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强烈鄙视和批判色戒呢?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说俺没有研究过色戒的筒子们是不对的。俺看到色戒电影的第一个新闻已经超过1个月了,大家看看那个新闻阿,8月31号的,俺是混文学成的。也就是说,他刚一在嘎纳(瞎说,那是威尼斯电影节,猪!)电影节上放映,马上就引起了各国记者的轰动,尤其是中文记者,大家说,太震惊了,要回过神来才能写评论。
那个时候俺就开始关注色戒了。不是因为李安,而是因为梁朝伟,俺难过的是李安把梁兆位扒光了拿来做噱头。其实俺也没有喜欢过梁朝伟,俺看过的仅限于新东成西就里面那个欧阳峰那个著名的猪嘴造型。(那个是梁朝伟吧?我分不太清梁朝伟和梁家辉。)但问题是梁朝伟的女人们都是大家很喜欢支持的明星。比如张曼玉,比如刘嘉玲。大家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你是梁朝伟的女人,你会不会愿意别人对你男人的蛋蛋津津乐道,就像刘德华说,他是影迷们的老大哥,就是一家人,一家人老大在家光着屁屁不是个好榜样。问题就是这里,梁朝伟他不是个演员,他是个偶像。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熟知的偶像明星。我估计自从80年代开始有电视普及以来,应该很多我们父母一辈的人都知道刘德华梁朝伟。难道他疯了,功成名就,有身份有地位了非要扒光了为艺术献身?早干嘛去了阿?还是刘嘉玲那段时间和锅台名搞得太厉害了,他实在是恨她,才表现出SM倾向的?花边新闻上说,李安一开始也没有想搞那末大,灵感来自于梁朝伟按照剧本用力把汤唯往墙上推,那种强烈的恨意给了李安灵感,也就是说,剧本是让梁朝伟用力推汤唯的,但剧本没让他那摩使劲推她,后面那些SM都是李安因为梁朝伟的恨意才灵感突发加上去的。这倒不错,互相给与灵感,然后就出来这莫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这是从演员的方面来说。然后就是历史事实了。我以前没有看过色戒原版小说,是这个新闻出来以后才在网上搜的。大家可以读一下。
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y/zalsj/
http://epaper.jzrb.com/shck/html/2007-09/18/content_36056.htm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提到了老易和佳芝的性关系的只有一句话,就是,每次和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我每次念到这里都想踢李安,评论上说李安就是因为这个热水澡才把那些镜头搞得那末High的。我不信以李安的智力他没有理解这句话是说,王佳芝因为要搞上老易才和那个嫖妓的男同学睡觉,她所觉得的肮脏和后悔,最要命的是她也和那个龌龊男睡了,结果老易去上海了。没有下文了。白白丧失了自己的童真,还被同学笑话。而现在,又和老易在一起,使得所有的屈辱都有个一个目的,一个崇高的目标,当然啦,她和老易是不可能没有感情的,像她这样一个单纯的女孩子,身边的人就是同学和老易,同学笑话她,利用她,她爱的人不爱她,就老易能得到她的身体,安慰她,当然就是她最后的温暖和安慰了阿。所以李安是故意的非要搞那末多镜头,其实差不多表现一下也就行了,我相信没有那些露毛镜头以梁朝伟的表现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人用脸表现感情,眼睛和神情,又不用毛来痛苦。所以说,李安这样做,是故意的,他就想知道,用艺术的名义能在色情的表现上走多远。一个顶着爱情死亡的色情片能在影院里走多远。
再从历史事实上来讲。郑如萍这个人。给大家看看。
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y/zalsj/20.shtml
当年《 良友 》画报的主编之一马国亮先生在二○○二年出版的回忆录《 良友忆旧—— 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一书中的《 不寻常的封面女郎 》一节中,这样写着:
有侵略,就有反侵略,有汉奸,就有反汉奸。刊登“卢沟桥事变”的一百三十期的《 良友 》,其封面也与过去各期封面一样,是一位小姐的半身像。但这位小姐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正因为这样,她不让我们在该期的目录上,写出她的全名,只写了“郑女士”三字。直到好几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她是一个轰轰烈烈,献身抗敌的爱国烈士。她的全名侵F蝗纭D鞘焙颍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断以武力蚕食我国的同时,也在掠夺到的地方树立伪政权,施行以华治华的狡狯伎俩。为挫败敌人的阴谋,为使为虎作伥的败类丧胆,郑苹如就是我方执行这一任务的工作人员之一。她原是我国法院的一个法官的女儿,家住上海旧称法租界的万宜坊。当时她打入一个汉奸集团,准备执行上级的计划,为国除奸。不料事机不密,被日军拘捕,终以身殉,为国牺牲。我们刊登这封面时并不知情。只在全面抗战军兴以后才略有所闻。已故中国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和郑苹如的父亲是素识,曾亲口谈过此事。在以后的年月中,?良友 》也没机会表扬这位壮烈殉难的中华儿女。事隔五十年的今天,我认为仍应该把她的英勇行为告诉我们过去的读者,并表示我们对她的敬意。
郑苹如,浙江兰溪人,一九一八年生。父亲郑钺,又名英伯,早年
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加入了同盟会,可说是
国民党的元老。他在东京时结识了日本名门闺秀的木村花子,花子对中国革命颇为同情,两人结婚后花子随着丈夫回到中国,改名为郑华君。他们先后育有二子三女,郑苹如是第二个女儿,从小聪明过人,善解人意,又跟着母亲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她有一个哥哥叫南阳,是学医的,一个妹妹模样儿生得和她差不多,也爱好修饰,举止浪漫,有人便把她俩叫做郑家的一对姊妹花。而郑钺在回国后,曾任上海
复旦大学教授,还担任过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检察官。他与陈果夫、陈立夫的堂弟,“中统”特务陈宝骅关系甚密,交往频繁。因之不仅郑钺做了陈宝骅工作上的帮手,郑南阳与郑苹如兄妹,也做了陈宝骅的朋友。由于陈宝骅的关系,郑苹如成了“中统”的女情报员。
抗战发生后,郑苹如毅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因她自身的优越条件【 社会关系和良好的日语能力 】,她担任了抗日的地下工作,加入“中统”,这时她只有十九岁。花样年华,风姿绰约的她,是上海滩有名的美人,当时全中国最为畅销、最有影响力的画报——《 良友 》画报,在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百三十期就以她为封面女郎。她的名媛身份可能是间谍工作的一种掩护。
据说她是一位极为优秀的情报员,她凭借母亲的关系,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佐中,她曾和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派到上海的和谈代表早水亲重攀上关系,继而又通过早水的介绍,结识了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近卫忠麿,以及华中派遣军副总参谋长金井武夫等人,她探听到汪精卫“将有异动”的重要情报,通过秘密电台上报重庆。可惜政府起先并未重视,直到汪精卫逃出重庆投敌后,方知郑苹如早已掌握此情报。学者罗久蓉亦提到,一九三八年一月淞沪战争爆发后近卫文隆来到中国,任职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不知如何认识了郑苹如,二人经常在赛马场与静安寺路一带夜总会流连忘返。某日清晨,宿舍管理人员突然发现近卫文隆彻夜未归,疑恐遭人绑架。沪西日本宪兵队闻讯后,十分紧张,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前晚与郑苹如夜宿友人家中。不久之后,近卫文隆即因此被父亲召回东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丁默村从昆明逃往上海日占区,组建了汪伪政权的特务机构“七十六号”特工总部,自任主任,与国民党的“军统”对抗。因为丁默村是国民党特务出身,对“中统”与“军统”的内部机构及活动规律一清二楚,因此在特工战中,“中统”与“军统”常常遭到致命的打击。重庆的国民党当局命令其特务机关抓紧时间,不惜一切代价干掉丁默村。
郑苹如在民光中学读书时,丁默村曾当过这个中学的校长,因此有师生之谊。丁默村对自己的学生、貌若天仙的郑苹如十分信任。这个老色鬼以为郑苹如是贪图他现在的权势,愈发得意,在她身上花钱如流水,事事依从,形影难分。他哪知道这个貌似涉世不深、恃宠成骄、贪图金钱的妙龄少女正把自己引向“中统”特务的枪口。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丁默村去沪西一个朋友处赴宴,打电话约了郑苹如。“中统”特务立即做好了中途截杀丁默村的计划。郑苹如这天特意打扮得花枝招展、浓香袭人,更引得丁默村神魂颠倒。当郑苹如在宴后提出去买大衣的要求后,丁默村立即用自己的小轿车带上郑苹如直奔西伯利亚皮货店。丁默村这天连一个警卫都没带,只有一个司机还候在车内。“中统”的便衣特务一见目标出现,立即向皮货店靠拢。丁默村并非笨蛋,他时时都在提防会有人暗算自己,因为自己欠下的血债太多。突然他从店内的玻璃镜内观察到有几个可疑的人正向自己靠近,立即知道陷入伏击圈了。老奸巨猾的丁默村放开怀中的郑苹如,让她自己挑衣服,自己叼上一根香烟,借掏火之机掏出一大把钞票,撒得满地都是,对她说:“你自己捡吧。”说完,丁默村猛拉开店门冲了出去。郑苹如惊了一下,随即收住要跨出去的脚:预伏的“中统”局人员要开枪了。“中统”的特务未料到丁默村会一个人冲出来,待辨认确实后立即开枪射击,丁默村已经钻进自己的那辆防弹汽车里去了。司机一见丁默村冲来,知道事情有变,立即发动了引擎,待丁默村一进来就加大油门如箭出弦般地飞奔而去。
“中统”的美人计未能杀死丁默村,却把郑苹如给暴露了。尽管郑苹如在电话里称丁是因为从事“和平运动”而遭重庆政府的暗算,自己邀其买皮衣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而事情与她确实无关。丁默村虽然已明知郑苹如是“中统”特务,可这个老色鬼仍舍不得让他的政敌李士群去杀郑苹如,只怨自己没有小心防范,因此当郑苹如打电话来要钱花时,他马上又派人给送去了几百。郑苹如收到钱后以为丁默村确实没有怀疑,以为自己的色相已经迷住了丁,决定深入“七十六号”特工总部去进一步对丁默村下手。
郑苹如为了安全起见,找到了熟悉的日本宪兵分队长一同去“七十六号”。她以为有沪西宪兵队的这个“小太上皇”同行,“七十六号”即使怀疑也不便于抓她。其实郑苹如错了,丁默村和郑苹如的电话全被李士群监听了。当李士群得知郑苹如在日本宪兵分队长的陪同下来看丁默村,立即请驻“七十六号”的日本宪兵头头涩谷准尉叫出那个沪西的宪兵分队长,告知以实情,接着特务们逮捕了郑苹如。丁默村原不想杀郑苹如,他只想杀杀郑的气焰后收为己有——丁默村确实太迷恋这少女的色相了。在审讯的过程中,郑苹如也声称自己不是“重庆的人”,“丁默村与我相好后,又别有所恋,我实不甘心,就用钱请人来打他”。言语之中把一个政治暗杀说成是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而一批与这件案子无关系的女人,如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周佛海的老婆杨淑慧,以及李士群的妻子叶吉卿等却一致主张非杀郑苹如不可。一九四○年二月,李士群瞒着丁默村,下令杀害了郑苹如,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三枪,时年二十三岁。
郑苹如被枪决后,据说重庆中统局为她开了一个追悼会,也就算了。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开始审讯汉奸,她的家人向法院鸣冤控诉,“刺丁案”再度流传开来。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六日郑苹如之母郑华君为丁默村杀害郑苹如致函首都高等法院云:
为凭借敌势残害忠良、诉请严予处刑以彰国法事。窃氏先夫郑钺,清末留学东瀛,加入同盟,追随国父及于右任院长,奔走革命有年。辛亥、癸丑两役,先夫皆躬与其事。民国二十四年授命上海叨分院首席检察官,七七事变猝发,先夫悲愤万状,沪淞沦陷即杜门谢客,而敌伪深知其为人望,欲借以为号召,对之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先夫大义凛然,矢志靡他,亟以雪耻救国谆谆教导子女。子曰海澄,投笔从戎,效力空军,与敌周旋之后竟尔成仁,完成其报国素志,女曰苹如,由上海法政学院毕业,爱国之志胜于须眉,二十六年承嵇希宗介绍,加入中央调查统计局工作,以获取敌伪情报及破坏工作为天职。丁逆默村、李逆士群均在沪西极司非尔路七十六号组织伪特工总部,丁逆担任主任伪职,专以捕戮我方爱国同志、献媚日敌为事。熊剑东曾为丁逆逮捕,熊妻与苹如共同设法营救。苹如前肄业民光中学,时丁逆适长是校,苹如借此关系,故得对丁逆虚与委蛇,冀从中获取便利。由是探悉前高二分院郁华庭长、前一特地院钱鸿业庭长之被暗杀,皆由丁逆为厉之阶,盖欲破坏我方在沪整个法院也。该逆向苹如曰:汝父任高二分院首席检察官,亟宜参加和运,若不识时务,勿谓七十六号无人,行将夺取汝父生命云云。苹如闻之愤不可遏,当诉由先夫以情密陈司法院在案。苹如于二十八年奉中统局密令,饬将丁逆置诸重典,遂与嵇希宗及郑杉等暗中会商,决议由苹如以购办皮大衣为由,诱令丁逆同往静安寺路戈登路口西伯利亚皮货店,并于附近伏戎以待。苹如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后五时许将丁逆诱到该处,某同志即开枪向之射击,惜乎手术欠精,未能命中,当被遁逸。丁逆由是痛恨苹如,欲得而甘心焉。卒于是月二十六日将苹如捕去,更有丁逆之妻及其他某某两巨奸之妻亦参与逆谋,极力主张应致苹如死命,苹如遂及于难…?/p>
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位杭州的张振华读者致函《 大同报 》提供一些数据,他说,杀害郑苹如女士是在民国二十八年冬,其时丁默村任苏浙皖肃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正主任委员是周佛海 】,兼特工总部部长【 伪维新政府亦有番号,类同之苏浙皖绥靖委员会,部长为任援道 】。肃委会下分四路,番号是中国
国民党反共救国军第一路司令王天木,第二路司令何行健【 在好莱坞舞厅被刺 】,第三路司令田会林,第四路司令林之江。郑女士乃林之江由沪西舞厅绑回,出动汽车四辆,特务人员二十余人,均备有德国自来得手枪。绑回后并不动刑,审问数次,最后由丁默村亲自审问。据说丁逆与郑女士尚有师生之谊,此次系郑女士指挥地下工作同志数人,行刺丁逆未成被捕。在沪西忆定盘路三十七号软禁一月左右,林之江色性天成,竟思污辱郑女士未成【 林之江亦欲郑女反抗中央 】。郑女士之死全系丁逆主动,张振华信中云:
当时己身行动不自由皆系谎言。极司非尔路七十六号,周佛海不过挂个空衔而已,生死权皆操于丁默村之手。后因郑女士不肯妥协,丁默村命令林之江执行郑女士之死刑。刑场在徐家汇过火车站之荒野地方,其时林之江之卫士不忍下手,命中要害后,由林之江亲自射击三发,一中胸部,二中头部,方始毙命。死时穿着金红色之羊毛内衣,外披马皮大衣,胸前挂有金链及一鸡心金质之照片,大衣及金链等物归林之江取去,提出三百元作为
公积金。此一代可敬可佩之郑女士,被丁默村一纸命令而致香殒玉消。今审奸工作尚未完成,特提出一点数据,作为参考。文字之拙劣,在所不计,聊代郑女士一伸奇冤,并加丁默村之罪也。
丁默村本人在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的补充答辩书以郑苹如为日人所杀为自己辩护:
关于郑苹如女士被害一节,以被告所知乃敌寇所为。缘郑母系日人,郑在日生长,日语极佳,日友极多,日籍密友亦不少。郑于民国二十四五年即为敌寇做情报工作,常奔走于上海虹口日人区域,敌方亦视郑女士为半个日本人。二十八年冬,其日友有数人以共产党嫌疑被敌寇逮捕,涉及郑女士,旋又发觉郑女士有暗通中央之嫌。敌寇以郑女士为日方情报员,竟与我中央及共产党同时有关,痛恨异常,故压迫郑母将郑女交出,架往虹口禁闭。郑之密友,日人花水等均被敌方拘押严办。以上情形,被告于事后由敌寇方面陆续闻知,且当时敌寇气焰高涨,郑母既为日人,郑本人又与敌方关系深切,被告有何力量敢捋虎须?倘非敌寇下手,郑女士何致被捕?倘系被告所害,郑母当时必对敌寇控诉,安能迟至今日?况被告当时方被李士群劫持,何能加害他人?故郑女士之被害显系敌寇下其毒手,被告绝对无关……
这是丁默村在面临谋杀爱国志士的严重指控时,为自己脱罪之词。
不过丁默村不能否认他和郑苹如的特殊关系。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的审判笔录中,有一段涉及郑苹如被害事。审判长朗读李士群妻叶吉卿与吴四宝妻畲爱珍【 此人后来在日本嫁给胡兰成 】的口供【 两人都说未参与处死郑苹如 】,然后问丁默村:“你有何话说?”丁答:“吴妻畲爱珍及李士群老婆都说没有,而且郑苹如为人道德很坏,被告不愿说。”问:“女孩子为国家做特工当然是要牺牲自己贞操的,你陪她买大衣是事实吧!”答:“我没有陪她。”法官的冷峻,丁默村的倒打一耙,都是上好的小说材料。
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最高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丁默村死刑。判决书中详列丁之罪状,包括“主使戕害军统局地下工作人员及前江苏高二法院庭长郁华与参加中统局工作之郑苹如”。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被枪毙了。
而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因不愿以出任伪职而保释女儿,一病不起,于一九四一年初抱恨而终。郑苹如的另一位哥哥郑海澄在一九四四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郑华君女士,日本投降后迁台,由其三女公子静芝奉养,甚尽孝道。一九六六年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台湾。 太累了。不写了,像郑如萍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年仅23岁,一个后世导演怎莫忍心让观众记住她的仅仅是她的各种翻云覆雨的姿势?
真想踢李安几脚。等吃完肯德基再接着写从电影的角度上写。
回复 #32 乐乐 的帖子
袄丝卡就是娱乐片,世界就是这样的 原帖由 乐乐 于 2007-10-19 12:2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太累了。不写了,像郑如萍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年仅23岁,一个后世导演怎莫忍心让观众记住她的仅仅是她的各种翻云覆雨的姿势?
真想踢李安几脚。等吃完肯德基再接着写从电影的角度上写。
那是媒体的宣传重点,你又怎知观众只记住了翻云覆雨?
问一句:你有没有看电影?看完之后都记住了什么?
[ 本帖最后由 lilyabby 于 2007-10-19 14:22 编辑 ] 原帖由 lilyabby 于 2007-10-19 14: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是媒体的宣传重点,你又怎知观众只记住了翻云覆雨?
问一句:你有没有看电影?看完之后都记住了什么?
$握手$ $握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眼睛就会一直盯着看。。。
有些人看到的是一种艺术表达手法,或者感受到了这种艺术手法表达的东西。
有些人看到的实性爱;)
再说,性爱为什么不能谈?为什么不能演?不懂得什么是性爱的人才成不了大气候吧$考虑$;) 怪不得说马英九看完电影之后泪流满面
感谢楼主提供这些背景资料。 150分鐘的電影 10分鐘的sex也可以這樣炒作$NO$
想到那各兩各和尚過河的故事;)
lz要拿oscar批李安 還是等頒獎完吧(雖然大家都決得這部片得獎的希望不大因為美國人應該是看不懂壓抑的東西的:D )
以免不小心得了各最佳導演啥的 LZ就難堪了;)
ps.好奇一下 lz到底看過整部片子了沒啊還是只是看看所謂的新聞而已?$frage$ 原帖由 Kassiopeia 于 2007-10-19 03:29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唉,谁叫他坚持这部片子代表台湾参加,代表大陆就没问题了
不过到时候估计李安得被台湾岛内骂到臭头了
其实之前他拍这部片子的时候那些台独就叫嚣的很厉害了,听说也给了他不少压力,后来得奖了那个反对声浪 ...
別傻了色 戒在中國連完整版都不能放了還參展??!!:D
不要提整部片好像沒有中國資金$考虑$
順便提一下 臥虎藏龍代表的也不是中國喔;)
[ 本帖最后由 catwyc 于 2007-10-19 15:43 编辑 ] 我决定看完原版电影再来说话……
不理解lz$NO$ 原帖由 lilyabby 于 2007-10-19 14: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是媒体的宣传重点,你又怎知观众只记住了翻云覆雨?
问一句:你有没有看电影?看完之后都记住了什么?
$握手$$握手$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是与非,而我个人比较同意以下的影评~
色戒中的畸恋-王佳芝短暂的一生都在牺牲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2日电华人导演李安的《色,戒》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据报《色,戒》9月23日在台湾地区先期上映,7天票房就突破1亿台币,成为台湾地区今年最卖座华语片。台湾东森新闻网刊发网友投稿详细介绍了这部电影的内容,而且特别指出,李安把巧思放在情爱场面上,既突破了传统框架,也延展了原著小说外的世界,李安聚焦别人看不到的点,加以开创和深凿,这也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差别所在。全文摘要如下:
“色,戒” (Lust, Caution)这部电影的主题应该回归到爱情故事本身,一段非普通、非传统式进行的爱恋,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一个爱国特工(王佳芝)和一个汉奸(易先生)的畸形式爱情故事,故事的情节架构引人之处,也是男女主角特殊身份的强烈对比下,所造就的“畸恋”。
“色,戒”电影情节的发展脉络,原则上和张爱玲的原著小说相差无几,但电影和小说所表达出的意涵则完全不一样,因为电影着重在影像处理和演员演技,小说则力求展现文字魅力和挖掘潜意识,所以李安在解读原著小说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并没有完全落在原著小说的框架上。不过,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文学或电影,作者或导演都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意识掺杂其中。
张爱玲总是冷眼旁观世界,她的文字冷静利落,要用影像表现她的独特韵味,并不容易。而李安是世界级电影大师,当然可以从“色,戒”这篇短篇小说找到发挥之处。李安的“小题大作”功力令人称奇。他把张爱玲在“色,戒”刻意隐藏的情欲放大了,这样不但可以加入创新的元素,增加戏剧张力,最重要的是,能诱发媒体炒作和观众期待,这也保障了电影叫好叫座的基础。老实说,“色,戒”如果少了限制级的性爱场面,那么这部电影就少了灵魂,也变得乏味;如果少了女性观众对梁朝伟的“蛋蛋”的期待,那么这部电影就少了一个广受讨论的焦点。李安别出心裁,把巧思放在情爱场面上,既突破了传统框架,也延展了原著小说外的世界,李安聚焦别人看不到的点,加以开创和深凿,这也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差别所在。
电影一开始,利用倒叙手法,描述一群爱国的戏剧社大学生,在政治冷漠的香港,上演了呼吁爱国救民的样板戏。身为香港人的我,不禁哑然失笑。现实不会这么老套!舞台上的那句“中国不能亡”赚人热泪,受到台下观众热烈回响。有了这样的激励,一群毫无计划、背景和组织的爱国大学生,竟然单纯到异想天开,要把舞台上的演出搬到现实生活中,上演一出色诱的戏码,去刺杀汉奸。他们租了一间豪宅,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好不容易猎物易先生上勾,作为诱饵的王佳芝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索性找一个只有嫖妓经验的梁润生临时上阵教学。唉!我的老天,不会吧!这是清纯、白痴,还是幼稚?还有那个邝裕民,不是对王佳芝有好感吗?为什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女人,为了做诱饵,给别的男人夺走她的贞操呢?没用的男人,孬种至极!王佳芝究竟是对邝裕民心怀爱慕,才答应临时加入这出荒腔走板的荒唐戏?还是真心为了救国?恐怕连她本人都不明所以。
王佳芝在既真实又虚幻的人生舞台上半迫半就下“操演”了男女之事,以上场诱敌,孰料这时猎物竟然准备离开。易太太来电辞行,王佳芝紧张的说要去找他们,为他们饯行或送行,但都一一被拒。她失落又挫败的表情,让观众误以为她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易先生,所以舍不得他离开,但事实上,是她气愤刺杀计划尚未开始,猎物就溜走了,而她却白白的给猥琐的梁润生占尽便宜。
中场休息了三年,揭幕的地点在上海。王佳芝这次被组织吸收,化身为为国效力的女特务,继续她未完的色诱任务。这时令人血脉贲张的桥段,也是观众最期待的床戏才要上演。
我为什么会说这个爱情故事是“畸恋”呢?原因不在于一个清纯大学生爱上一个有妇之夫的色鬼,而在于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发展并非一般男女的恋爱模式──透过甜言蜜语的调情与卿卿我我的互动。因为职业的关系,他们只能戴着压抑的面具,隐藏他们真实的情感和个性,表面上,王佳芝是易先生的情妇,但实际上,却是组织的一个工具,目的只有一个:刺杀易先生。易先生在太太面前是个谦谦君子,官位越做越大,到处被逢迎,但实际上的他,个性阴沉、神出鬼没,蒙上一层深深的忧郁。她是特务,他是反特务,“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但特务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他们的假面下,只能透过肉体交媾来感受爱情,利用性欲宣泄来证成爱情。表面上,王佳芝是猎人,易先生是猎物,然而在感情世界里,他们的角色刚好颠倒过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爱情,而非批判易先生叛国,或宣扬王佳芝爱国,电影要述说的,是混乱的大时代、不伦的关系与扭曲的价值如何成就了这段“畸恋”。
电影中有三段交欢,象征易先生和王佳芝不同阶段的恋爱历程以及关系的转变:
第一次交欢: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初夜,是在一间布满灰尘的公寓。这次约会,王佳芝只是一个性工具──易先生的泄欲对象和组织的绝色诱饵。既然是工具就只能任人摆布。王佳芝一进到屋内,被易先生吓了一跳,易先生对这个美人胚子早就按捺不住欲火,一副兽性嘴脸,粗暴得像饿虎扑羊。本来王佳芝还想卖弄风骚,但易先生冷不防把她推向墙边,立刻扒开她的衣服,继而把她压制在床,丝毫不怜香惜玉的将她的双手绑起,冷酷的用皮带抽打她的胴体,既没有前戏,也不解温柔,连衣衫都未褪尽,就上演了一场没有感情基础的SM。有论者认为,易先生从后面进入,是想掌有主控权,因为易先生并不信任王佳芝;把她绑住,是怕王佳芝会攻击他。他垂涎她的美色,想占有她的肉体;为了达成任务,她只能忍受和迎合。
第二次交欢:易先生和王佳芝二度交锋,在“感情”发展上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有了爱的基础,而非纯粹的肉体供求。这次他们光溜溜的在床上缠绵悱恻,招式尽出,时而温柔,时而狂野,就像一对普通的情侣在谈恋爱,时而细心呵护,时而大声争吵。在这场性爱的飨宴,行之在体,交之在心,两人的表情都沉溺其中,用水乳交融、翻云覆雨,都不足以形容。他们不再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而是有了互动,双双坠入情欲爱河的漩涡!
第三次交欢:这也是最后一场性爱。两人就像一对热恋男女,他们的身心交缠更形亲密了。易先生完全信任王佳芝,当王佳芝骑在他身上,拿着一颗枕头蒙住易先生的头,(易先生不是强调他怕黑吗?因为他怕有人对他不利。)但易先生并没有反抗,镜头一拉,柜子上挂着一把手枪,观众此时要一心两用,既怕错过了梁朝伟的“蛋蛋”,又要想着王佳芝会不会取枪杀掉易先生。最后,王佳芝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她和他一样都爱上了对方。此刻,盛气凌人的掌控者已软化,委屈求全的性工具也耽溺在鱼水之欢中,他们只是一对爱侣。
张爱玲在小说中形容:“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yin dao。”这是一种谬论吗?我不确定,但李安却把这句话发挥到淋漓尽致。记得有一幕,王佳芝在特务头头老吴和邝裕民面前,歇斯底里的大声嚷着:“取得他的信任,不仅要让他钻进我的身体,更要让他钻进我心。”也和原著小说遥相呼应。
易先生为什么会爱上王佳芝?要解释男人的恋爱观可能比较容易,也比较具体。王佳芝年轻貌美,颇具姿色,而易先生则是中年的好“色”之徒,不然,他们也不会利用王佳芝的 “色”去诱他。一开始,易先生之所以会搭上王佳芝,就是她的美色动人。而易先生一直以出差南京为由,考验王佳芝,也因这样的折磨,让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爱更加鲜明。有一次,易先生半夜从“南京”回来,王佳芝听到汽车的声音,立刻跑到易先生的书房去,见到他便哭着骂他:“我恨你!我恨你!”恨者,爱也,爱与恨本来就是纠缠不清,也是相生相成的。经过三次不同层次的交欢,他们的情欲关系已蜕变。
易先生过着每天担心受怕的生活,不免会感到孤寂。他浪漫多情吗?或许他原本是。王佳芝不是问过他会不会看电影吗?他说他怕黑,意思是说他喜欢,但因为怕被暗杀,所以不敢去看。所以他们谈恋爱不能去电影院,只能关在房里、躺在床上,因为这样才有绝对的安全感。
在日式歌厅中,是他们最像一对正常男女谈情的唯一场景,这也是他们最公开的一次约会。当他们共处一室时,刚好有个日本人正面向易先生走过来,正当易先生面有难言之色、不知所措之际,王佳芝把门推上,化解了尴尬。我想这时易先生一定在心里对王佳芝的善解人意感到欢喜。然后,王佳芝献唱了一曲天涯歌女: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嗳呀嗳呀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家山呀北望 泪呀泪沾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嗳呀嗳呀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人生呀谁不 惜呀惜青春
小妹妹似线郎似针 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
嗳呀嗳呀 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
王佳芝以歌诉情,歌声甫落,易先生也跟着泪落,这是他人性的一面。王佳芝依偎在易先生的怀里,这时他们已经超脱了肉体贪欢,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契合。
那王佳芝为什么会爱上易先生?在电影中,并没有清楚交代,只知道因为一颗钻戒,易先生套住了王佳芝的心,也救了自己的命,而王佳芝也因而更坚定的爱上易先生,不想他死。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关键时刻,她顺从了自己的直觉,选择了爱情,牺牲了自己,保护了心爱的人。戒指在爱情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象征,它代表爱的承诺,如果我们把“戒”比拟为爱,那就是易先生用“色”撞开王佳芝的心扉,继而用“戒”套住了王佳芝的爱。
王佳芝本来要色诱易先生,经验数次鱼水之欢,竟假戏真做,爱上易先生。但她怎么爱上他,在那一点爱上他,我想看倌也很难下定论。但这并不重要。爱情的开端总是误会和偶然,没有理由可循,在莫名的时间受到莫名的感动。身为猎人的王佳芝,万不该爱上她的猎物,她的错爱,让她成为阶下囚,不只牺牲掉自己的性命、毁弃国家的忠诚,同时也断送了组织伙伴的性命。难道她没有想过后果吗?这种牺牲值得吗?张爱玲在《惘然记》中提到:“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这是最好的脚注。
刑场上,王佳芝冷眼看着那些参与演出的伙伴,眼神并没有流露自责,在她心里,救不救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只问愿不愿意牺牲。或许,这也是张爱玲的爱情观。这样牺牲未免太大,但一个人陷溺在爱情中,就会甘愿迷失,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事后已追悔莫及。这是爱情的美,也是爱情的悲。
当王佳芝在珠宝店叫易先生快走时,迷网的走到大街上,她茫然的雇了一辆人力车,坐在车上,拿出一颗藏在衣领的毒药丸,那是特务在危急关头自杀用的,以免被抓到后遭到逼供。王佳芝望着那颗药丸,犹豫要不要吞下,但她没有这么做。我想她不自杀,是因为她为了捍卫个人感情而背叛了她的工作组织,当她叫易先生快走的那刻起,她知道自己不再是特务,既然如此,就没有资格用特务最轰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在感情的世界,她自认易先生已不再把她当作工具,对组织而言,她始终只是工具,因此她选择叛离组织,“为虎作伥”。
不管是王佳芝或易先生,面对爱情都是自私的。但他们自私的层面刚好相反,易先生为了个人的事业与生命牺牲爱情;而王佳芝则因为爱情牺牲了生命,还有当初的救国理想。王佳芝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短暂的一生都在牺牲,她为爱扑火,始于邝裕民,终于易先生。
这不是邪不能胜正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愿不愿意为爱牺牲的畸形世界。
电影最后,易先生在王佳芝的枪决书上签下“默成”,“默成”应是易先生的名字,易先生有时候也被称为老易,他叫什么名字无从得知。但此处我反而觉得“默成”像公文的用语,意指默然接受,点出易先生“人在江湖中,身不由己”。不少论者指出“默成”暗指丁默和胡兰成之徒,这是神来一笔,在电影叙事中闯进历史的洪流,进行含蓄的批判。李安似乎透露对王佳芝等爱国学生之死,要归咎于汉奸集团,这也是李安在原著小说以外的立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