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战场的特种部队-对冲基金 ZT
http://www.youtube.com/v/Nrafg0kR8DA&rel=1美国金融战场的特种部队-对冲基金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汇率操纵国。不管他国处于什么情况都能操纵河攻击你,如:
你外汇储备少时,它攻击你货币,使你贬值造成货币危机;
你外汇储备多时,它力推弱势美元,拉动全球资源价格暴涨,直接打击你外储的购买力,使你数十年经济增长的成果顷刻化为乌有,这些年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买啥、啥贵这就是实证。这几年我们吃的亏还少吗?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让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资金去冲击其他国家,导致暴涨暴跌,最终达成让美国金融机构盈利的目的。而新兴市场国家无不置身于这一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风险之中。当美国进入金融衍生经济阶段之后,就越来越像一个能够看透对方底牌的“千王之王”,抛出一枚硬币,正面他能赢5000元,反面他也能赚5000元。
在这一过程中,对冲基金无疑是美国谋取利益的最为重要的一支“雇佣军”。
可以说至今为止几乎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连G8对对冲基金也感到不寒而栗。各国对于制订对冲基金监管规范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作为本次G7财长会议的东道主,德国强烈要求将对冲基金作为一大议题纳入讨论。德国财政部长甚至主张,为了增加对冲基金的透明度,各国应该制订明确的行业规定和法规,同时实施严格的注册制度。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浮动汇率和金融市场彻底自由化,因为把这些经济体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拴得越紧,越符合美国人的利益;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忍受汇率天天像过山车一样动荡不安。
因此,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大量的储备货币,准备随时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因此汇率越是动荡不宁,手中用来干预的储备货币就越多。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摒弃了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并迅速转向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之时,都吸取了当年危机的教训,保持大量外储,以吸收货币危机的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的阻塞,来限制本国经济的外部脆弱性。
货币上拴住你还不够,为了便于对冲基金的活动,还必须有另一个条件,那便是资本项目的开放。当年正是由于东南亚诸国过早地实施了资本项目的开放,才使得自身的固定汇率机制暴露在对冲基金的风险下,从而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而中国当年之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危机的冲击,并非中国的经济结构优于东南亚诸国,事实上是较为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筑起了防波堤。
2006年12月19日,泰国爆发“一日货币战争”。18日晚,泰国央行下令,从19日起,实施外汇无息存款准备金的系列举措,以增加热钱进入成本,缓解泰铢升值压力,预防热钱大进之后再大出导致金融悲剧重演。对冲基金当即犀利反击,19日泰国证交所指数暴跌14.84%,市值蒸发230亿美元,泰国央行当日宣布取消上述管制措施。泰国央行一日即告败退,让人大跌眼镜。毕竟1997年泰国央行还抗击了近两个月,如今的对冲基金已变得如此的强大,使得我们不禁担忧,正在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假如对冲基金再度冲击而来,中国能否依然安然无恙?
单有防波堤远远不够,中国要建立具有强大实力的一支金融铁军,到了该亮剑的时候要亮剑。同时也要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毕竟它们像苍蝇只叮有缝的蛋。
不过美元衰败趋势已经显现,各种经济力量正在慢慢侵蚀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地位。欧元是因素之一,亚洲经济的崛起是因素之二,金融技术进步是因素之三。世界正朝着多种货币共享这种地位的方向迈进。这对美国来说是不幸的,但未必是一场灾难。如果中国人民银行抛售手中的美元,美元崩溃,美国本身或许不会破产,但会造成需要认真对付的严重的通胀问题,美元利率将不得不提升,许多举债过多的美国家庭或许会破产。
[ 本帖最后由 草叶菲菲 于 2007-11-20 12:21 编辑 ]
什么是对冲基金?
•hedge fund套头资金, 投入到将来日用品为减少冒险和损失的资金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在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可以说是一种基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另一种理解
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指由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s)和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与金融组织结合后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基本内涵
人们把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称为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它们通常被利用在金融市场中作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市场上,部分基金组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采取多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策略,这些基金组织便被称为对冲基金。目前,对冲基金早已失去风险对冲的内涵,正好相反,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对冲基金实际是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编辑] 起源与发展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买空卖空、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194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有限合作制的琼斯对冲基金。虽然对冲基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但是,它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冲基金才有了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据英国《经济学人》的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3000多个新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和英国出现。2002年后,对冲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对冲基金的规模依然不小,据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2日报道,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额已经达到1.1万亿美元。
对冲基金的运作
最初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空该行业中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才被用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入,近年来对冲基金倍受青睐是由于对冲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赚钱。从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损失11.7%,而对冲基金在同一期间每年赢利11.2%。对冲基金实现如此骄人的成绩是有原因的,而且它们所获得的收益并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么容易,几乎所有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经纪。
图1:价格/交易量
图1:价格/交易量
被对冲基金所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权为例)有三大特点:第一,它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撬动一笔较大的交易,人们把其称为对冲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为20至100倍;当这笔交易足够大时,就可以影响价格(见图1);第二,根据洛伦兹·格利茨的观点,由于期权合约的买者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即在交割日时,如果该期权的执行价格(strike price)不利于期权持有者,该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这种安排降低了期权购买者的风险,同时又诱使人们进行更为冒险的投资(即投机);第三,根据约翰·赫尔的观点,期权的执行价格越是偏离期权的标的资产(特定标的物)的现货价格,其本身的价格越低,这给对冲基金后来的投机活动带来便利。
对冲基金管理者发现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点后,他们所掌握的对冲基金便开始改变了投资策略,他们把套期交易的投资策略变为通过大量交易操纵相关的几个金融市场,从它们的价格变动中获利。
现时,对冲基金常用的投资策略多达20多种,其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 (一)长短仓,即同时买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净长仓或净短仓;
* (二)市场中性,即同时买入股价偏低及沽出股价偏高的股票;
* (三)可换股套戥,即买入价格偏低的可换股债券,同时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 (四)环球宏观,即由上至下分析各地经济金融体系,按政经事件及主要趋势买卖;
* (五)管理期货,即持有各种衍生工具长短仓。
对冲基金的最经典的两种投资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贷杠”(leverage)。
短置,即买进股票作为短期投资,就是把短期内购进的股票先抛售,然后在其股价下跌的时候再将其买回来赚取差价(arbitrage)。短置者几乎总是借别人的股票来短置(“长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买进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在熊市中采取短置策略最为有效。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赌错了股市方向,则必须花大钱将升值的股票买回,吃进损失。短置此投资策略由于风险高企,一般的投资者都不采用。
“贷杠”(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义,其英文单词的最基本意思是“杠杆作用”,通常情况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贷手段使自己的资本基础扩大。信贷是金融的命脉和燃料,通过“贷杠”这种方式进入华尔街(融资市场)和对冲基金产生“共生”(symbiosis)的关系。在高赌注的金融活动中,“贷杠”成了华尔街给大玩家提供筹码的机会。对冲基金从大银行那里借来资本,华尔街则提供买卖债券和后勤办公室等服务。换言之,武装了银行贷款的对冲基金反过来把大量的金钱用佣金的形式扔回给华尔街。
对冲基金投资案例
已经被人们了解的众多对冲基金投资案例中,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扰动引起对实质经济和货币体系的破坏时,这些价格才会向对冲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续地跌落。同时,被攻击的国家被破坏得越严重,对实施攻击的对冲基金越有利。其结果,是对冲基金与民族国家之间的一次财富再分配。从分配的公正性角度看,对冲基金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接近于垄断,那么它所获得的收入则近乎垄断利润。经济学界所公认,市场作为一个配置资源的机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有对冲基金操纵价格,不仅输赢的机会不均等,而且会导致对包括货币体系在内的市场本身的破坏,更谈不上提高市场的效率了。从经济学的价值观来看,既然没有效率,也就缺乏道德基础。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财富再分配,赢者的收入不仅以输者同等的损失,而且以输者更大的损失,以至其货币体系及经济机制的崩溃和失效为代价;从全球角度看,都是一种净的福利损失。[编辑] 1992年狙击英镑
1979年始,还没有统一货币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了各国的货币兑换率,组成欧洲货币汇率连保体系。该体系规定各国货币在不偏离欧共体“中央汇率”的25%范围内允许上下浮动,如果某一成员国货币汇率超出此范围,其他各国中央银行将采取行动出面干预。然而,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政策根本无法统一,各国货币受到本国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时候,连保体系强迫各国中央银行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行动,如在外汇交易强烈波动时,那些中央银行不得不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坚挺的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稳定。
1989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经济强劲增长,德国马克坚挺,而1992年的英国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英镑相对疲软。为了支持英镑,英国银行利率持续高企,但这样必然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希望德国降低马克的利率以缓解英镑的压力,可是由于德国经济过热,德国希望以高利率政策来为经济降温。由于德国拒绝配合,英镑在货币市场中持续下挫,尽管英、德两国联手抛售马克购进英镑,但仍无济于事。1992年9月,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索罗斯预感到,德国人准备撤退了,马克不再支持英镑,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笔借贷英镑,购买马克。他的策略是:当英镑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当英镑汇率暴跌后卖出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剩下的就是净赚。在此次行动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卖空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净赚 15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伤了60亿美元,事件以英镑在1个月内汇率下挫20%而告终。
[编辑] 亚洲金融风暴
主条目: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卖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其后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试图狙击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加上当局大幅调高息率,使对冲基金的计划没有成功,但高息却使香港恒生指数急跌四成,他们意识到同时卖空港元和港股期货,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获利。然而,香港政府却在1998年8月入市干预,令对冲基金同时在外汇市场和港股期货市场损手。
先做个练习。
先做个练习。假如你在10元价位买了一支股票,这个股票未来有可能涨到15元,也有可能跌到7元。你对于收益的期望倒不是太高,更主要的是希望如果股票下跌也不要亏掉30%那么多。你要怎么做才可以降低股票下跌时的风险?一种可能的方案是:你在买入股票的同时买入这支股票的认沽期权——期权是一种在未来可以实施的权利(而非义务),例如这里的认沽期权可能是“在一个月后以9元价格出售该股票”的权利;如果到一个月以后股价低于9元,你仍然可以用9元的价格出售,期权的发行者必须照单全收;当然如果股价高于9元,你就不会行使这个权利(到市场上卖个更高的价格岂不更好)。由于给了你这种可选择的权利,期权的发行者会向你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是期权费。
原本你的股票可能给你带来50%的收益或者30%的损失。当你同时买入执行价为9元的认沽期权以后,损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可能的收益变成了
(15元-期权费)/10元
而可能的损失则变成了
(10元-9元+期权费)/10元
潜在的收益和损失都变小了。通过买入认沽期权,你付出了一部分潜在收益,换来了对风险的规避。这就叫风险对冲。
(不难看出,如果加以精心安排,你可以用股票和期权构造这样一个投资组合:不论股价朝向哪个方向变化,投资组合在期末的价值必定相等。黑话这个就叫套期保值。由于套期保值组合的存在,期权的定价只由股票的期初价格、期末价格、期权时限、执行价和无风险利率——例如国债利率——这几个因素决定,与股票涨跌的概率无关。Black-Scholes模型等期权定价公式也表明了这一事实……扯远了,打住。)
另一种常见的风险对冲则是外汇的套期保值。比如说以人民币为会计本币的企业和外国公司做生意,不得不接受一笔为期三个月的美元应收帐款,老板就心里发毛:人民币升值多猛啊,三个月以后没准美元又大跌了,害我平白无故少收5%我找谁哭去?这时候他就可以同时买入美元的看跌期权(也就是认沽期权),把原本5%的外汇风险变成只有1%,甚至多付一些期权费从而完全规避掉外汇风险。这时候的期权,其作用就像是一张保单,给自己买了一份外汇风险保险。
(风险对冲的原则:对冲你不精通的、不想打理的、不是你主营业务的风险。风险总是和收益成正比,要是把主营业务的风险给对冲掉,稳妥倒是稳妥了,公司离倒闭也就不远了。对于个人也是一样,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从什么地方赚钱,就去承担这个方面的风险;别的方面的风险,就想办法对冲掉吧。)
如今说起来就满脸威风的对冲基金,其实一开始就是干这类“保险”业务的保险精算师。一帮大富翁挖铁矿、挖石油赚了钱,却不知道该怎么理财。老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啊。于是就有了这些专门从事风险对冲业务的基金,帮大富翁们投资适当的金融产品,花不多的一些钱,把“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风险给对冲掉。这些个土财主,也不求变成世界首富,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钱留给儿孙,还能适当的跟着无风险利率小增点值,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对冲基金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风险规避者——从“风险对冲”这个词,就能看出来。
是不是越看反而越不明白了?以稳妥为目的、以规避风险为主业的对冲基金,怎么到现在变成在全球金融业兴风作浪的角色了?这个,要留待下一部分:套利。
套利
上次有个同志问,股票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我说,就跟大白菜一样,你愿意出一块钱一斤买,菜农愿意一块钱一斤卖,于是成交,白菜价就是一块钱一斤。这个同志又问,那大白菜怎么有卖一块一的也有卖九毛的,股票怎么同一时间谁买卖价钱都一样呢?答案是流动性。流动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同质性,这棵白菜可能比那棵白菜水灵,但这份股票和那份股票是绝对一样的——都是帐户上的一个数字,没有任何可以挑的东西;二是交易的便利性,虽然农贸市场的白菜便宜两毛钱,但你可能选择在楼下小超市买,因为不用走路,但股票只要敲一下键盘就可以买卖。由于交易极其便利,商品又完全同质,所以股票具有极其巨大的流动性。流动性会轧平所有不合理的定价,所以股票的价格在任一时间点总是一样的,不管你是从北京买还是从武汉买。
那么流动性是怎么轧平不合理定价的?不妨做一个极度简化的、但仍然具有真实意义的练习(顺便讲讲基金定价)。假设一个共同基金募集了1000万元,投资于两支股票。同样出于简单起见,假设两支股票在基金重仓买入时价格都是10元,两支股票各买了50万股。然后把基金分成1000万份出售,于是在期初我们有
代码
1. 基金价值 = 标的资产价值(10*50万*2 = 1000万)
2. 基金价格 = 基金价值/基金份数(1000万/1000万份 = 1元)
当股票价格发生变化,两支股票的价格分别变成12元和9元,基金的价格就变成了
代码
1. 标的资产价值(12*50万+9*50万=1050万)/基金份数(1000万份)=1.05元
这就是基金的定价。
这个时候如果由于某种奇怪的原因,这个基金的价格莫名其妙地被定成了1.04元,会发生什么事?当然了,会有狡猾的交易者来大量买入基金。但更重要的是,狡猾的交易者会严格采用前一篇文章里介绍的风险对冲技术来规避所有可能的风险:他不会找银行贷款来买基金,他会卖空(参见第一篇文章)作为标的资产的这两支股票,同时买入这支基金。这样他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不承担任何风险,就可以赚取差价——至于到底能赚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留待以后再详说。
在狡猾的交易者这样大量买入基金的动作之下,基金的价格就会被抬高——当然,抬高到1.05元(恰好是基金的正确定价)就停止了,因为这时候狡猾的交易者就无利可图了。当两种本质上相同的商品出现价格偏离时,狡猾的交易者就可以通过卖空其中一种商品、买入另一种商品的方式,无成本、无风险地赚取利润,这种行为就叫套利。由于套利利润是无成本无风险的,所以只要套利机会出现,套利者就会不断地、极其大笔地进行套利交易,从而迅速将不合理的价格偏离轧平——这就是一开始说的“流动性轧平不合理定价”。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之所以能为各种资产、资产组合和衍生产品准确定价,正是因为套利者们一直圆睁着一双贪婪的眼睛在市场上四处睃巡,寻找错误的定价以便进行套利交易。可以说,是套利者们在时刻监督着市场的精确性。
再重复一遍:严格的套利交易一定是严格的对冲交易,它是完全无风险的。这完全符合对冲基金的胃口,也完全符合把钱委托给对冲基金的那些土财主的胃口。所以对冲基金一项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寻找错误的定价,然后动用大笔资金进行套利,同时把错误的定价轧平。当然了,像我们上面举例的这种错误定价是不会出现的,但另一个例子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可笑了:德国是一个负责任的欧洲国家,意大利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欧洲国家,那凭什么意大利国债的利率远高于德国国债?实际上包括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在内的一些对冲基金就对这两种国债进行了对冲套利。
这就是对冲基金干的事:经过专业的计算,找出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错误定价(容易被发现的根本就不会出现),然后动用大笔资金进行对冲套利。在说清楚了对冲基金本质的同时,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第一,他们这些钱从哪儿来的;第二,他们的生意真的是无风险的吗?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false,不然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怎么会倒闭,索罗斯怎么会亏钱。这又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对冲基金的失败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以后再讲。
[ 本帖最后由 草叶菲菲 于 2007-11-20 13:32 编辑 ]
上页提到到第一篇文章 ——沽空/空头
(看了前面那个对冲基金经理骂穷鬼的帖子,还是觉得有点不大爽快:他咋就敢把自己放在那么了不起的道德制高点上呢?下面随便写写关于对冲基金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就姑妄侃之了。)基金,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大家把钱放到一起来统一投资,这就是基金;找一个投资理财高手来管这笔钱,这就是基金经理。那么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东西?要理解这“对冲”二字,咱们得绕个弯子,先说个别的术语。
沽空/空头
每天看新浪财经都有人在喊“踏空了踏空了”——本来以为股市会跌下来一截自己好逢低进场的,没想到还是一鼓作气的往上涨,又浪费了几天赚钱机会。实际上这不是真的“踏空”,只是没有进场交易而已。中国的股市不允许做空,证监会三令五申禁止券商融资融券,所以中国股市上也没有真正的空方,只有进场的多方和没进场的多方罢了——没进场的要么不交易,一交易就得先买入股票,其实还是多头后备军。
那么“真正的”空头到底做什么呢?从根上来说,空头就是看跌行情、并且从行情下跌中获利的人。怎么能做到从行情下跌中获利?原理就是借贷。股票值钱的时候贷入股票,股价跌了再还低价买入股票还回去,中间的差价自己收入囊中。这就是空头干的事情。
举个例子,深发展今天的价钱是37块。如果一个空头认为这个价格是被高估的,他就会找券商借贷股票,比如说借入一万股,欠着,转手我就卖了去;券商也不必真的给他一万股,他拿去反正也是抛售,券商直接就帮他抛掉,不过抛掉股票换来的37万块钱得先压在券商手上,你什么时候还股票我就什么时候还你钱。过两天深发展跌了,30块了,这个空头高兴了,去市场上买入一万股,花了30万,还给券商;券商就按照先前的约定,乖乖的还他37万块钱,空头赚到7万。(具体的操作环节还另有讲究,重点是原理,原理。)
乍看起来,做空做多,无非是方向不同,道理是一样。实则不然。股票纵使再跌,跌得停盘,跌得公司倒闭,最低价也就是0,所以做多的最大损失就是 100%——买的股票全变成废纸;而另一方面,股票的价格(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它可以一直涨上去,所以多头的收益(理论上)可以无穷大。空头就恰恰相反了:最大收益是100%(借来的股票不用还了),最大风险(理论上)是无穷大——如果不容易理解一个“无穷大”的风险是什么概念,不妨算算这笔帐:假设你在05年4月深发展5块的时候向券商借了一万股这支股票,一直拿到现在,你该用多少钱去买股票清这笔帐。
当然实际上券商不会傻乎乎的帮空头承担这种理论上无穷大的风险,所以沽空交易必须有保证金在帐户上。如果你的空头仓位——也就是借贷的股票——给你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帐上的保证金,那就对不起,券商会把帐上的保证金收走,给你强行平仓,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爆仓”。这就体现出空头和多头的不平等了:做多,哪怕你遇到大熊市,只要这公司没倒闭没停牌,总可以把股票捂在手上等它回暖,因为你的风险终归是有一定限度的;做空,一旦行情判断失误,可能很快就会被强行平仓,因为你的风险是无限大的,最坏的情况会让你根本负担不起。
因为这种不平等,所以总体来说任何股市上都是多头胜过空头。但即便如此,空头仍然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尤其是股市泡沫出现的时候。而且为了沽空、为了发现价值被高估的股票,空头不会人云亦云歌功颂德,他们会从各种信息中分析出企业试图隐藏的问题。所以从效果上来说,空头常常扮演着股市保健医生的角色 ——时不时的给你们吃点苦药,为的是让你们身体健康不生大病。像咱们这个股市,宣称投资者不成熟所以不允许做空,只能是无话可说了。
[ 本帖最后由 草叶菲菲 于 2007-11-19 22:42 编辑 ] 暂时完$bye$ $送花$ $送花$ $送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