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offee 发表于 2008-6-25 20:22

震区急需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不久前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昔日美景如画的川陇陕交界山地瞬间变得满目疮痍。这次地震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们在痛惜之余,也应该意识到恢复安全、稳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作用。
  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那里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是我国的重要林区和水源地之一。而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在震区损毁了大量山地植被,并形成大面积极不稳定的原生裸地,其危害相当大。
  穿越主震区的岷江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水源地,而整个岷江流域建有很多水利设施,如著名的紫坪铺水库。上游形成大面积裸地,伴随着丰富的降雨,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年复一年的冲刷必然会造成水体污染、水库泥沙淤积等问题,给整个下游的生态安全带来很大影响。
  大量山地植被的损毁使下游地区失去了生态屏障,没有植被的覆盖,一旦下雨,还会发生塌方,不仅路保不住,水也保不住,还有可能形成新的堰塞湖;而大面积的裸地在雨季又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威胁流域内新建城镇的安全,严重影响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灾区基本上都是次生丛林,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这里缺少森林植物的种源。在这种情况下,森林自然恢复的速度会比较缓慢,一般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显然不符合震区灾后重建的紧迫性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可能等待大自然自己缓慢地恢复森林生态系统,而应在科学的人工干预下,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复,如在宜林地区尽快种植先锋树种,促进震区自然的演替进程。当然,在如此大面积的、地质状况复杂且不稳定的原生裸地上恢复生态是很困难的,远比重建学校、重建新城的任务还要艰巨。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首先,应组织专家通过解读卫星图片,迅速查清震区山地植被损毁情况,掌握当地到底有多少新生裸地及其分布的区域和海拔,然后据此开展受灾重点区段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和试验工作,争取在雨季来临之前确定植被再造的先锋树种,科学制定恢复计划及再造方案,为今后大面积造林争取时间。
  其次,由于主震区降雨量很丰富,气候也比较潮湿,十分适宜树木生长,而且大地震将整个地表进行了清理,只剩下裸土或裸岩,此时采用飞播造林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没有灌木草丛的阻挡,先锋树种很容易落地、萌芽和生根。
  再次,由于此次地震受灾面积广大,区域状况差异也很大,主要包括岷江河谷、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石灰岩山地等不同的气候及地质区域,因此在前期播种试验期间应根据不同的气候及地质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每个区域用不同的物种选择一两个点进行试验,根据出苗率决定来年更大规模试播的物种。
  第四,此次植被恢复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重点放在受灾比较严重、气候比较好的地区和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特别是公路沿线。对于公路护坡的防护,今后要把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起来,交通部门与林业部门要分工协调,做好植被稳固工作,保障公路畅通,确保其他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施。
  第五,灾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再造工作可以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灾区尽快再造秀美山河,为进一步恢复灾区经济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观点要览<<<
  在农村居民点和城镇建设布局与选址中,要将生态保护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 不仅要重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农村发展、村民生计以及交通、供水、供电等的要求,还要重视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的要求,以及大熊 猫、金丝猴等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分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

转来转去的風車 发表于 2008-6-29 17:21

$支持$ $支持$ 很必要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震区急需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