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强湖泊保护和治理的做法与启示
“百湖之市”武汉市通过划定湖泊保护“三线”,实施“清水入湖”工程,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等措施,加强湖泊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使近几年来大规模填占湖泊行为和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有关专家认为,武汉市“优于水而又忧于水”的湖泊治理思路和做法,为我国城市湖泊治理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加大执法力度 划定湖泊保护“三线”
面对湖泊水体污染和水面填占的严峻形势,武汉市2001年10月组建成立水务局,整合原有市水利局、防汛办、市公用局、市政局、市地矿局的职能,对水环境、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一体化管理。2002年3月,《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其中心内容就是保护湖泊水面不受侵占,水体不受侵害,并明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湖泊的保护、监督和管理。这是全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姜铁兵介绍,有法可依后,人大、政协、媒体的监督大大加强,社会民众对湖泊保护意识也增强了。作为执法部门,还制定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武汉市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等,对非法填占湖泊行为进行严厉打击。6年来,规模化、有组织的填湖得到了根除,而此前10年间,伴随着房地产开发,几乎一年有一个湖被填占。
与此同时,武汉市制定了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划定湖泊保护的蓝、绿、灰“三线”,并对湖泊进行勘界立桩。“蓝线”即湖泊水域的保护底线,已基本形成,这是一条“高压线”,越线就是填湖。绿化用地控制线(绿线)以蓝线为基线,向外延伸不少于30米,绿线范围内可布置工程湿地,将湿地与绿化、公园等景观建设相结合,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控制湖泊面源污染、改善湖泊水环境的目的。“灰线”是外围控制范围与正常用地之间的界线,是为了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的污染和保护湖泊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和异质性而设置的控制区。
截断污染源引清水入湖 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姜铁兵介绍,随着湖泊保护深入人心,填占湖泊现象制止了,人们更关注的是湖泊污染问题,期望湖水更清。因此对湖泊治理的重点也由形态控制转移到水质生态修复上。
2006年,武汉市决定实施“清水入湖”工程,投入8.6亿元对中心城区尚未完全实施截污的20个湖泊实施截污,“斩断”176个排污口。目前,莲花湖、内沙湖、外沙湖、后襄河4个湖泊实现完全截污,南湖、东湖、黄家湖、月湖4个湖泊实现主要排污口截污,汤逊湖、墨水湖2个湖泊实现部分排污口截污,塔子湖等3个湖泊正在实施截污,共完成截污排污口87处,截污水量达每日26万吨。预计明年全面完成所有湖泊截污。
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为湖泊截污创造条件。由于城市人口日益密集,生活污水不断增加,日均排放污水205万吨,而污水处理率太低,加剧了湖泊污染,2003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仅为6.4%。近两年,武汉市加快排水管网体系和污水处理厂建设,2006年到2007年完成投资8.8亿元,完成汉西、三金潭、黄家湖等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日均80万吨。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159万吨。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37%升至2007年底的76%。加上正在建设的2座污水处理厂,今年底污水处理能力可达80%。
启动湖泊水网建设。2002年8月,武汉市投资3亿多元,启动汉阳地区六湖连通项目,通过引江灌湖,六湖连通的方式,将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及后官湖相连,改善湖泊水质。六湖连通将于今年底完成,届时,引入汉江水流经这6个湖,再进入长江,将构建出良性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
投资26亿多元的“引江入湖”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今年内也将启动。以东湖为中心,以东沙湖、北湖两大水系为主要组成部分,江、湖、港、渠组成庞大水网,连通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6个湖泊,并与长江通连,构建生态水网湿地群,江湖相济,让“死水”变“活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