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offee 发表于 2008-5-7 18:46

八年耕耘荆楚披绿

  从2000年湖北省秭归县、咸丰县、竹溪县、神农架林区四县区试点,到2007年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出台,湖北省全面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计划。八年奋战,“退”出了青山叠翠,“退”出了碧水长流。
  森林覆盖率增加4.6%
  唐崖河,咸丰县的母亲河。
  驱车唐崖河边,只见绿水潺潺,碧波粼粼,两岸高山上的天然林叶排列齐整,半山坡下新栽植的杉树、楠竹郁郁葱葱,蜿蜒延伸,宛如两列绿色卫士守护着一河碧水。“这都是退耕还林后种植的生态林。”指着车窗外满眼绿色,金韬满脸喜悦。
  金韬是湖北省咸丰县林业局尖山乡林管站站长,退耕还林最基层的组织者。“以前,只要一下暴雨,唐崖河就发浑,如今四季常青。”成就感写在金韬的脸上。
  从去年岁末到今年春天,记者走三峡、穿恩施、越十堰、过襄樊,几乎走遍鄂西北的退耕还林工程区,随处可见这样成片养眼的绿色,静静流淌的碧水。
  八年退耕,八年奋战,换来的是全省1290万亩坡耕地披上绿衣,平均每年增加森林面积180万亩以上。而全部成林后,湖北的森林覆盖率将增加4.6个百分点,增加森林蓄积量3200万立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半神农架!
                青山碧水带来绿色希望
  秭归兰陵溪中坝子村。薄雾轻绕。
  迎着薄雾,记者登上位于半山腰的国家林业局三峡库区秭归森林生态定位站。年轻的潘磊博士迎出院外。
  这里是潘磊在秭归的“家”——他每年要在这里生活七八个月,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用先进的仪器,监测、评估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是综合的。”潘磊以学者特有的严谨为记者说出了一连串数据:
  ——全省退耕还林地的地表径流量,比相同条件下仍在耕种的坡耕地平均减少80%;
  ——水土流失面积从2001年初的1.02亿亩,减少到2004年底的3569万亩,下降了65%;
  ——全省1290万亩退耕林,每年可吸收固定120万辆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从这些数据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可以说,退耕还林以来,是我省生态最好的时期。”主管退耕还林的湖北省林业局副局长左雄中说。
  效益还不仅仅于此。左雄中提供了另一组数据:
  ——退耕还林补助到户,使全省17个市州、72个县市区的171万多农户、657万多人从中受益;
  ——2006年,全省退耕农户人均享受国家钱粮补助212.7元,加上退耕地的经济林收入和劳动力腾出后的打工收入,农民年度纯收入的40%以上来自退耕还林;
  全省退耕还林面积中有70%营造的是高效经济林,不少地方初步或正在形成一批特色农林产品及产业带,成为农民的绿色聚宝盆。左雄中说:“农民从青山叠翠碧水长流中,看到了绿色希望。”
  让青山更绿农民更富
  今年年初,在革命老区红安,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这里召开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现场会,吹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号角。
  5年~7年后,全省效益低下的300万亩低丘岗地和500万亩低产林,将变身为产出高、效益高、生态好的“花果山”。
  “退耕还林让湖北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但巩固成果还任重而道远。”省林业局局长祝金水说,退耕还林营造的林木目前大多处于幼林阶段,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同时保持生态稳定性、补植补造、工程管理、低产低效林改造的任务也很艰巨。
  据悉,在今后的8年,国家将对湖北省再投入74亿元,用于退耕农户第二个补助周期的补助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是一个新的机遇。”祝金水说。
  祝金水以正式启动的“双低”改造工程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全省800万亩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成500万亩高效经济林或速生丰产林、300万亩优质耕园地后,每亩年均可增收1000元,每年可增收8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退耕还林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祝金水说,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退耕还林也为减排、减缓气候变暖做出了重大贡献。
  “巩固好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为减缓气候变暖出力。”祝金水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年耕耘荆楚披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