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居
简·奥斯汀故居奥斯汀的艺术之树何以常青?怀着好奇心,笔者作为驻英国记者时,在一个明丽的夏日造访了奥斯汀的故居。
故居坐落在汉普郡阿尔顿小城西南一英里处的查乌顿村,离奥斯汀的出生地汉普郡史蒂文顿村仅10英里之遥。这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见下图,本文作者摄)。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据说,路旁的古栎树是奥斯汀当年亲手栽的。临大路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简·奥斯汀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简·奥斯汀博物馆,常年对公众开放。
步入故居,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宁静而典雅,正与主人文静的性格合拍,奥斯汀也称赞这里是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的确,她令人钦佩的创作效率,正是得益于居室内朴素和谐的环境:坚实的木质地板,一些小摆设都放在恰当的位置,墙纸花纹简练而协调,墙上的名画色彩明朗、人头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着作家的灵感。
1809年7月,简·奥斯汀的兄弟埃德沃德把他在查乌顿的这幢房产转让给他母亲和姐妹们后,奥斯汀就定居在这里。她在操持家务之余,偷偷地进行写作。在七年半的时间里写成了6部非凡的小说:《理智和感伤》、《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后两部小说还来不及出版,奥斯汀因染上结核病而逝世。奥斯汀的哥哥亨利在她死后主持了《诺桑觉寺》和《劝导》的出版,并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
这所房舍有一扇著名的能发出“声响之门”,其响声能使奥斯汀事先知道“有人来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写作的纸笔。博物馆里还展示着奥斯汀许多作品的手稿和亲笔信,以及她当年写作用的据说是来自中国的桌子。这张桌子酷似一台缝纫机,遇有人来,纸笔放进桌内,桌面一盖便“天衣无缝”。它与“声响之门”默契配合,为奥斯汀“偷偷地写作”服务。遗憾的是,门在后来重新安装时方法不对,现在已经不能发出声响了。但它却不失为一个提示物,即奥斯汀那些知名的小说是在半秘密状态下写成的,也只有奥斯汀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写作的艰难和多少不为人知的情感。奥斯汀的辛劳创作并未给她带来多少酬劳。她一生节俭,在41岁辞世时,仅留下561.7英镑的积攒。
据讲解员介绍,奥斯汀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能即兴赋诗。奥斯汀从小在家阅读父亲收藏的古典文学书籍和流行小说,并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14岁时,她就写成了她的处女作《爱情和友谊》。1801年夏,奥斯汀热恋中的男友不幸去世,使她深陷痛苦之中。翌年,她曾接受一个大地产主的求婚,但第二天早晨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奥斯汀意识到:单纯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何况,自己根本不爱他,怎能共同生活?结果,她终生未婚。
汉普郡英国英格兰南部的郡。南滨英吉利海峡,以索伦特海峡与怀特岛相对。面积3,580平方公里。人口149.9万(1983)。首府温切斯特。北部与东部多丘陵,南部为低地。乳用畜牧业发达。主产玉米、蔬菜和乳类。园艺业也很重要。林地面积很大。从前的皇家狩猎区——新福里斯特,面积362平方公里,现为著名游览地。工业有造船、飞机制造、炼油和石油化工等,轻工业、酿酒业也很重要。南部沿海地区多大城市,是英格兰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主要城市有朴次茅斯、南安普敦、伯恩茅斯等。 . .
[ 本帖最后由 简·奥斯丁 于 2007-10-27 01:13 编辑 ] 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Field_near_Upper_Farringdon.jpg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Buttercups_in_May_near_Chawton.jpg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May_on_the_Chawton_Round_walk.jpg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Upper_Farringdon.jpg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Chawton_House.jpg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Cassandras_Cup_tearoom.jpghttp://www.walkingclub.org.uk/book_2/walk_10/walk_10_pc_View_from_Chawton_churchyard_in_May.jpg
[ 本帖最后由 简·奥斯丁 于 2007-10-27 01:18 编辑 ] 简·奥斯汀倔强的心
时下,世人对19世纪初期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以及她的作品的兴趣,恐怕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影视界掀起把她的作品重新搬上银幕和银屏的热潮。
奥斯汀有颗与当时女性不同的倔强的心,这颗心不允许她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这颗心使她拒绝为钱财而结婚,这颗心使她无法改变自己的信条:“婚姻只能为爱情而成。”
作者及作品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理智和感情》 1811年
全书围绕达什伍德家两位小姐的相反的性格特征展开,姐姐埃莉诺理智,遇事冷静,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而妹妹玛丽安则放任情感去支配一切,两人性格上的反差,成为全书着重讨论的重点,但最终理智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汀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是奥斯汀第一部出版的作品。
《傲慢与偏见》 1813年
本书故事围绕班纳特家中几位待嫁女孩婚姻问题展开,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和在婚姻门前门里穿梭的人们,作者用最透彻的眼光向人们表明,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与利益的结合。
《曼斯菲尔德庄园》 1814年
全书围绕女主人公芬妮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展开,她的善良、执著、明事理沿袭了奥斯汀女主人公的特质,但是比起班纳特小姐、埃莉诺、爱玛来芬妮给人的感觉不是很聪敏,但是她的善良、朴实则是作者希望带给大家的吧!
《爱玛》 1815年
《爱玛》女主人公爱玛是一个“从来不在外面住宿的天下少有的女人”,孤零零的,但是充满了感情与思想,她经过一系列误会后,与男主人公先生终成佳偶。
《诺桑觉寺》 1818年
《诺桑觉寺》是一部爱情小说,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除了爱情纠纷之外,小说自始至终还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因此可谓“双主题”小说。
《劝导》 1818年
《劝导》是作者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作者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多年的痛苦,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
个人经历
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其父亲是个有才学受人尊敬的牧师和掌管一个教区财产和税收的教区长;母亲是个有良好家庭背景能文善字的女性。父母共生六男两女八个孩子,简排行老七。六个兄弟中有的在海军服役,有的做了牧师,一个哥哥从亲戚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财产,成了远近闻名的绅士财主。
尽管当时的英国社会对女孩主要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简和她姐姐卡桑德拉却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读书、写诗、绘画、音乐、舞蹈等。应该说,简有个温馨的家:父母知书达理,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因未婚夫早逝而终身未嫁的姐姐卡桑德拉,更是简终生的伴侣、朋友和精神上的依托。父亲去世后,全家搬到另一个郡,靠父亲留下的微薄遗产和兄弟的帮助,简、她的姐姐和她们的母亲才得以维持生活。只是到了女作家生前最后几年,她的作品才得以发表并挣得一些稿费。简死于1817年,享年41岁。死后全部遗产是她的150英镑稿费,全部留给了姐姐。
终身未婚
年轻时的简,才智过人,也不乏魅力,很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曾向别人透露,“勤奋的牧师,勇敢的海员,或有责任心的庄园主是她理想的意中人”。据考证,简的追随者曾经不少,包括海员、有钱的绅士、庄园主的儿子以及她姐姐未婚夫的弟弟。可惜他们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不是比她太大就是太小,有的相貌丑陋,有的虽出身高贵但却是无钱财的“精神贵族”。
而简对婚姻又实在太理性化。她与姐姐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女性。到了27岁,简又有了一个追求者比格·威瑟先生,一个身材高大,极为富有,心地也算善良的乡村财主。“但举止粗俗,在聪明才智方面无法与简相比”。“奥斯汀深知自己已是个老姑娘,这是她最后的机会”,但她还是拒绝了最后一个求婚者。
当代英国女作家维拉里·迈尔女士给她的奥斯汀传记取名为《倔强的心》,这是因为奥斯汀有颗与当时女性不同的倔强的心,这颗心不允许她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这颗心使她拒绝为钱财而结婚,这颗心使她无法改变自己的信条:“婚姻只能为爱情而成。”
无理想伴侣,奥斯汀被迫选择独身并为此付出代价。她只好安于清贫,每天写诗作赋,或与家人猜猜谜语,讲讲笑话,消磨那漫长无聊的日夜春秋。
再就是观察他人,审视人生。这一切却在客观上造就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对于这一点,迈尔女士的评论很富有真知灼见:简·奥斯汀始终没有依附一个丈夫,对此,我们有理由表示自私的感谢。因为即使她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随着家口日益增多,她将几乎不可能专心。要是她嫁给一个不能继承遗产的次子或牧师,她将同样受到贫困的缠绕而无法写作……她没有子女,但她把自己的作品看成自己的孩子,并成了后人钟爱的文学作品。
作品意义
读奥斯汀的小说,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作者那宛如蜻蜓翅膀似的敏锐观察力、紫外线似的透射力以及象牙雕刻般的细腻。这些作品重点刻画了女人的爱、年轻人的烦恼与欢乐、男人和女人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尖锐又不乏善意地讥讽了当时中产阶级一些人的虚荣、虚伪、肤浅、悭吝,以及人们的愚蠢和错误所带来的悲哀与懊悔。她的作品,表面看来不是在说教,而是为人们提供娱乐,提供饭后茶余的谈资和笑柄。但谈过笑过之后,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启迪。她的小说,故事情节谈不上跌宕起伏,但丝丝入扣,不断泛漾着“茶杯里的风波”;充满了趣味横生的对话,书中人物也相貌各异,性格鲜明。而这一切,充分反映了女作家的才华、睿智、机警、幽默与风雅。
奥斯汀作品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直到18世纪末叶,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只占极其次要的地位,甚至不被视为文学。严肃的男性文人,只写诗歌、剧本或者散文;甚至连阅读小说也被看成是下等手艺人和女人们的消遣方式。而且,以往的小说受浪漫主义影响,大多描写鬼魅和超自然的生灵,故事情节恐怖而又光怪陆离。正是瓦尔特·斯格特(WalterScott)勋爵和简·奥斯汀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他们的作品开始以现实中的人为主角,真实描写了当时活生生的社会。奥斯汀的作品尤其侧重凡人琐事。用本世纪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爱妮特·鲁宾斯坦(An-nette.T.Rubinstein)的话说:奥斯汀在世纪之交,对她的作品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形式,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英国首批现代小说……这些作品对生活的描述,就像湖畔诗人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那样真实与不苟。
声响之门
简·奥斯汀故居坐落在英国汉普郡阿尔顿小城西南一英里处的查乌顿村,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
步入故居,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宁静而典雅,正与主人文静的性格合拍,奥斯汀也称赞这里是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的确,她令人钦佩的创作效率,正是得益于居室内朴素和谐的环境:坚实的木质地板,一些小摆设都放在恰当的位置,墙纸花纹简练而协调,墙上的名画色彩明朗、人头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着作家的灵感。
这所房舍有一扇著名的“声响之门”,其响声能使奥斯汀事先知道“有人来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写作的纸笔。故居里还展示着奥斯汀许多作品的手稿和亲笔信,以及她当年写作用的据说是来自中国的桌子。这张桌子酷似一台缝纫机,遇有人来,纸笔放进桌内,桌面一盖便“天衣无缝”。它与“声响之门”默契配合,为奥斯汀“偷偷地写作”服务。它不失为一个提示物,即奥斯汀那些知名的小说是在半秘密状态下写成的,也只有奥斯汀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写作的艰难和多少不为人知的情感。
http://www.clearblueimages.com/images/commercial/YV1O1829.jpg
http://www.gamefair.co.uk/imageLibrary/high/Harewood%20House.jpg
http://www.newtonapple.co.uk/Wallpaper/Windsor_Castle_1280.jpg
http://www.glengormcastle.co.uk/Media/glengorm-gallery/desktop-images/highRezPegs/High-castleOverhead.jpg
[ 本帖最后由 简·奥斯丁 于 2007-10-27 01:26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