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参事牛文元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汶川大地震超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除了伤亡人数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损失最大的灾难。根据各种分析,汶川地震死亡失踪人数会超过5万人,受伤人员可达25~30万人。根据现有资料初步计算,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300亿~1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10年来中国年均各类自然灾害损失总额的70%~75%。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直接参与下,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抗震救灾,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争分夺秒抢救被困群众的同时,切实抓好地震次生灾害防范,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
据估计,此次地震灾害使汶川、都江堰等地区的经济10年都很难恢复过来,被损毁的道路、桥梁、通讯设施很多,成千上万个破碎的家庭所经历的创伤,更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推进,下一步重建家园的工作将提上议事日程。可想而知,今后的重建工作将是一项比当前救灾工作更加严峻、更漫长的任务。为提高重建家园的质量和水平,笔者建议:重建家园时不应是简单的恢复,应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在进一步提高今后防灾抗灾救灾能力的基础上抓好灾后重建。
在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考虑到今后防震的需要,更要以此为契机,以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为指导,做好科学规划、绿色先行。受灾地区也应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规划,抓好灾后重建。在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下,对不适宜建房居住的地方,应结合扶贫工作分期分批进行搬迁;对不宜种植庄稼的地方,应退耕还林还草,彻底恢复原状,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恢复,也应遵守自然规律,多听取专家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切不可盲目重建。
同时,各省、市、县职能部门也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行动起来,搞好服务,切实加大对受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尤其要认真分析和总结震灾对人们的工作设施、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所产生的影响,认真观察和研究地震对山川地貌、生态植被及各类生命形态的影响,据此来确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必须做。
唐山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坚信:只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坚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重建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创造出又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奇迹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