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柔 发表于 2008-4-15 09:43

成都市青羊区——循环教材何以能持续3年?

  作者:贾燕妮 李长明 贾晓莉 日期:2008-04-15
  对于成都市青羊区的中小学师生来说,使用循环教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3年前,全区所有九年义务制学校均开展了教材的循环使用,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每当青羊区红碾小学任何一个班级的音乐课结束时,便会有几位学生将同学们课堂上使用的教材统一收回,放进储存教材的书柜,供同一年级的其他班级循环使用。
  2005年初,成都市青羊区就在红碾小学开展了循环教材的试点工作。半年后全区所有九年义务制学校的学生都用上了“循环教材”。青羊区是用什么方法在全区顺利开展教材循环使用的?他们又是怎样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访了相关部门和一些学校。
  原因一:准备充分,让循环教材顺利开展
  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江涌介绍说,开展教材循环之初,教育局借鉴国内外教材循环使用的经验,通过听证会制度,多次召集教育、环保领域的专家以及教师和家长,就开展教材循环的相关程序、做法等进行反复论证,并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了《青羊区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循环使用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区全面推开此项工作。
  “当时,辖区内所有的中小学校向学生家长发放了‘给家长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推广循环教材的重大意义,让人们通过了解,肯定这一做法。很多家长认识到循环教材对于节约资源、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性,也就让自己的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的教材循环相关活动了。”红碾小学校长姚敏说。与此同时,青羊区还通过在中小学校中开展“循环教材再多救活几棵大树”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使用循环教材的热情。“2005年开学典礼上的情景剧《泡泡奇遇记》非常精彩,通过讲述小学生泡泡和他的新课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爱惜书本、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泡桐树小学学生薛羽迤至今还记忆犹新。
  原因二:注重细节,持续推进教材循环使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羊区教材循环的具体操作方式分为“个人循环”与“集体循环”两种。“个人循环”是指对于1~6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和7~9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教材,在开学时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用,学期中间由学生自己保管,期末时归还。如因学习需要,假期需借用这些教材,可以按图书借阅办法办理。“集体循环”则是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生们不用每天使用的教材,开学时由任课教师到学校图书馆统一借用,上课时发给学生,课后收回。学期中由任课教师负责保管,期末时归还。根据教学的特点,循环周期分为1年次、3年次和6年次,在教材循环使用期满后,由学校整体更新。徐江涌告诉记者:“根据课本的使用频次及新旧程度采取的这两种不同方式,将个人循环和集体循环有效结合,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保障。事实证明,使用循环教材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而且节约了资源,为学生们减轻了负担,因此获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除了两种循环方式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青羊区在开展教材循环的过程中,还运用了很多小细节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比如,循环教材的过程中,学校会让指定的学生负责教材的分发,并按照编号进行收取和检查。这些工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管理组织能力。另外,很多学校都坚持定期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循环使用的教材进行自查、互查,如发现损坏或丢失等情况及时记录处理;对集体循环使用的教材每月进行一次消毒,对个人循环使用的教材在每学期期末以及开学发放时进行一次全面消毒。
  原因三:设立基金,为循环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2005年,青羊区政府一次性投入800万元为教材循环设立了专项基金,此后每年区政府还从教育经费中拨款100万元作为教材循环运作之后的费用补充,为循环教材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文翁实验学校大队辅导员郭星美告诉记者:“在循环教材的过程中,自然损耗会增加经费的开支,虽然学生们很注意保护课本,但是每到学期的中旬,很多书还是会出现缺页、松散等破损现象。有了专项基金,就可以随时对破损的课本进行更新,使循环工作顺利开展下去了。”
  另外,通过规范专项基金的使用范围、公开账目等“透明措施”,实现了公众对此专款用途的监督。“虽然我们投入的钱不是小数目,但是从长远来看,循环课本所节省的经费必将会积少成多。”徐江涌说。目前,青羊区在推行循环教材以来,减少征订各类教材约88万册,节省经费约440余万元。
  原因四:科学管理,保障循环工作有序进行
  此外,青羊区开展教材循环还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市教育局负责区教材循环使用的方案制订、调查宣传、实施监控。相关技术部门负责教师培训、课本采购与管理指导,确保为学校配备足够的、保质的教材以及消毒设备和书柜。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激励,培养学生爱护公物、节约环保的习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负责定期对循环使用的教材进行全面的消毒、杀菌,确保用书的卫生安全。区教育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教材循环使用检查评估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将教科书循环使用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目标考核,并将使用循环教材作为创建绿色学校考评的新标准。
  徐江涌介绍说,一整套的科学管理通过明确的分工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各司其职,强化了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也是教材循环能持续开展的有力保障。
  使用和推广循环教材,让成都市青羊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并且一坚持就是3年,在并无现成经验的实际中,青羊区的诸多良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环境报》2008-4-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市青羊区——循环教材何以能持续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