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晖和他的德国妞
连载:谢晖:这就是生活 作者:谢晖 王娜力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M从我的生活里就这样消失了。当时我仍然一个人在德国,时常觉得很孤单。这个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德国女孩。她是我所见的最漂亮的外国女孩。她是个摄影模特,身高一米七,但看上去特别高,大概是身材比例跟中国人不一样的缘故吧。雪白的皮肤,像牛奶一样。
我第一次跟她搭话的时候,她说“你就是那个中国人啊?”我说是啊,用德语回答她。后来,她发现我的德语不能跟她做很深的交流,就改用英语跟我说话。她出门前我追出去问
:“能不能给你打电话?”她很开心地说没问题,就把电话号码留给我。之后,我给她发sms或打电话。不久后我想请她吃饭,她就告诉我,在德国,男生女生一起吃饭的话,差不多就是确立恋爱关系了。她继续指导我说:“你得先请我喝茶。”我明白她话里的意思。我解释说,在我们国家,男人请女孩子吃饭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我还告诉她,在中国,不管是什么样的饭局,基本上都是男孩子买单。但她说,在德国,一个女孩子不会无缘无故让一个男孩子请吃饭,如果同意男孩子付账,就说明她已经爱上对方了。所以,当我请她吃饭的时候她拒绝我付账,说明“恋爱的理由”还不是很充分。
或许是彼此的自尊心在作祟,我们一直没有确立恋爱关系。她觉得她的朋友可能看不惯她有一个亚裔男孩做男朋友。在我看来,她对我似乎没有什么要求,也不会跟我怄气,不“作”。我曾经接触过的都是上海女孩,脾性上都挺“作”。她对我很尊重,甚至尊重得有点可怕。那种“分寸” 让我觉得我们关系非常遥远。我们从没吵过架。用非母语的第三种语言谈情说爱,总是有种莫明的距离感,隐藏着的障碍,让我感觉总是无法触摸到她的内心,而我恰恰不喜欢摸棱两可的关系。
到最后我们都说,算了,就到这吧。
我们当然没有同居。表面上,她似乎有个若即若离的德国男朋友,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后来想想,就是一个情人。她对中国并不很好奇,但我会跟她说,你来上海会疯狂的。她也只是听听,并不相信中国会有让她疯狂的城市。她从没有来过中国,也并不渴望,在她眼里,中国很遥远。她说她喜欢我是因为我是外国人——这恰恰是我最不想听到的话。
我跟她学到不少德国为人处世的礼仪。跟她说话,我总是尝试说德语。我很着急,想尽快提高自己的德语。认识她的时候我还在亚琛,我的德语还说得很不地道。后来到菲尔德时我的德语已经说得蛮好了。
渐渐地,她的电话我都丢了,是故意丢掉的。因为这段回忆并不快乐。奇怪,那还真不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我喜欢这个德国女孩子,只是因为她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女孩。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们的感情是没法再有进展了,是注定的遗憾。那种不可逾越的距离,让我绝望。
比如,我们相处不错的时候,她也从不跟我提她家里的事情,这大概是德国人的习惯。我们谈的大多是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F1、舒马赫和他的情人,跟体育有关的,跟模特有关的,谈一些八卦的东西。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到可以谈家人的地步。我们相处一直很谨慎。跟她的德国朋友们相处,让我深切的意识到,确实有些德国人是看不起亚裔的,比看不起黑人更甚。
有一次,我在Frakfurt一个百货公司逛,很漂亮的百货公司。走着走着,碰到一个中国来的旅行团,一大帮人坐在咖啡厅,东拍西拍,蛮吵闹的。对面一帮德国小女生走过来,我听见他们说了一句让我很刺痛的话“臭中国人”,我立刻转过身来用德语质问她们“你说什么?你敢再说?”她们转身就逃走了。
德国也有一些很龌龊的人,但不得不承认德国普通老百姓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一些出国旅行团里的中国人确实不太注意当地文化习俗,表现出的文化档次比较低。但那样歧视性的话竟然出自几个德国小女孩嘴里,就可以发觉在这个民族里有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在德国,若是有人问你是哪里人,你回答“我是中国人”,这本身就会造成一种距离。我真的很羡慕我的曾祖父,一个18岁的漂亮英国护士跟着他飘洋过海,一辈子待在中国,给他生了三个孩子。为了爱情跟家人断绝来往,信也不要,护照也不要了……甚至身份都不要了。我觉得曾祖父真的很幸福。 我的婚姻让我很幸福,幸福得有点傻傻的了:就知道好好踢球好好过日子,好好对待我的至爱——佟晨洁。
佟晨洁性格比较内向,相处时给人的感觉十分安静,平时的爱好就是看书,听音乐,偶尔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打打牌,已算是她最大的娱乐活动了。
我喜欢这样的女孩,在认识佟晨洁之前,我已经在一本时尚杂志上见到过她的照片,当时就心动了!心想,要找到这个女孩,要娶她做老婆,这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想法。
因此,当我们认识之后不久,一听说她妈妈要见我,我就非常积极主动地去见她妈妈,并且当场向老人家表态,我对这份感情的决心和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在见到她照片的那一瞬间,我就想好了。
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真正的心动,多难得?何况,给我这样美好感觉的女孩就在我眼前了,我还需要多想什么呢?
我们的婚姻是一见钟情的结果。
在我看来,一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就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我想再一次强调,在德国那三年,对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在德国生活,有时候非常寂寞。时间久了,忽然发觉自己内心空荡荡的,就会去思考不少事情。抛开虚华的表面生活之后,我开始思考人生,我开始找书看……如饥似渴地在字里行间里寻找能让我消解寂寞的东西,或者说是寻找那些我曾经陌生的智慧吧。
那时候,我开始思考婚姻了。
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人生:人生苦短,早早地跟一个人过这一辈子,不是一种“浪费”吗?可我不是这样理解,我恰恰觉得这是一种“富有”。不论任何事情,总是捡了这个,丢了那个,这样是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宝贝的。只有肯“沉淀”下来,接受时间的考验,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宝贵的东西。在我看来,婚姻是令自己“沉淀”下来的一种方式。
感情好比是海浪,如果第一个浪不够巨大、不够彭湃,以后又如何有力量能一浪接一浪永远下去呢?我相信一见钟情,对那些日久生情的爱情……哈,有点怀疑。
婚姻对人的确是有束缚的,可是我喜欢这种形式的约束,而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一种约束。我不是一个花心的人,可我也不是一个呆板麻木的男人……我相信,经过某种克制之后,情感才能进入一种境界,才能由此领悟真正的人生意义。
有了满意的婚姻之后,我不再害怕日渐老去。这样说,有些人可能觉得可笑吧。而我的确是这样想的。多数人认为一个人年轻时的生活才精彩,可是我觉得,年轻时候应该辛苦些,这样中年之后的生活才一定更精彩。何况还有漫长的老年生活呢。我信守婚姻的期诺,是想要在老年时有个精彩的伙伴,有个特殊的亲人分享生活的安宁。
我的太太佟晨洁,让我有相守一生的勇气和决心。当然,她也有“作”的时候,但她是“作小不作大”。至于婚后的生活,我没有觉得与婚前有什么区别。至于婚姻之后的感情,更像是亲情吧。
我们两人的经济是分开的,但是在养家的观念上,我有着传统男人的想法,一切家用都该由我支出。
我觉得经济独立是和谐婚姻的基础。 CN,伐晓得跟这个德国女的故事,他是怎么跟他LP解释的。;) 我记得谢晖好像在亚琛的时候,至少刚离开亚琛不久就已经和他老婆同居了,所以我肯定那个德国纽和佟晨洁肯定double到了,嘿嘿,他还真是风流啊:D 都写的些什么啊!这男人! $考虑$ $考虑$ 原帖由 putao821128 于 2008-2-5 15:05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记得谢晖好像在亚琛的时候,至少刚离开亚琛不久就已经和他老婆同居了,所以我肯定那个德国纽和佟晨洁肯定double到了,嘿嘿,他还真是风流啊:D
:D :D :D 好文啊,很多地方说出了中国人在德国生活的真实感受。贴在这里有点可惜了,人气本不忘,潜水的又多。 版主似乎很忙哦...这个故事设个高亮咯... 我们盖楼人其实很辛苦的:(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