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星光下 发表于 2008-5-7 08:59

失去的是什么样的平衡?——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国华一席谈

  商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机关工作至今。现为铁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铁西区文联主席。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作品以诗歌为主,已出版《老风》、《痴梦》、《飞虹》、《失衡》、《凹凸的齿轮》五部诗集。作品分别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奖、诗歌奖等多种奖项。
  商国华的第四部作品《失衡》是全国首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诗歌集,作品以环境变化中所闪现的画面为切入点,捕捉了传统工业的弊端,对环保领域现存的诸多问题用诗歌的语言给予了诠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对这部诗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诗集作序。潘岳指出,作者把跌宕的韵脚与环保知识融为一炉,把中国今天环境的现状与文学语言有机对接,打破了诗歌虚拟的联想,把环境变化中翔实的数字揉入其中,以人与环境的关系谋篇,营构环保诗的空间,可以称为环境宣传教育的佳作。
  近日,本报记者对商国华进行了专访,与这位痴心环保的诗人展开了一场关于“失衡与平衡”的对话。
  记者:您这本影响广泛的环保诗集名叫《失衡》。顾名思义,失衡就是失去平衡。那么请您解释一下,失去的是什么样的平衡呢?是自然生态的平衡,还是人们心态的平衡呢?
  商国华:给这个集子取名,我花了很长时间考虑。到底取什么名字好呢?我想到,世界本来是和谐的,生态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失衡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失衡现象是怎么来的?我认为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恶果。归根结底,是人们心态的失衡,所以我给它取名叫《失衡》。
  记者:这部诗集是不是可以说是您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污染现象后,发乎于心,述诸于笔端的一部“环境忧思录”?
  商国华:可以这样说。
  记者:环保并非您的专业,您为什么给予环保问题这么大的关注呢?
  商国华:一方面是出于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个人认为,诗人首先是责任,我不是也不想作一个缠绵悱恻于个人“小我”的诗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污染现象。十几年前,有人和我说,如果不重视环保,北极冰山就会融化,海平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我还觉得是危言耸听,可是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的威胁了。近几年,我到康平县去了两次,到内蒙古去了一次。康平在沈阳市的末端,那里的沙漠我看了以后非常揪心,它每年都在向沈阳逼近。我在诗中写道,沙漠在直逼清宫大殿啊!到科尔沁草原看了以后我更揪心,科尔沁草原和浑善达克沙漠在2004年合龙了,我去看的时候人家告诉我,它们之间原来是条河啊,现在完全被吞没了。这些现象在我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成为促使我用诗歌的武器来为环保呼吁、呐喊的内在驱动力。我想我可以通过诗歌的意象化手段去传递一些东西,使人们在朗朗上口的朗诵之中把环保知识印入他们的脑际。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记者:对于一名非专业人士,写这样一部包括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噪声危害等方方面面环保内容的诗集,一定是一个巨大挑战。
  商国华:确实是这样,刚动笔的时候我就发现,对于环保我有太多的东西不明白。为了把这本书写好,我买了24本环保书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状态?富营养化现象是怎么回事?什么叫赤潮?同时我又到许多受污染地区进行了现场考察。在学习、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一行行诗句从我的脑子里流了出来。写完这本诗集以后,我对在环保局工作的儿子说:“大为,我的环保知识水平,不论在理性上,还是在感性上,已经不低于你了。”
  记者:刚才您说到,种种失衡现象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恶果。请您再具体地谈一谈在这方面的看法。
  商国华:就以铁西区为例谈一谈吧。我今年58岁了,58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铁西度过的。铁西为共和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做出过巨大贡献。1975年我到区宣传部工作,每天早晨东方红乐曲奏响时,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的自行车,从皇姑、于洪、和平涌向铁西,景象非常壮观。文革前铁西区的税收相当于新疆,相当于哈尔滨市。天安门的第一个大国徽是机床一厂的工人造的,重型厂的工人曾做过三万两千吨的水压机。我当区教育局长时,动员铁西区15万孩子利用暑期时间,向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了解一下,他们所在的企业哪些是共和国的第一。通过这项活动,我们总结了500个第一,都是经过各企业认证的。但是铁西在辉煌中也埋藏下了危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环保。重型机械厂、冶炼厂,这些沈阳的名片企业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记者:如果说过去的污染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环保,那么当前的污染是不是可以说,主要是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恶果了?
  商国华:具体说,我认为是落后生产方式、旧体制的遗存、改造资金的不足和一些人急功近利的结果。以铁西区为例,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傻大黑粗成了铁西的代名词,企业背上了许多沉重的包袱,企业办学校啊,企业办医院啊,多年的储蓄都给啃光了,没有钱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污染一直在进行,这是当时的计划经济决定的。我们铁西这几年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后,开始复苏了,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部分企业还是依旧,不从生产方式上去解决,这些问题永远解决不了。还有,环保部门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管理,这点我反对。为什么呢?因为地方环保部门刀子再快也削不了自己的把,地方政府领导一句话,说这事不要你查了,你就没辙了。在快速发展时期又产生新问题,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惜破坏环境追求政绩,这也有部分体制原因,比如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制。
  记者:在种种失衡现象中,您最感痛心的是什么呢?
  商国华:最让我痛心的是土地的滥占滥用。我诗集里有一段话,“唯GDP牵引的缆绳/让伤痕累累的耕地/又一次紧缩了裙衫/地冥府的孝子贤孙/哭了/发出了一声声圆梦的啸喊/大地的后生啊/可不能/为了一纸功绩单/就撵走了祖宗的魂魄/可不能为了一阵风的奖杯/就预支了/子孙生存的栖息地。”我看到农村有些地被大量征用的时候,我真的心疼,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啊。我们整个国家960万平方公里,可是全国耕地面积只有18亿亩多,而且每年都在减少,多么可怜啊!
  记者:也就是说现在这种失衡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
  商国华:对,还没有根本改变。
  记者:我通读了您的两本诗集,一本《凹凸的齿轮》,一本《失衡》,《凹凸的齿轮》可以说是一部铁西兴衰的“诗史”或“史诗”。《失衡》是您的忧思。作为铁西区的主要领导之一,您要推动铁西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环保诗人对种种失衡的现象您又满怀忧虑,那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怎样保持“平衡”,怎么样做到“和谐”,这方面您有什么思考?
  商国华:第一条,领导者的意识是最重要的,领导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决定于我们能否从失衡中脱离出来,达到基本平衡或者平衡。第二就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对环境担负起责任来,担负起为我们的后人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我非常欣赏一句话,叫“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还有就是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的政策导向。环境保护不是单一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环保必须是全民的行动,现在我认为这种氛围已经形成了,我每天都看“两会”报道,代表们提出大量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包括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这都是对环境的重视。重视环保是在为老百姓做好事,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记者:那么您认为是发展优先,还是平衡优先呢?
  商国华:我想在发展和平衡这两条的摆布上,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了,好是前提,平衡是优先的,又好又快嘛。
  记者:您的诗集里有一句话,讲到“新铁西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究竟读懂了什么?”您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政府读懂这本书了吗?
  商国华:我认为目前政府已经读懂这本书了,比如说对落后生产方式的改造。政府中许多同志都提出,老的企业陈旧的设备不能搬到开发区。这已不像过去是一两个人的个别意见,这是一种强势的声音,一种任何人无法压制的声音。追求高增长不计环境成本的做法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记者:可不可以说,铁西区已开始从失衡走向平衡?
  商国华:不只是铁西区。我认为全沈阳市,全辽宁省,乃至全中国,都已经开始了一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开始从失衡走向平衡,开始走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友好共生的和谐发展之路。

《中国环境报》2008-5-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失去的是什么样的平衡?——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国华一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