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erife 发表于 2008-5-14 15:00

无轨电车“退役”的民意与决策之争

  5月6日清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王一青,来到兰州市永昌路北口汽车站,准备乘坐34路无轨电车回学校,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车来。当被告知电车已经停运时,他吃惊地问道:“不会吧!”
  在社会一片呼吁和挽留声中,甘肃省兰州市有关部门宣布:从2008年5月6日起,全市无轨电车正式停运。至此,曾经是兰州一道风景的无轨电车,将再也看不到它的身影。
  无轨电车消失 市民难舍难分
  无轨电车要停运了!最近一段时间,这一消息成为兰州市民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5月5日从早晨第一辆电车上路,至晚上最后一辆电车收车,运营期间全部让广大乘客免费乘坐。”5月4日,兰州建委主任宋智虎在关于无轨电车停运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从今年5月6日起,运行近半个世纪的无轨电车将彻底告别兰州。
  兰州无轨电车分为蓝绿两色,拖着长长的“辫子”,又以女驾驶员居多,成为兰州市内一道别致的风景,给广大市民和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让“伙伴”干干净净地离去 来源:兰州日报
  5日这一天,每辆无轨电车车身上,都贴着"欢迎免费乘坐电车,为您留下美好回忆"的提示语。平日一直宽敞的车厢,忽然挤满了赶来乘坐的人群。
  免费不是人们乘车的主要原因。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乘客是想在最后一天,和多年来一直陪伴他们的"老朋友"道别。在车站,有的人还拿起照相机或手机,在电车旁拍照留念。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无轨电车了,听说马上就要停运了,心里真有些舍不得,所以这次绕了个弯,专门来坐一坐。”在永昌路附近居住的张秀芬女士说。
  市民与电车拍照留念 来源:兰州晚报
  说起对无轨电车感情最深的,无疑还是电车司机们。31路车司机陈桂英开了18年的电车,她称电车为“铁牛”。“每天上班时,我都说:铁牛,我来了!收车后,也要拍一下:铁牛,再见!”她动情地说,“马上停运了,心里感觉很难受,恨不得每班都多跑两圈。”
  48岁的刘艳驾驶了28年无轨电车,用她的话说就是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太太”。“开了这么多年,就要离开了,心里空荡荡的。”
  据统计,5日22时许,31路、33路、34路三条电车线路共接待乘客近10万人次,创下了电车运营的历史高峰记录。
  兰州无轨电车最后的风光 来源:兰州晚报
  服役近半世纪 无奈退出舞台
  兰州市第一辆无轨电车可以追溯至1959年,当时还引起了外国媒体关注,曾以"中国西部高原城市有了无轨电车"为题进行过报道。几十年来,兰州无轨电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三条线路、97辆车、300多名从业人员的规模。
  环保、容量大是无轨电车的优势。全国拥有无轨电车的城市一度达到26个,但由于存在天然的缺点,导致其命运多舛。据了解,近年来为适应城市公交形势的发展,天津、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的无轨电车相继停运。
  兰州的无轨电车 图片来源:兰州晨报
  兰州的无轨电车也没能"幸免于难"。5月4日,兰州市建委和兰州公交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无轨电车将正式停运,取而代之的是100辆12米长、低地上车踏步、燃气节能环保型的新型豪华型公交车。
  在发布会上,兰州市建委主任宋智虎给出了四条无轨电车的停运理由:其一,容易 造成交通堵塞;其二,耗电量大,运营成本高,公司长期亏损;其三,附设在电车线杆的电信线缆,容易造成视觉污染;其四,线网改造难度大,影响城市道路拓展。
  宋智虎表示,根据兰州公交集团的建议,兰州市建委呈报了停运无轨电车的报告,经兰州市第五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最终决定无轨电车停运。
  随着无轨电车的停运,与电车相关的痕迹也将彻底消失:各条线路的线网及电杆将全部拆除,附着在这些线杆上的线缆一律下地。宋智虎说,无轨电车停运后,将保留其中的1-2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送往兰州市博物馆保存并展出,全部档案资料也将移交给市城建档案馆。
  运行了半个世纪的兰州无轨电车 来源:兰州晚报
  社情民意与政府决策如何平衡?
  1个月前,无轨电车即将停运的消息被周知后,许多兰州市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意愿,希望能够保留无轨电车,但最终没能改变有关部门的决定,无轨电车被"终结"的命运不可避免。
  有的人拨打电话到当地报社了解相关情况,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网络上,网民们通过发帖子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甘肃省民间环保组织"绿驼铃"在其网站上制作出"保留兰州电车"的专题,呼吁有关部门保留电车,并发起了网上签名活动,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绿驼铃"据此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保留并大力发展兰州无轨电车建议函》。
  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对无轨电车停运表示反对或惋惜,他们认为,兰州是一个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不应该取缔相对环保的电车;无轨电车同时也是城市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政府停运决定主要出于经济原因,在其他方面有欠考虑。
  运行了半个世纪的兰州无轨电车 资料图片
  兰州市政协委员周迎平、胡骏在不久前做出的《建议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提案中指出:"市建委和公交公司借多种理由,停运这三路无轨电车,其理由既不充分,更不能令人信服……一旦遭到拆除,就无法复原,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片遗憾声。"他们认为,可以打破公交垄断格局,采取优化无轨电车运行线路、车型更换和技术改造等措施,以降低无轨电车的运营成本、缓解交通拥堵以及视觉污染等问题,而不必非要对其强制退出。
  也有少部分人认为,退出经营是历史必然。无轨电车虽然比较环保,但经营成本太高,如果把政府补贴的钱用于环保事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宋智虎说,近日兰州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做出这一决定之后,社会各界的意见有分歧,有的政协委员还向市建委书面建言,对此市建委能够理解并表示感谢。
  "绿驼铃"专职工作人员徐丽艳说,从4月初获知消息到5月6日正式实行,政府关于停运无轨电车这一决定让人感觉很突然。他们的挽留行动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能把民间声音传递给有关部门,也表明了百姓对此事的态度。
  "现实中的很多情况下,普通民众不能真正参与到政府决策中去,民意往往通过舆论的方式表达,但也仅仅是一种声音而已。"兰州大学法学院讲师申伟说,民众和政府的根本目标应是一致的,但在具体问题上,双方的追求并不相同,难免会存在冲突,比如鞭炮禁放规定,兰州已实行多年,尽管许多人呼吁通过"限放"的方式解禁,但没有得到回音;再如近年来许多地方兴建大型文化工程,遭到社会普遍批评,但这些工程仍在实施。
  申伟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通过适当的程序,让民意能够畅达至决策,并对决策起到实质约束作用,使双方诉求实现合理的平衡,从而让政府决策更为科学、民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轨电车“退役”的民意与决策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