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封存从另一面暴露公车泛滥
12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等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政协委员谈奥运”记者招待会。另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梅地亚中心也接受了中外记者集体采访,他透露,奥运期间,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车辆有的要封存50%,有的要封存70%。(3月13日《京华时报》)奥运期间,为什么要封存公车?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为奥运期间的北京营造一个便利畅通的交通环境。但由此也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当前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车之多。
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就有近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占行政成本的90%,远远超过全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而今,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占政府采购总金额的四分之一。公车腐败等社会问题也由此而生,且较为严重。
关于公车及公车改革,早已成为民众关注焦点之一,而各地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正如有关人士所分析的,在公车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一些地方不是把“车改”变成了对干部的福利补贴,就是越改公车越多越豪华。因此,呼唤公车改革出台“时间表”,也就成了民众的共同心声。
这次北京公车封存,固然是为了奥运大局,但是降低行政成本、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打击腐败,不更是大局吗?如何服务于这些大局,关键一点就是来一场彻底的公车改革。
据悉,考虑到奥运会期间大量市民停止驾驶私家车,同时也考虑到公车的部分封存,北京市政府计划将投入1800辆公交车,方便市民出行。这一举措自然正确,只是奥运一结束,问题又将怎样呢?是封存的公车重新上路,新增的公交车打入“冷宫”,还是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真正揭开公车改革的序幕?我们且拭目以待。(王旭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