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禹里建站
唐家山堰塞湖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为了给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提供科学支撑,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水文专业组和四川省水文局、绵阳市水文局水文专家研究决定,在唐家山堰塞湖上游新增设3个雨量站和1个水位站。5月29日17时30分左右,一架军用直升机从绵阳机场起飞,紧急运送一支水文突击队至唐家山堰塞湖上游——北川县禹里乡(治城)、土门等地,开展建站工作。我们是奉命到禹里建站的一组。降落禹里
从飞机上往下看,城镇、公路、帐篷、田野、大山、堰塞湖……尽收眼底。近18时,飞机到达北川县禹里镇上空。盘旋飞行中,我们看到了已成“水城”的禹里镇。受唐家山堰塞湖影响,震后的禹里镇处于一片汪洋中。18时,直升飞机终于在禹里乡石纽村临时停机坪降落。“注意安全,保持联络。快,把背包给我。”在向同机的土门4人小分队交待有关注意事项的同时,带队的水文专业组组长、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蔡建元招呼其他队员快速下机,并第一个跳下飞机帮助接送仪器设备。近百斤重的背包,他毫不含糊地背起就走,迅速搬运至远离飞机处。直升机飞速旋转的螺旋桨激起的强风,吹得土粒到处乱飞。稍做停留后,直升机升空,前往土门。
赶往指挥部
“要赶紧与当地指挥部取得联系。”“我这就去。”突击队员康一彬对蔡建元说。不多时,康一彬回来了,随行的是当地两位村民和在当地支援抗震救灾的几位武警战士。“走,先到指挥部。”村干部招呼道。雨后的山区路很不好走,稍不留神就会摔倒。“小心脚下,不要滑倒。”在雨后泥泞、陡峭的山路上,蔡建元一边行进,一边向随队的队员叮嘱道。机耕路、田埂路;油菜地、玉米地……历经30多分钟的跋涉,突击队终于抵达禹里乡石纽村村委会。因禹里镇被淹没,禹里乡政府已组织群众转移到地势高处,并把指挥部设在了石纽村村委会附近。
“五星待遇”
在指挥部,我们见到了禹里乡的书记和乡长。这是两个结实、魁梧、精干的男子汉。在此次地震中他们一直坚守在第一线,指挥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书记在地震中受伤,右腿骨折。因抗震救灾工作繁忙,他一直不下火线,直到此前几天才被“强制”去绵阳接受治疗,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欢迎,欢迎。”书记坐在椅子上热情地招呼突击队一行。“这里距离湖边很远,路也不好走,今天晚上就住在这里。你们先休息一下,等会和我们修路的同志一起吃点饭,明天一早我们就派人送你们过去。”书记说。“不了,不了,我们带的有干粮和睡袋。”“就这样安排了,你们先休息一下。”尽管我们一再婉拒,但指挥部“不由分说”,对我们的食宿作了安排。煮面条1盆、帐篷内大小床位2个,在平时看来这些不觉得什么,但在受灾严重的禹里,这种待遇应该不亚于“五星级”。
家园可以重建
听说我们是为唐家山堰塞湖水位雨量监测而来的,村民们都很高兴,并不时询问有关情况。晚上,突击队和两个在乡政府工作的同志交谈起来。据他们介绍,现在老百姓最缺的是大米和帐篷。因为震后房屋被淹,许多东西来不及拿出,许多群众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在蔡建元副局长和我所休息的帐篷内,有一个双人床、一个单人床,都是用石头、小树干、破门板垫起的。此外,就是几只碗、几双筷子,还有几个小包。据同帐篷的一位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个包里装的是摄像机等器材。原来,这位同志在乡广播站工作。他介绍说,这个帐篷内的东西是三家的,许多在乡政府工作的同志,随身携带的小背包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我们要重建美好家园。”这位在地震中失去爱女一家三口的坚强男子汉坚定地说道。
高效建站
次日清晨,在指挥部的协助下,突击队向湖边进发。经过近1小时的艰难跋涉,来到震后受淹禹里乡的一个临时渡口。这里,有成都军区一个排的子弟兵。距离渡口不远处,有一栋严重受损的民宅。一位老人正在自家菜地里忙碌着。“老人家,淹没的治城水文站是在这片水域下吗?”“我们想在您房屋旁边建个水位监测站,行吗?能帮我们看管一下吗?”“是的。没问题。”老人爽快地答应着。时间紧迫,说干就干。在渡口子弟兵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建站工作迅速展开。“麻烦你们几位在此挖个坑”,“慢点放电缆”,“还往湖心去点,慢慢放下探头”,“小心,设备要整体移动”,“翻动雨量计翻斗,好,数据记录准确”……短促的问答声传递着现场紧张建设的情况。“喂,水位雨量信息收到没有?收到了,好的。”5月30日13时30分,现场突击队员通过卫星电话连线绵阳局水情中心,反馈水雨情信息收到。此时,突击队和子弟兵、当地村民已在现场连续高强度地工作了4个半小时。
“这是我们一点心意”
“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无论如何请收下。”30日下午临行前,蔡建元来到禹里乡抗震救灾指挥部,代表突击队把节省下来的干粮和600元钱递到指挥部负责人手中,感谢他们对突击队工作的支持,也表达水文突击队员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情谊。在禹里乡建站的22个小时期间,突击队员除了必要的后勤给养外,都尽可能地把携带的干粮节省下来。面包、饼干、牛奶、八宝粥、火腿肠、鸡蛋,还有雨衣,都留给了指挥部。
随着直升机的巨大轰鸣声,禹里组6位同志返程回绵阳。看着渐渐模糊的禹里乡,大家都在心里默默祈祷、默默祝愿:禹里,大禹故里,挺住!大家都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禹里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禹里,再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