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venspy 发表于 2008-3-15 14:13

西安相声人


西安大学生相声社没有场地,大家就聚在城墙根,在景观灯下演出切磋

刚入行的李滨,平日更多的是坐在音响师的位置上,和其他后辈们一起学习

西安老中青三代相声人在一起 (后排左起:周凯、魏元成、于海涛、孟娜。中排左起:赵卫民、衡小珍、包松年

魏元成(左)、赵卫民搭档足有20年了

演出结束后,刘福州自费打车回家,自嘲道:“谁叫咱爱相声呢”

    ■演员还得等观众
  要说西安的相声,得从一个人提起——张玉堂,外号张烧鸡,天津人氏。这人有名,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师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玉堂等一批京津一带曲艺艺人陆续内迁来到西安,从街头卖艺开始。相声本分两派:京派“帅”、津派“怪”,到西安后结合西北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西北派的“迈”(豪迈)。艺人多了,场子也热了。到解放前期,西安东五路、民乐园一带集中着几十家曲艺茶园。   1955年,以张玉堂为首的二十多位艺人,成立了西安市实验曲艺团。节目排好了,第一场演出,大幕拉开的时候,台下就坐了一个观众,可这节目得照演啊。不一会,那哥们上厕所去了,演员只好先停下来,等着这位回来接着说。当时条件艰苦,工资都很低,团里一顿午饭两毛钱,到月底一结账,工资扣完,每人还要倒找团里5分饭钱。
  ■两个春天都有点短   就这样大家坚持了3年,团里培养了一批新人,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观众,曲艺团迎来了他们的春天。1960年入行的包松年说:“那个火啊,场场爆满,走道里全是人。”这种行情持续到1966年“文革”开始,相声被列入“四旧”,遭到取缔,这班人马就此散了。   1976年后,在李天成、包松年等人的努力下,恢复了曲艺团。以粉碎“四人帮”为题材的相声剧《八亿人民齐欢笑》,又一次让西安的相声轰动全国,马季等一批相声界大腕都专程来观摩学习,从此在全国演出不断。可是好景不长,右倾的影响让刚刚沐浴了改革春风的他们不得不偃旗息鼓。
  ■春天又来了 我们怎么办   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种局面正是曲艺发展的大好时机。穿大褂说相声突然成了时尚。   在衡小珍、周春晓等人的策动下,珍友社成立。这个旨在推广西安相声的民间团体,在重重困难下迈开了脚步。在西安相声人不懈的努力下,珍友社演出八十余场,全部是义务演出,即使郑平安老先生,也是在只有车马费的情况下场场不落地演。   在两个多月的坚持中,观众群正在形成。想到1955年曲艺团的第一场演出,这样的开局算是不错的。更为可喜的是,拥有36人的西安大学生相声社,作为新生力量加盟了,这些孩子就是西安相声的明天。   为了相声的繁荣,西安相声人在做不断的努力……

[ 本帖最后由 kivenspy 于 2008-3-15 14:26 编辑 ]

凉皮儿 发表于 2008-3-15 16:58

顶一下$m15$

kivenspy 发表于 2008-3-15 17:11

喜欢相声,自从郭德纲之后,现在各地的相声社也开始日趋火热。咱西安人当然也不能落后了。$m15$

凉皮儿 发表于 2008-3-15 23:32

西安最早是王木度, 说陕西话的,单口相声,还挺搞笑$m17$

kivenspy 发表于 2008-3-15 23:38

我记得以前邻居还有他的好多磁带。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可是后来也不知道咋就不说了。$郁闷$

凉皮儿 发表于 2008-3-15 23:40

以前还看过很多他的现场演出呢,后来可能说不下去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安相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