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造假?
重庆铜梁、大足两县的十几家锶盐生产企业生产设备简陋,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造成严重污染。令人奇怪的是在线监测设备尚未安装,却已有监测数据。在重庆渝西地区,起于永川市止于铜梁县的巴岳山因盛产天青石而闻名。
作为我国两大天青石产地之一,当地政府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以天青石矿为依托,引进和发展了一批碳酸锶生产企业。然而这些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灾难:地下水尽遭污染、渔民网箱养鱼屡遭毒害、厂区附近居民重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污染致命该问谁?”这是一位七旬老人写在自家墙上的几个白色大字。对于10余年来备受污染煎熬的当地百姓,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没有人知道。
锶盐企业带来污染阴霾
1993年,铜梁县政府为开发天青石矿产资源、发展地区经济,引资在铜梁县安居镇建立了第一家碳酸锶生产企业——中日合资重庆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随后又于1997年合资在大足县龙水镇和雍溪镇建立了重庆大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合称为重庆红蝶锶业有限公司,具有年产9万吨碳酸锶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锶王。
在重庆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从1993年至2003年间,铜梁县城周边方圆20公里内相继建立了十几家中小规模的碳酸锶生产企业,这些中小规模的碳酸锶生产企业一般都临水而建,生产设备简陋,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在十几年的发展期间,这些企业给原本山清水秀的渝西地区蒙上了一层污染的阴霾。
镜头一:企业偷排江河遭殃
“早些年时大家都是吃这河里的水,娃儿们都下水洗澡,现在没人敢下水,这水早就不能吃了。”提起面前这条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涪江,坐在铜梁县安居镇广场上的一位满头白发的奶奶说起来声音都带着愤怒。
渝西地区河流众多,所有工厂都是临水而建,这也为许多企业偷排也就有了便利条件。
据安居镇村民介绍,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一般是在夜间排污,排污口设计很隐蔽,而且废水并不是每天都排,隔几天才排一次。
记者注意到,铜梁红蝶公司厂房依山势而建,距离涪江落差约有20米,白天沿着厂区外墙一路行去,可以看到有两条排污渠隐在荒草丛中,蜿蜒的注入涪江。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维权案件督查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在2008年3月11日晚20时至3月12日凌晨3时夜查铜梁红蝶的排污情况时,就发现了企业晚上偷排污水的情况,当时在涪江上游的一个较大的排污口,发现有两股污水顺着山势流下注入涪江。
镜头二:网箱养鱼屡遭毒害
在记者对铜梁和大足两个县5家锶盐企业的采访中,生活在江边的渔民控诉最多的就是鱼苗因企业污染而全部死亡。作为上世纪90年代当地有名的养鱼大户,59岁的安居镇渔民骆礼全告诉记者,1996年时由于涪江下游渭沱站关闸蓄水致使水位升高、江水回流造成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排放的污水回灌,导致他养殖的5万公斤草鱼、鲫鱼、11万尾大口鲇全部死亡,经济损失达139万元。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
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1996年3月3日红蝶公司排污造成大批网箱鱼死亡事故中,一个叫张泽民的渔民3万尾清波鱼苗(学名中华倒刺鲅)基本上全部死光。这位负责人回忆说,看着网箱内漂浮着的白花花一片鱼苗心痛不已:“一条清波鱼苗买来是4块钱,这一下子就没了十几万呀!
在安居镇,有着像张泽民一样经历的养鱼户不在少数。许多人现在已经外出打工,打工的微薄收入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要偿还因鱼苗死亡所欠下的巨额债务。
镜头三:400亩长江防护林被毁
在铜梁县土桥镇河水村,记者看到的一幕更让人触目惊心:400余亩的长江防护林几乎全部被毁坏。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放眼望去,视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却是一片枯黄,就像北国的隆冬季节一样万物萧条。枯死的林木树干漆黑,如同被大火烧过一般。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毁坏长江防护林的罪魁祸首就是建在半山坡的中昊集龙碳酸锶厂。
走近中昊集龙碳酸锶厂,一股呛人的气味让记者几乎无法呼吸,中华环保联合会工作人员手中所持的便携式SO2监测仪器突然红灯闪烁、警报急促,仪器显示中昊集龙碳酸锶厂上方二氧化硫的数值已经达到24.6mg/L,超过国家规定标准50多倍!
镜头四:10公分厚土壤变成黑色
“现在去镇上卖菜时不敢讲自己是雍溪人,否则菜就卖不掉,他们说我们这里的菜是有毒的。”记者来到大足县雍溪镇红星社区采访时,一位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由于雍溪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的废渣堆放场就在社区旁边,并且渣场没有严格的防渗措施,废渣的渗滤液已经渗入地下,不但污染了地下水,也污染了周边的农田。现在地下水已经不能饮用了。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距渣场外墙10米左右的田地上,用铁锹翻开土地,发现在30公分的表土下面,果然有一层约10公分厚的土壤已经变得黢黑。
“我们这里的田地种出的东西自己都不吃了。”一位村民讲。
镜头五:村民身体健康受影响
红星社区6组的村民周千淑家距离废渣堆放场仅100米左右,和很多村民一样,她身上也不明原因的起红斑,为此常年服用抗过敏药物,但是只要停药2天,红斑就又会出现。
2007年11月~12月,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开展的一次“污染与健康”调查,涵盖了渝西地区碳酸锶生产企业周边1/3的村社。调查结果显示重大发病率远远高出正常水平。
据重庆大学有色金属研究专家杜语群教授介绍,生产碳酸锶的主要原料是天青石矿,天青石矿中含有砷元素。在焙烧过程中,砷氧化为氧化砷,大部分随烟尘排入大气,少量随废水、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都可以导致砷中毒。
过时数据不足反映污染现状
记者在采访中,百姓与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两方对于企业污染问题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记者在铜梁县环保局拿到的一份铜环文(2007)3号《铜梁县环境保护局关于近年来整治锶盐行业的情况报告》和渝环复函(2008)3号《重庆市环保局关于渝西地区锶盐行业环境污染有关情况的复函》中,看到针对百姓反映的污染问题做出如下回应:
对于1996年、1998年琼江两次发生网箱养鱼死亡事件,其原因主要是持续高温,久旱不雨,河床水位降低,加之网箱分布密度过大,鱼类排泄物及残余饲料腐烂分解、大量耗氧,导致鱼类缺氧死亡,与红蝶公司排污没有因果关系。其余2000年9月和2002年的死鱼事件,
根源在于雨季洪水上涨和管理技术不善等因素所致。
对于铜梁县安居镇和土桥镇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报告认为,1998年曾对琼江安居镇段水质进行过检测,认为经过净化及严格消毒后可作为饮用水源,反映安居镇饮用水源被红蝶公司污染是不属实的。
关于河水村森林受损问题,报告认为与中昊集龙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原天青锶业有限公司建厂时碳化工艺硫化氢尾气及旋窑废气治理设施不完善有关,于2001年~2002年曾造成河水村3、4、5社大片森林(约50亩)死亡或枯黄。
……
仔细翻看这两份由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情况说明,对于近几年来存在的诸如死鱼事件、地下水无法饮用和林木大面积死亡,报告并没有作充分的说明,而且报告引用的数据大多为10年前的数据,是否具有说有服力,是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目前的污染,却是无法避开的现实。
监管缺失该谁负责
在采访中,锶盐企业污染之严重、环境监管之缺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不禁想问:
5家锶盐企业到底由谁来监管?
截至目前,在铜梁县境内共有重庆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重庆庆龙精细锶盐化工有限公司、重庆中昊集龙锶业有限责任公司、铜梁县安彩锶业有限公司和铜梁县玉峡精细化工有限公司5家碳酸锶生产企业和6家锶盐深加工企业。
针对群众反映的几家碳酸锶生产企业存在的污染问题,铜梁县环保局一位姓张的副局长表示,这些企业一直以来全部归重庆市环保局管理,属于市属重点监控企业,所有的审批手续及监管记录都在重庆市环保局,铜梁县环保局不能提供任何监管记录。
重庆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从2008年3月开始,铜梁县的碳酸锶企业才属于重庆市控重点污染源。
两种说法明显存在分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08年3月,这十几年的时间内,5家锶盐企业到底由谁来监管?又是如何进行监管的?记者最终没有获得答案。
全部安装在线监测并完成了实时监测说法到底是在骗谁?
铜梁县环保局监察大队一位姓李的大队长介绍说,铜梁县的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等5家碳酸锶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2008年年初,已经实现了与重庆市环保局的联网,污染物排放情况由重庆市环保局进行实时监控。而记者在重庆市环保局了解的情况却是这5家企业到今年年底前才能完成在线设备的安装。
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尚未完成,那么这位监察大队的负责人所说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与重庆市环保局联网并进行实时监控就是一句谎言,这种说法到底是在骗谁?
在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进行采访时,厂方负责人也表示,重庆市环保局随时都能监控到企业的废水排污情况。记者在一份废水排放记录中看到,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几项特征污染物都能做达标排放,且数据连续几十天无太大差异。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这份记录就是在线监测数据。令人诧异的是,设备尚未实现联网,那么这些监测数据从何而来?
记者在铜梁县的另一家企业——重庆中昊集龙锶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调查时,也出现了让人诧异的一幕。这个被铜梁县环保局称为废水、废气已经与重庆市环保局联网的企业,唯一的一个监测设备就是位于企业安环办公室的一个电脑环保监测仪。在企业来看,这个设备似乎成了一个进行水、气全能监测的设备。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该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个仪器仅仅能显示废水的流量而已。这个连在线监测设备都没有的企业如何实现实时监控,只有这位负责人才知道!
在中昊集龙锶业有限公司,记者还注意到企业的散排含硫废水仅仅通过一个15立方米的废水回收池进行沉淀后,不加任何处理药剂直接排放,而该企业拿不出任何废水达标排放记录。
采访结束,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环保难,难环保,环境污染不好搞,党的政策实在好,下面就是执行不了。”是谁给企业污染打开了方便之门,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中国环境报》2008-5-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