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纵然苏南的城市的GDP再高,它们也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城市,而且还是笼罩在上海的辐射力下的。武汉即便是今日默默无闻,它的庞大实力与中心地位,却是怎么也剥夺不掉的。武汉不过是昔日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和失败者而已,而且这种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点的成长。如果中国单纯依靠这种给予政策型的发展方式,那么我们还可以塑造出第二个苏州工业园,但是指望以此而实现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那不可能。
因此从武汉的角度来说,我更宁愿它不要喊冤,也不要纠缠在过去的历史旧债。一个只会沉湎在历史里的城市没有希望。武汉的优势在它的未来,在于它得天独厚、得水独中的不可重复性。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不可能有第二个城市比它更适合发展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也不觉得此次国务院批转武汉的“新特区”究竟有怎样可以值得期待的效果——或许房价可以借机上涨一下,但是说实话,都是别人已经得到的“优惠”政策,自己再得到了,总如同乞丐般的嗟来之食,其实已经没有了意思。武汉需要去做的,不是它能够享受到怎样的待遇。因为从历史来看,武汉可以得到的待遇,例如副省级城市,例如计划单列市,因为它的强大,注定它每次都不会落下。但是真正可以快速提升一个城市的实力,例如浦东开发,重庆直辖,在可以指望的岁月里,武汉得不到。既然国家就根本没有精力或者意愿来扶持中部地区的发展,那武汉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靠自己的拼搏,杀出一条血路出来。否则就不要指望它能从“新特区”里得到什么好处。——即便是有,也都是微乎其微的。
12、
武汉必须要明白自己未来的定位,它的目标不是空幻的国际大都市,而是实实在在的华中地区的中心,进而成为国家发展所可以依赖的支点。它应该如上海对于华东地区一样,成为国家发展的一极。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定位,它就只能盲目的不断修改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武汉需要有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和认识:为什么现在它会如此的落后。我并不指望开展一场群众运动,只是希望武汉也好,或者湖北也好,至少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落伍。在我看来,武汉最要命的是三个地方:第一是它的气候,夏天太热;第二是它的周围,没有可供支援的城市群。无论是孝感、咸宁、黄石、鄂州,真的都是太弱太小的县城了。一个没有可供发展的平台,这是武汉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如果武汉想发展的话,就必须能给予周围的卫星城以有力的支援,否则不要指望它可以一枝独秀。能靠吸血发展起来的是北京,武汉做不到。
武汉需要正面的第三点,是它上下的慵懒与短视,腐败与低效。尽管省委书记曾经是政治局委员,但是似乎武汉的惰性已然形成,偏安一隅的心态昭然若揭。反正武汉这个航空母舰永远也不会沉没。
所以我倒是一直觉得,与其给武汉一个“新特区”的称号,还不如能鼓足勇气,让武汉能够在某些可以改革的领域,采取些大胆而可行的措施。
当然,我并不想在这里空谈发展的良策。美芹般的献策,不是草民可以幻想的。只不过是因为武汉忽然之间被一个“新特区”砸到了头,仿佛是久旱的大地上降下了甘霖,武汉人要近乎天下掉馅饼了。但是想吃饱肚子,想日子过的更好,就应该以这个馅饼开始,向一个独一无二的目标而前进。 13、
未来的武汉会怎样呢?谁知道。也许今天不过是烧水冒出了几个泡泡,很快就冷却下去了。中国的政策就是这样,水太多,而柴太少。烧上海和北京已经几乎耗尽了柴火,武汉人自己不想办法,全指望国家的政策,就没有希望烧开这壶水。
更进一步说,西安会成为追寻历史足迹最好的场所,成都也会成为中国的后花园,苏州、无锡,它们都会富裕的让人羡慕,南京的秦淮夜色,也会更加的清婉迷人。
但是对于武汉而言,它要做独一无二与有声有色的都市,就不能总是陶醉在“九头鸟”的自夸与堕落中去。如果总是对别人的歧视耿耿于怀,对历史的旧账纠缠不清,武汉就没有可能迈向未来之路。
真正强大的一方是不屑于争论的。武汉发展的最大敌人还是它的市侩、短视、惰性和无知。希望“新特区”政策的出台不要迷惑了武汉800万的市民,还有满怀信心的5000多万九头鸟们。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武汉要走出这长时间的无奈与困惑。
希望李宪生不用再追着总理问武汉在哪儿里了。武汉在哪儿,原本应该全世界都知道 抛开地域观点,只看数据和历史,这文写的不错~ $支持$ $支持$ $支持$
苹果现在越来越强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