和艾伦。
不久,胡佛在开平煤矿担任总工程师,妻子卢·亨利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工作。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天津兴起,胡佛和其他外国人同被囚禁达四星期之后释放。不久,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胡佛指挥侨民为联军建筑街垒,卢·亨利帮助护理联军伤员。后来,他们才撤退到戈登堂(今天津市政府址)附近的利顺德饭店。是年7月,八国联军在攻占天津城厢时,胡佛利用熟悉天津地形之便,亲自作联军的向导,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侨民中的“风云人物”。
胡佛在任职期间,与德进琳一道从清政府直隶热河矿务督办张翼手中秘密买下了开平煤矿。此事被张翼的亲家周学熙发觉,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告发。1905年初,清政府令张翼偕著名学者严复赴伦敦劳伦斯法庭,与胡佛、德璀琳打了一场国际官司,历时3个月。同年3月15日,法庭宣告中国胜诉,责令胡佛、德璀琳限期归还开平煤矿。不久,胡佛等人经过密谋,使英国另一同级法庭竟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没有开庭、没有审理的情况下,宣布取消了劳伦斯法庭的判决。清政府收回开平煤矿的事终成泡影。
1912年6月,由胡佛与德璀琳参与,正式签订开平、滦州两矿联合营业契约,成立开滦总局,由政府派督办。由此,经胡佛等人策划,英国在远东地区诞生了又一个大型企业——开滦煤矿。
1913年,胡佛在天津发迹后,携大量财产返回美国,在旧金山自设公司,并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成为商界知名人士。后参与政府粮食部门的领导工作,1921年开始当了八年商业部长。1928年11月6日,他当选为美国第31届总统。1933年胡佛任期届满,回加州致力于胡佛研究所工作。他一生著述颇丰,有《采矿原理》、《持久和平问题》、《美国史诗》等。1964年10月20日,胡佛因病在纽约寓所逝世,终年91岁。
寻访胡佛故居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胡佛纪念馆就曾派人来津寻访胡佛故居。那时,他们找到了天津历史博物馆,该馆陈克先生(现平津战役纪念馆副馆长)曾带领他们在小白楼一带作了一番寻访,但没有结果。
1993年6月,第一届中国利顺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天津日报》曾发表了孙建军、赵晋夫、董建津撰写的《叩开利顺德神秘客房》一文,在“309号: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在这里发迹”的小标题下,写到“1903年,胡佛从开平煤矿的巨额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在利顺德饭店前人称墨林角的地方营造了一幢豪华别墅(今市委院内‘红楼’)”。但据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罗澍伟所长讲,市委院内的“红楼”是英国驻津领事馆。
1995年,在天津开发区工作的美国国际技术管理公司副总裁、法学博士孙约翰先生找到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罗澍伟所长,希望帮助寻访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在津故居。孙约翰先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对天津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他搜集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天津租界的地图和胡佛在津故居的住宅图,并从英文版《胡佛传记》中胡佛给妻子卢·亨利的信中了解到在地图上大致的位置。位置是在墙子河平安桥(位于今音乐厅一侧南京路上)下马场道上。根据提供的线索,罗所长找到了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顾问杨大辛先生,一起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与考察。他们一座一座地对照住宅图考察马场道东口的楼房,但一直也没有找到。后来,听说和平区重庆道小学的校舍楼是近些年重建的,于是罗所长不辞辛苦地来到位于马场道6号的重庆道小学。他请学校老领导和老教师观看胡佛在津故居的住宅图,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太像拆掉的西楼了。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罗所长翻阅了学校的校史资料,看了老楼拆前的局部损坏情况的照片。据校史资料记载:重庆道小学原建筑为东西两栋楼,中间有甬道。楼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三层,并有地下室,有宽敞的后院,建筑面积3345.42平方米。据专家推测,该楼为20世纪初所建。从资料可查,1942年前,该楼分别为6家民宅。
1942年在英文学校(今20中学)成立日本宫岛女子高级中学,该楼为“女高”宿舍。抗战胜利后,改为第十区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为第十区中心小学,后易名第五区中心小学、新华区中心小学、二十中附小。1968年改名为和平区重庆道小学至今。
1995年夏天,罗所长因工作忙,希望笔者帮助寻访认定胡佛在津故居,为此我多次走访了重庆道小学,老校长尹德生和老教师对照胡佛故居的住宅图认真回忆,有的还画了图,并找来在老楼校门前拍的照片协助认定。尹德生校长讲:故居的住宅图是老楼的侧面,可是现有的照片是正面的。但从正面照片可以看出窗户都是拱形的,有许多相像之处。
为了进一步寻访认定胡佛在津故居,笔者又走访了毗邻的二十中学老教师、重庆道小学的老毕业生,他们对照胡佛故居的住宅图都认为是重庆道小学已拆的西楼。笔者也走访了市房管局史志办公室的同志,但是没有收获。1996年3月,笔者走访了和平区教育局校舍管理科,孙吉禄科长见到胡佛故居的住宅图后说:这就是重庆道小学,该校老楼地震严重损坏,我曾多次到该校检查校舍,其西楼就是这样子的,这是楼的侧面。他找来了负责档案的张津如老师,张老师费了很大的周折找到了老搂的四张照片,有一张是西楼的正面照片,其他三张是损坏的局部照片。虽然没找到侧面照片是个遗憾,但这张正面照片却非常清晰,为确认胡佛故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96年5月30日,孙约翰、罗澍伟、陈克、魏克昌、方兆麟等美中专家学者及《今晚报》、《天津青年报》、《天津商报》记者聚集重庆道小学,与重庆道小学领导、教师举行座谈,大家一致确认:和平区重庆道小学已拆的西楼是胡佛在津故居,该校是胡佛在津故居旧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