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民zt,呼吁大家关心网络心理障碍者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0/13/content_5199083.htm网民何以成为“网络暴民”?
2006年10月13日 14:14:50 来源:网络传播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2006年的网络,是个多事之年,“网络暴民”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暴民”充斥网络
一双青绿色的高跟凉鞋,残忍地踩在小猫的头上、身上。你可以想象到小猫凄惨的叫声,你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施暴者——一个身穿黑色连衣裙的性感女子冷漠的笑脸,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的一组虐猫视频截图揭开了“虐猫事件”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边是愤怒的网民展开的追凶活动;另一边,施暴者却没有就此罢手,猫扑网站上再次出现了大量虐待小动物的图片。这次被虐杀的小动物不仅是小猫,还有兔子、小狗。网民们则由谴责变为谩骂,由谩骂变为人身攻击,并远远超出网络的范围,有网民利用各种手段追查出当事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甚至经历婚姻状况,使得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骚扰。
无独有偶,“铜须事件”引起的暴力也使当事人受到极大的压力。2006年4月 13日,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帖公布了妻子和情人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甚至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就在短短数天之内,这支“哄客游击队”发展到了数万人之多,他们搜出“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用各种方式羞辱其尊严,把他逼出所就读的大学,甚至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令当事人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正当此事闹得不可收拾之时,事件的挑起者——“锋刃透骨寒”竟突然发帖,声称“一切都是假的”,“游戏已经结束”,此事件完全是他一人杜撰。至此,轰轰烈烈“钢须门”算是画上了一个滑稽的句号。
如果说以上两个事件都是世俗人做的无聊事的话,那么“韩白论战”却暴露了准精英人群歇斯底里的脾性。老评论家白烨在自己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面说“‘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等等。韩寒在博客摘抄了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的一些观点,以此为靶子,毫不客气地进行了“炮轰”: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后来,成千上万的网民也加入进来,极尽污言秽语之能事,对白烨进行辱骂和骚扰。事件最后以白烨关闭博客收场,不能不说是“韩寒迷”功劳。
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上的“蝴蝶效应”。一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起眼的事情,在网上却像雪崩一样急遽扩大。一方面是经不起社会压力的变态者肆无忌惮的暴力发泄,另一方面是网民的语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大有对当事人形成灭顶之灾的架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匿名专制”和“自由世界”
正所谓“在网络上谁也不知道你是只狗”,匿名性是网络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这一“马甲”的庇护之下,网民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发泄的怨气和劣性也得以释放,在网络这样一个最少受到管制和惩罚的“自由世界”里,放纵和信马由缰成为一件刺激而又安全的事。互联网上用于匿名表达的“马甲”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的“对于许多网民的好处在于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淡化自己的责任。当他们以过激的言辞扰乱他人的生活,甚至使人失去工作时,他们不会感到丝毫的不安与羞怯。”
而事实上,正是可以在“匿名”中隐身,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原本温文尔雅的人,一上网摇身一变,成为纵横江湖的冷面杀手。对自己不乐见的人和物,只欲除之而后快。在匿名状态下,个体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被标识,推波助澜是对社会做贡献,而一旦酿成悲剧,那也是众人的责任。有专家评论说:“从互联网诞生之日开始,商家为了商业利益,就拼命鼓吹上网吧,这是一个美丽新世界。从媒体工具的隐喻意义上讲,他们说的是对的。尤其是在中国,由于传统媒体的功能缺失,人们对互联网的传播功能投以巨大的激情。”如果说在别的一些国家,互联网是言论自由的工具,在中国则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肆无忌惮的空间。人们在饕餮于“自由”的同时,亵渎了现实中人们为了平衡自由与公正的关系而实践出来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而“网络暴民”现象显然与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对目前社会种种不公平、丑恶的现象不满、愤懑,但又感觉个人力量微小无奈,多数人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会选择沉默。同时在传统媒体中,也缺乏民众表达意见和情绪的空间。而在网络上则不一样,可以尽可能地痛骂自己憎恨的罪恶而少有风险,在咒骂中自己俨然电脑游戏中一位纵横天下、铲除不平的侠义之士,在虚拟的行侠中获得某种快感。而且一旦心中充溢着正义感,便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如此便可以不用顾忌现实生活中遵循的规则。
2 贴
网络暴民该如何疏导?
作者:李俊慧出处:天极网
[ 2006-07-18 12:00 ]
摘要:网络暴民或网络讨伐最大的弊端在于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被人利用,使合法的当事人蒙冤
网络暴民似乎正在演变为网络世界中的黑恶势力。
据《新闻晚报》报道,在生下宝宝的第15天,初为人母的甜甜从5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后,甜甜的同学在天涯等论坛上,将整个事件公之于众。于是,一场针对甜甜丈夫的“网络讨伐”上演,网友甚至打爆男主人公单位电话。
事实上,网络讨伐本身并没有错,这正是社会舆论监督或道德力量在网络下的延伸,这也能给违法事件中的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当事人改变错误的做法。但是,网络讨伐似乎有失控的趋势。
比如某些论坛支持匿名评论和发贴,表面上看,这是给发言者极大的言论空间,但是,如果监控不到位的话,这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诽谤和虚假消息的温床。比如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腾讯诉DONEWS名誉侵权案”,在整个事件的推进过程中,由起初的理性评论分析变成恶语相加甚至是咒骂,又比如文首的报道,在天涯匿名或化名方式公开事件,引发思考没有错,但是在公开内容中未经允许公开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电话、地址等)已经超出合理的界限。
网络暴民们通过信息失真率高的网络获得信息并受到影响,然后在现实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方式对争议当事人施加压力。对于争议当事人来讲,这是一种非常粗暴的行为,当事人有种被舆论强奸的感觉,似乎置身在万人唾骂的氛围中。
网络暴民或网络讨伐最大的弊端在于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被人利用,使合法的当事人蒙冤。其背后是以讹传讹在作祟,虚假或片面消息的扩散传播,影响受众在不理性的情况下做出不理性言语或举动。
对于网络暴民或网络讨伐我们并不应该全面否定,我们要看到网络讨伐的积极面,只对于网络讨伐中的消极面甚至某些恶意举动进行隔离。
具有危害性的网络讨伐或是侵害到了公共利益,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构成干扰,或是对个人利益构成危害,表现为对争议当事人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生活安宁权构成阻碍。
前者更多的是一种针对公共利益的虚假信息发布和传播,后者则更强调具有明显指向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因此,从消除或监控网络暴民或网络讨伐来看。
首先,平台服务商加强信息监管。事实上,任何暴民行径得以实现或传播都需要一个平台或空间,在网络上体现为BBS、论坛、博客等具有公共属性的空间。事实上,作为平台或空间提供者,网站服务商们负有对空间内各种信息进行监控的责任,监控就是要对网民的不理性言语表达进行相应的处理,道理很简单,说话是言论自由,但是,骂人就不再是言论自由了。这种监控主要表现为:对网民发言或回帖规则的适时提醒;针对某些涉嫌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信息进行屏蔽;制定空间或平台的内部信息管理规则,比如针对某些经常散布虚假信息的帐号实行封号。
其次,政策监管上呼吁实名制。任何权利都有界限,网络暴民得以成风,主要是因为网络监控力度不够,而且网络发言极其随意,匿名制更是让不负责的人有了肆意发挥的空间,从落实文明办网以及对互联网的合理监控和引导来讲,在某些话题下(比如针对犯罪嫌疑人的讨论或其他针对某个人)发表言论必须实行实名制。
其三,法律上加大平台或空间的责任。事实上,有太多网站或BBS之类平台服务商在恶意传播某些事件,在片面追求网站流量的影响下,网站或BBS 对网民的粗暴言论或放任或恶意引导,因此,应在法律上针对平台或空间不及时删除或处理相关信息的情形设定连带侵权,方便受害网民维权。
网络暴民或网络讨伐需要的只是引导而不是粗暴的查封,毕竟,因私权的粗暴泛滥导致公权泛滥出现,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
[ 本帖最后由 orionsnow 于 2007-11-27 17:47 编辑 ] 个人读书笔记。
草稿。
对暴民,要有同情心,其实他们是轻度心理问题患者,往往是最近压力过大,跑到网上来拿别人发泄而已。
人都是要发泄的。
频繁的性格转换,可能导致精神分裂。
关爱残疾人士,创建和谐社会,理解和关心网络暴民。
和网络暴民对掐不好, 狗咬了你,你不能咬狗(蝶mm的建议)。
社会问题,需要大家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