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节制的幸福生活
作者:毕舸 日期:2008-04-10城市机动车污染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特别是一些富庶的地区,通常描绘这里的形容词都是“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在一些人看来,这些都可以称作是幸福的代名词了。可是,如果每天都要面对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污染,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担惊受怕,这样的生活,又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为了追求幸福,人们选择使用汽车。而现代人为此付出的种种努力,得来的却是这样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结果:机动车被附加了不少的罪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政策。
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的领域,是政府无法或不便涉入的,需要公民的自治行为。比如,政府不可能干涉一个有车家庭天天用车的行为。但人们还是需要一种清醒的意识:那种大小事都开车的“幸福感觉”,其实是一种奢侈品,它在给少数人带来幸福的同时,却有可能给更多的人带来伤害。坐在机动车内的车主,可能感受不到尾气对行人的损害;不过,最终造成的灰霾和光化学烟雾,依然会让所有人来承受后果。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幸福?开着豪华、高排放量的轿车?在洗车场享受时代专业分工化的精细服务?这样的生活,曾经被描绘为幸福的生活,带给我们更多的舒适度与快感。可是,这种幸福的代价,却是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曾经有哲人说:“人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很多。”幸福不会因无止境的消费而增值。经济学早已证明,一种超过一定限度的消费行为,它为人们提供的边际贡献率趋向于零。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状况下,花费尽量少的社会资源,来获取尽量多的愉悦,这才是一种现代人的幸福。
没有人可以包揽所有的幸福。当一个人面临多种选择时,他选择A,就等于放弃了B。在幸福的天平上,我们要更理性地度量各种幸福的内在价值,我们现在小小的所失,会换回未来更大的所得。
提倡一种有节制的幸福生活,提倡一种关心公共环境、也是关心自我的公德。在光化学烟雾日益逼近我们的时候,请有车一族尽量少开自家车,而选择其他环保效率更高的替代品,如公交车和地铁,政府的公务用车也应作表率。当来自公民的内心自省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形成一致,幸福的味道才能让我们品味得更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